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人 1、据此区分原则,后人将顾先生这番话槪括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显然其语境语义已不完全是原意,是属于一种错解误解。 2、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
1、据此区分原则,后人将顾先生这番话槪括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显然其语境语义已不完全是原意,是属于一种错解误解。
2、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3、事实上,不仅春秋战国,而且,秦汉以后的改朝换代,都是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历史,用鲁迅的文学比喻:吃人的历史。
4、王守仁: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
5、所谓“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皇帝变了,百姓依旧是百姓;
6、请翻译“WelcometoBeijing”和“Pleasedriveslowly”。(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人)。
7、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
8、故他认为,江山易帜,是统治阶级的事情,而道德沦亡,则关系到每一个人,人人有责,只有知道“保天下”,即人人均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方能懂得保卫国家。
9、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性居民。
10、请判断:憋尿时间越长,证明肾功能越好,应养成憋尿的良好习惯。
11、顾炎武在家中没法待下去了,只好背井离乡,开始了旅居生活。
12、顾炎武安葬母亲后,立即与唐王政权联系,筹划联合组织力量抗击清军。不料这件事走漏了风声,被人告发到清朝,顾炎武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后来,他的几位好朋友经过多方努力,才设法把他搭救出来。
13、离婚在对房产分割时,对未成年子女有份额的处置要求么?房产证只有男女两人名字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费怎么确定?
14、早期的“姓”表示的是你的血统来源,也就是说你的老祖母是;
15、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人)。
16、戴廷栻《半可集》既收录了与大顺军作战而亡的一些明朝官员的传记,还用更多的笔墨记录了被清兵所逼而宁死不屈的名臣事迹。所以,戴廷栻的《半可集》是以文明志,对明朝怀抱拳拳赤子之心。
17、小编以前也以为开网约车只要有驾照、四肢健全、脑子灵活就行,但看了这考题...小编才发现...一切没有那么简单——
18、 昆曲绝对不是一项娱乐,他是历代文人的理想情怀,是他们想实现或未实现的理想,容我们一代一代人去追寻去实现。
19、 岑徵的诗边作边毁。留下的只是一些感情比较收敛的残余,何绛跋其诗云“……击缺唾壶,引满灯下,亦必见之吟咏以写其悲愤。惟与二三知己,放声朗诵数十过,或仰天大笑而继之以泣,泣已复碎其稿,投诸狂澜烈炭之中,故其诗不与俗人见者十常八九”王隼“聆阴风兮木叶下,望故国兮霜露零。曲不成兮心已碎,书不尽兮泪先零”“长夜漫漫何时旦”“龙泉罢舞灯光裂”“致书当路少,入梦故人多。暗泪已如此,明灯无奈何”“竟夕醒双眼,微吟只自呈”何巩道“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血尽眼中飞作泪,愁缠笔底写成诗”“梦中人事最分明”“十年买酒醒还醉”廖衷赤《悲今夕》“挽弓向蜗国,牵牛祭豺虎。夜鬼哭黄昏,战血流江渚”“栖栖无所事,岁月已蹉跎。世事尚如此,吾身将若何?”郭之奇“万卷诗书随一炬,千秋霜管俟他年”李成宪,“歌已而哭,哭已复歌”,“所为诗多刻厉凄婉之音,诗成,时时自焚其稿”函可“地上反奄奄,地下多生气”“一朝日月坠,大地共仓皇”“一读一断绝,双眼血横披。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读杜诗》)“便从今日死,已是旧朝人”(《生日》)“高冥展青素,浩浩写心胸。心胸亦何有?浮云日夜撞。倾血三百斛,奔流泻石缸。化作大海涛,一荡天地蒙”易宏“予也风云为骨,月露为怀,每寄心于有恨之人,而兴哀于无情之地。时于山巅水涯,丛林破冢,荒墟古庙,残城废苑,战争之场,歌舞之地,吊遗香于月夜,哭旧垒于秋风,辄徘徊不能去,辄诗以记之。……仆本恨人,时逢幻遇。茫茫千古,怅往事之何穷。脉脉寸心,问他年而谁解”
20、十分明显,“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既是个人勇于针对各种现实复杂矛盾与危机发出的时代之问,也是民族集体回应久远深厚爱国传统做出的历史之问,不仅是主体性个人审古揆今一时的忧虑呐喊及深思,更是民族集体家国实践长期积累的睿智警策和呼唤。正是有感于顾炎武之问的重大时代影响和深远历史意义,本刊遂隆重推出了陈祖武先生的大作——《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
21、夫妻双方婚后共同出资购买的产权房,无论登记为夫妻双方或一方,均为夫妻共同财声。若产权登记中有子女,则为夫妻双方与子女共同所有。在产权登记中末约定按份共有的,应认定共同共有。
