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认为人性本恶(35句好句精选)

作者:admin 日期:2023-07-18 人气:

描述: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1、张荫麟《中国史纲》:孟荀是儒家中两位齐名的大师。他们同是孔子的崇拜者;同以周制的拥护者自命;同鼓吹省刑罚,薄税敛和息战争的“王政”。但这些同点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1、张荫麟《中国史纲》:孟荀是儒家中两位齐名的大师。他们同是孔子的崇拜者;同以周制的拥护者自命;同鼓吹省刑罚,薄税敛和息战争的“王政”。但这些同点并不能掩蔽他们间若干根本的差异。孟子的性格是豪放、粗阔的;荀子却是谨饬、细密的。这种差别从他们的文章也可以看得出,在他们的学说上更为显著。

2、第二款规定了防卫过当,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3、一言不合,怒目圆睁、问候八辈祖宗,车辆压线、惊吓无辜路人。作妖就算了,这分明就是夜叉上身,他能无缘无故地就这样吗?不是的,平日里就习惯了。

4、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荀子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思想家。这种奇特体现在两个方面。

5、第要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对自己好。对爱你的人好。能爱的时候一定要去爱。

6、对啊,合群需要怎样的条件?如果庄周和佛陀也在场的话,他们会发表怎样的评论?

7、在江歌妈妈实在联系不到她,在网络找她的时候,(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8、那是发生在公元前301年的垂沙之战,楚国被齐国、魏国、韩国的联军打败,名将唐蔑被杀,这件事李斯一定知道,因为他就是楚国人,在他出生的时候,垂沙之战刚刚过去二十多年。那时候的楚国既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又有精兵强将,武器装备更是出名的精良,但还是打败了。然后又有人在国内作乱,楚国很快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9、     出自《不苟》的有: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骄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摒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10、我们真的会喜欢耿直的人吗?如果某人真够耿直,讲话直来直去,一点都不掩饰,他肯定会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他会为所欲为,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如果他年纪还小,大家还会宽容点,如果他已经长大成人,就会处处受人嫌弃;他会和所有人一样贪财好色,但他不会有节制,追求财色不择手段。过分点来说,只要他想,那么他就能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停车,乱插队,架起高音喇叭跳广场舞…今天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以“耿直”自居的人,让我们既惹不起又躲不起。

11、特别令人担心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在种族,信仰,国籍等等之外的,财富的差距。当今的世界,1%的人拥有着全球50%的财富,这种贫富悬殊大得惊人。

12、相关链接: 春秋战国 | 百家争鸣  | 孔子 |  孟子

13、荀子则正正相反。他认定人性是恶的,若让人们顺着自然的趋向做去,结果只有争夺,暴乱;自然的人好比野兽,要靠礼制的链索把他捆住,才不致噬人;要靠日积月累地养成守礼的习惯,才会消除兽性。

14、今天我们知道,所谓仁者无敌、正义必胜之类的话,要么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要么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善意的谎言,不过时至今日也确实还有人信这个;所以那些单纯的人在进入社会之后总会很不适应,他们还拿学生时代那套“对与错”的逻辑来生活,社会却按着“强与弱”的逻辑在行事;

15、那么,荀子的学说真的是认为“人性本恶”吗?

16、荀子谈礼,强调“分”(各守本分、等级分明),他说“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但荀子的礼和孔子已不一样,孔子的礼,社会等级建立在血缘纽带上,荀子的礼虽仍强调社会等级,但社会等级的基础已不是血缘,而是人的才能(《荀子·王制》:“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孔子的礼主要靠内在的道德和外在的舆论来维持,而荀子的礼带有很强的法的意味,他常礼、法并提,德、刑兼举。

17、荀况的这些道理很直白,也很能和现实合拍。如果我们把性善论坚持到底,也真的会发生荀况担心的事情,那就是不读书,不学习,释放天性;这种局面真的出现过。我们知道,王阳明就是一个很彻底的性善论者,相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圣人,成圣成贤只应该向内心去求,不该在书本和其他外部条件上找。所以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不读书了;

18、这是因为刑法既要求防卫人有外科手术般精准的反击,只造成最小合理伤害,又把防卫人视为"武林高手",面对数人也能泰然自若、全身而退。

19、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认为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视为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视为天。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

20、所以,一个未经教育的,或者没有教育好的人,作恶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21、因为,当我们没有把被伤害的对象想成跟自己有任何相似之处的时候,是不可能用同理心去体会他们的痛苦的。

22、淳于越想了想,又问道:“夫子,如果按照您所讲的,那天下人永远都要陷入相互争斗,相互残杀的局面了吗!”

