描述:孔子说过的话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孔子说过的话)。 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孔子说过的话)。
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3、(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孔子说过的话)。
4、翻译: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5、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6、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是不对滴。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10、子贡向孔子请教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否算得上仁,孔子认为这已远远超出仁而达到圣的境界了,即使尧舜也不易做到。而仁,则不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让别人获得与自己同样的取得政治地位的权力罢了。
11、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12、孔子的著作,大部分都是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因此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孔子的著作。孔子著作都是由弟子进行记载,在这记载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孔子弟子三千,他的学生数不胜数,比较有名的有子路、子贡等等。
13、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1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15、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孔子《论语》
16、孔子说:对君子来说,吃食不要追求饱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7、(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1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
1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20、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21、(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2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2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4、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小米,他不肯要。孔子说:别拒绝。分些给你的乡亲吧!
25、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26、真相:这句话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的意思。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27、孔子说:我15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30岁,完全成熟。到40岁,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50岁,懂得了天命。到60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70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孔子_孔子简介孔子_孔子简介_前言
28、(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29、这句话的意思是看见有德行或有才干的人就要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要学会吸取教训。孔子素以爱学习而闻名,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榜样”更是值得学习的对象,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周围环境的人的好坏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养成时刻向他人学习的习惯。
30、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31、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32、总而言之,孔子形象在1930年代就这样首次进入美国大众文化。这类“子曰”不仅不准确,时常跟着无礼的言论,而且久盛不衰,至今还可以在美国正式出版的新闻评论中见到,让人不禁认为它可能得为美国学院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偏见负点责任。有时候,大众文化及其传播规律就是这样神秘莫测。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4、这就是他天命观的真谛吧!孔子人生哲学的深广意义,从上述两个方面即可见一斑。作为一位被视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有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论述,到现在已成为格言警句。如温故知新、举一反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对所有志学者都有着永久的指导意义。但比这些更为值得我们重视的,则是他的人格教育思想。
35、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37、(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8、(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39、(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40、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会讲究团结,而不相互勾结。小人会相互勾结在一起,而不会顾全大局,讲究团结。
41、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42、孔子终生都为行道而奋斗,被人戏称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他坚信自己的奋斗是符合天意的,而事业的不能成功则是由于命运的限制,因此,他永远怀着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从没有意气消沉的时候。
43、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44、孔子说:可以和他一起学习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理;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理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遵循坚定的原则;可以和他一起遵循坚定原则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通达权变。
45、(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46、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更是成为教师的楷模。现如今很多人都对孔子进行了讽刺,这些人大部分说孔子的话不对。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读过孔子著作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将这样的著作流传两千多年的时间,时间就已经检验了孔子著作的正确性。
47、(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8、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49、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51、翻译: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52、孔子说:年少后生,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走出自己居室就敬爱兄长;说话谨慎,说了就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
53、另外,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的概念,不但要学,而且要实践,他自己带头。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55、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5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7、(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5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59、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6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1、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62、宰予在很多方面提出了与孔子不同的见解,春秋时期,实施的是三年守孝制,家中至亲去世之后,就要服孝三年。孔子认为这种礼制是非常合理的。作为孔子的弟子,宰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三年之丧不可取,应该是一年治丧。
63、孔子就是这样:越仰望他,就越觉得高;越钻研他,就越觉得深。你不能简单而固定地掌握他,但他又总是或前或后地在你身边。只要你尽心去体会他,他就永远能给你启发。而且,随着你人生阅历和人生体悟的增加,他给你的启发也就越大。
64、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6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人,知者利仁
66、(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67、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大勇士,曾任鲁国陬邑大夫。他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死去。孔子从小随寡母一起长大。为了生计,他曾学会做许多粗活,并到鲁国大贵族季氏家中做过委吏、乘田等小官。可以说,孔子已经从贵族世家沦落为贫且贱的平民。他自己也说:丘少也贱。
68、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69、孔子说:“子路,告诉你!理解客观事物,仅仅了解事物已经发生的现象和事实不能算真正了解;我们知道事物发生必有我们不清楚的根源(知之不知),
70、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71、要透过现象找到事物本质;有现象必有规律,我们不知道事物未来的现象,但我们要总结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知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知也)。”
72、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各入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做到把我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被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又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者让他安逸,对朋友予以信任,对年轻人予以关怀。
7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74、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7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76、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7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78、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
7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80、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你丫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些理解都不对。
8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2、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3、翻译: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84、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8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样的局面让诸子百家开始辩论,不过到了秦朝时期,这种局面也没有太大的改善。汉朝时期,汉高祖一直忙着对付匈奴,这时候的汉朝根本没有时间处理文化方面的事。
8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87、没有来过中国,这个17世纪的欧洲天才却写了一部中国百科全书
88、(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89、(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9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9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92、在应对这些烦恼和挫折的时候,孔子形成了他坚实的人生哲学。他曾对自己一生的精神历程作过一次回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3、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孔子名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94、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您的主张,是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实行。孔子说:假若真是力量不足,就会走到半道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是自己停留不前。
9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96、(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97、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98、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没有仁德之心的人,不会长久的处于困境,也不会长久的身处按了。有仁义之心的君子会安守仁道,有智慧的人会通晓仁道的利处。
99、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00、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