22、更为讽刺的是,他本人还成了这个制度的继承者和最高领导者,而且,大肆屠杀功臣,对贪官施以“剥皮揎草”的酷刑,历来被史学家指责为惨无人道。
23、责与权应该是相对应的、相等于的,没有“权”,何来“责”?如顾炎武所处的时代就是如此。
24、 永历皇帝死于昆明的时候“城中士民‘皆垂泪,有恸哭失声者’,时逼死坡脚有法华庵,庵内十八尼姑闻朱由樃殉国,即自焚庵内.吴承爵妻有一女一子,其令儿女先自缢,有人劝之曰:‘何乃如此’ 吴妻曰:‘国亡种奴,此等小孩,我死谁见怜,与其留之,谓贼作父,莫若与之俱死耳。’于是自缢死”。烈士慷慨赴死,遗民们则无日不生于痛苦。屈大均“师仇兮未复,与国耻兮孳孳。早佯狂兮不仕,矢漆身兮报之”“文章总为先朝作,涕泪私从旧内挥。”“万古遗民此恨长,中华无地作边墙”“慷慨干戈里,文章任杀身”“血泪长江泻,愁心日月悬。千秋兰麝土,万里虎狼天”。他在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写的《翁山屈子生圹自志》更把他在满清黑暗统治下的痛愤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六十六年中,无日不蒙乎患难,无时不处乎困穷。险阻艰难,备尝其苦,亦何尝有生之所耶?所受于父母者,而已毁伤。所秉于天地者,而已戕贼。无罪而为城旦之髡,无辜而有裸国之逐,亦何尝一日而得为人也耶?则一日之生,非即一日之死耶”。
25、先秦时期,“天下”一词以地域概念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每每与“国家”并称。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这一段话可见,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天下国家”是一种社会的流行话语。至于其具体所指,自东汉经师赵岐为《孟子》一书作注以来,早已形成历代学者的共识,那就是:“天下谓天子之所主,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之家。”这就是说,所谓天下,讲的乃是周天子之治下。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由汉唐一直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间,所谓天子已经不复存在,而“天下”之所指,也就不再是周天子之治下,而成为封建帝王专制的一家一姓的“家天下”。“朕即国家”的专制帝王话语,充分反映在此漫长的历史时期,“天下”与“国家”趋于合一的历史实际。
26、 在康熙二十八年(1690)其自题墓石中说“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戊申纪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他特别告诫儿子“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学,可不以誉我者毁我,数十年后,略纪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己巳九月朔书授攽”墓志铭中说的“戊申纪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元年,即明朝开国的时间。王夫之特别强调“墓石可不作”,但如果作,则“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其心迹可见。这和陈佐才“其生明臣其死明鬼”是同一用意。
27、孟子所处的时代,七国争雄,互相攻伐,战争连年,不是“中国内战”,而是“世界大战”。
28、孟子始将“仁义”并称,以概括儒家的核心价值。
29、明朝皇帝对文人施以迫害与摧残,最后又被文人给清算了。
30、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31、咨询策划类业务合作方向、内容及费用问题,请点击:
32、另外,其他王公大臣也都改了姓。如:丘穆陵改姓“穆”、步六孤姓“陆”、贺赖氏改姓“贺”等等。
33、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34、顾炎武的政治思想都集中在日知录里面,他最重视的观点是风俗。上面已经说了,虽然顾炎武学习理学,但是没有被束缚,所以他不会崇尚空谈,而是能够真正看出政治的弊端,在现实的生活之中发挥政治观点,他提出的郡县分权和地方自治都极具先见之明。他提出的名教讲廉之谈,又考虑到了世俗的关系。“无养廉之具而责人之廉”,没有让人廉洁的手段,却指责官员不够廉洁,这是非常不对的。
35、但不管怎么样,新旧政权在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是一致的,老百姓该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日子。
36、再如,明初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同宗,有的得以逃脱后,便改姓“施”,意思是“方人也”,不忘祖上姓“方”。
37、这样,古老的性氏“别贵贱”、“别婚姻”的功能已荡然无存,姓氏只是作为一个人的符号而已,姓氏血统论已失效或说过时。
38、的战略思想,提倡国家要加强边防力量,要关心边境人民的疾苦,设法使他们生活富裕起来。
39、黄宗羲,明清之际他曾起兵抗清,甚至还曾东渡日本,关于他去日本的真实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抗清,有的人说是为了避祸。