23、人一旦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就会展现出恶的一面来,这是骨子里的潜能,而善是后天教化而来。电影《死亡实验》就拍得非常深刻,触目惊心,直接将人性的丑陋展露无遗。

24、为什么同一学派的人,会发生观点如此鲜明对立的激烈论争呢?原因就在于,儒家人的最基本事业是教书育人,是用仁义思想、礼乐规范来教化人们,认为通过他们的教化能够使人向善避恶,做一个有思想、有志向、有道德、守规矩的人。这样,他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人性的本源是怎样。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行教化,正因为如此,儒家才调动了全部力量,进行了这场持续时间最久的大论战。

25、上次留下的问题是:李斯用秦国强盛的现实来质疑老师荀况的王道兵法,如果你是荀况,你会怎样教育李斯这个功利心太重的学生呢?

26、正因如此,战争时期,我们只需要跟士兵和人民宣传我们和敌人代表的是不同的国家,就有大批的人愿意去杀敌人;或者宣传我们和对方代表的是不同的信仰,也会有大批的人愿意去杀对方。更不要说从古到今,村庄和村庄之间的杀戮,部落和部落之间的杀戮,种族和种族之间的杀戮了。。。

27、乾坤朗朗的昆山街头,竟然发生这样的闹剧,这不是在拍古惑仔番外篇,也不是什么网红拍抖音,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28、荀况的这段话里有一个很根本的儒家逻辑,那就是好的政治应该追求仁义道德,不计得失成败,只要这点做到了,富强自然就会随之而来;而如果急功近利,把富强作为国家目标,虽然见效快,但问题会越积越多,矛盾会越积越深,最后一定会垮掉,个人修养的原则也是这样的,要把仁义道德当作最高准则,成功只是副产品,即便失败了,也算求仁得仁,无怨无悔。

29、自媒体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用漫画或游戏的画面来戏谑地调侃,有的还援引美国的不退让法,附上一则残疾人枪击欺凌者的视频。

30、很多学问(比如伦理学、人类学和宗教学)可以假定人之初性本善,可以假定人可以被教化,可以都是好人;经济学则不同,必须假定坏人的存在。

31、     荀子继孔孟之后,可谓战国诸子中又一思想高峰。因其于儒家思想基础上引入道家之自然法则和深刻内涵,是以史家常称其为“道儒家”。重温荀子思想,除为其深刻广博之知识而感慨外,更为其于“人性本恶”之认识基础之上,建构起“礼、法、自然”之间的科学思想体系,实可深鉴于今日。今日之西方社会所广泛使用之“三权分立”、“舆论监督”、“民主法制”,皆以“人性本恶”为政治体制建构之基础;而我国目前提出“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的政治设计,亦得到民众广泛认可,亦因d和国家认识到“用权者”必有私心、私欲,若无良好之法律制度加以约束,无良好之道德观念加以教化,则很可能导致贪腐之风盛行,民众之心尽失。而荀子于遥远之两千多年前,已然对此洞若观火,能不叹于古贤之智慧乎?

32、     出自《劝学篇》的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等。

33、孟子权威越来越高,自程、朱理学兴起后,孟子非仅次孔子而且有的地方可以说是大大超越了孔子。朱熹的老师程颐便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34、那么人性到底善还是恶呢?我们可以从两点来讲。第人性受制于社会性,社会体制越良善,人性就一定越良善。社会制度越败坏,人性就一定越败坏。因为在一个败坏的制度中,你保持良善之心就无法生存,你只有用败坏的方式才能在里面攫夺自己的利益。所以人性首先受制于社会性。第就人性总体来说,它一定是越原始的人性越善,文明越发展的人性越恶。因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败坏和堕落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越原始的学者越主张人性善越后发的学者越主张人性恶的原因。

相关经典

关于智慧的小故事(52句好句精选)

罗曼罗兰所有名言(44句好句精选)

高冷签名(65句好句精选)

英国哲学家培根(56句好句精选)

工会服务理念口号(31句好句精选)

日常歇后语大全(7句好句精选)

形容父亲的诗句(28句好句精选)

描写眼睛的词语(31句好句精选)

用指望造句(23句好句精选)

炫舞印象暖人心(23句好句精选)

千千古诗网 http://www.juzi6549.com  
闽ICP备20230065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