40、(1)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思想家、史学家。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41、果然,话说完没多久,李自成便攻入了北京城,国破之际,百官一哄而散,只有一小太监陪着崇祯皇帝为大明朝殉葬。
42、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43、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44、简而言之,老顾的意思就是,你老朱家的王朝灭亡与否关我们屁事。
45、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脱胎于顾炎武的这段话。明亡后,顾炎武沉溺于学术,一边游历,一边读书。他的足迹遍及全中国,将所有的记闻整理成书,此便是后来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
46、 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他带着曹寅,正式拜谒明孝陵,并命曹寅刻一块石碑,由赑屃驼着,上书“治隆唐宋”。后来《红楼梦·读曲》里宝玉给黛玉讨饶,便说:“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儿罢,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康熙听取了顾炎武的意见,拜谒孝陵,优待曹寅,为的是在江南地区统战,赢得士人阶层认可,赢得民心。
47、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称:“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司马迁)始混而为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48、需要强调的,后人据此又说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是误解了老顾的原意。
49、曾在各条高速公路、街里小巷、田间土路畅行无阻的老司机们,他们都..倒在了网约车考试上……
50、 李定国在“吴三桂缢死朱由樃噩耗传来”的时候,“‘号恸祈死’,曰:‘负国负民,使中原沉沦何以对天下?何以对祖宗’”“两眼惟流血珠,号哭自掷地百许,三日不食,自表上帝以祈死,终于愤郁致病,七日而死”。“有说李定国墓在景线者,景线为旧普洱府管景线宣抚司,其墓‘至今寸草不生,蛮人过路,必稽首顿拜,大呼李将军三声而后去”。李定国临死前留下的遗言告诫儿子“宁死荒徼,无降也!”,他一生战功赫赫,但因为各种原因牵掣,壮志难酬,被已故历史学家顾诚评价为“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虽有同室操戈罪过的绍武帝朱聿鐭,被清兵抓捕后,拒绝饮食,说“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自缢而死。还有大量普通人乃至妇女都表现出可歌可泣的气节,这里仅举三例。清军南下“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清人笔记中有一则这样的记载“本朝开国时,江阴城最后降,……时城中积尸满岸,秽不可闻,女子啮指血题诗‘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51、这句话,正是对明朝统治集团分裂现象的明确表述。
52、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於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非如杨慎、焦竑诸人偶然涉猎,得一义之异同,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
53、除此,《总目》亦以《左传杜注补正》《日知录》为准,评定其他著作。《总目》将清人张尔岐的《蒿菴闲话》与顾炎武的《日知录》相比,盛赞《日知录》“原原本本,一事务穷其始末,一字务核其异同”,而《蒿菴闲话》“特偶有所得,随文生义,本无意于著书,谓之零玑碎璧则可,至于网罗四部,镕铸群言,则实非《日知录》之比”。在评价王道焜、赵如源同编《左传杜林合注》时,褒赞《左传杜注补正》:“杜预注《左氏》,号为精密。虽隋刘炫已有所规,元赵汸、明邵宝、傅逊、陆粲、国朝顾炎武、惠栋又递有所补正,而宏纲巨目,终越诸家。”评价明人傅逊的《左传注解辨误》时,《总目》云“皆驳正杜预之解,间有考证,而以意推求者多。视后来顾炎武、惠栋所订,未堪方驾”。评价清人朱鹤龄的《读左日钞》时,《总目》云“炎武《杜解补正》三卷,具有完帙,此所采未及什一”,“虽瑕瑜并陈,不及顾炎武、惠栋诸家之密”。《总目》除了征引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日知录》的内容,亦引用他的音韵学、金石学、地理学等其他著作之中的内容,经、史、子、集四部各书提要中援引的顾炎武著作相当之巨,尤以经部为最。《总目》亦将明人开考据风气的方以智与清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彞尊等人并列:
54、 陈恭尹诗“一二孤臣山岭间,泣尽苍穹还继血。只期不负方寸心,宁知姓氏千秋列?……身膏草野几何人?毅魄英魂总英杰。……表往所以勤方将,大书特书吾所望,其副寄我山中藏”他在《先友集序》中说“更变以来,其间毙于行杨,仆于草野,逃于浮屠方士者相继,……想见其淋漓杯酒,掀髯唱酬,奋袂激昂之日。嗟夫!彼何时也?今一二存者,大抵困卧穷山,愊恻日暮。有所欲言,咀嚼喉舌间,周视四座之人而后敢发。……”明末清初云南的抗清义士陈佐才,不顾满清的留发不留头之令,蓄发明志“巍巍仍汉官威仪”,出入蒙舍山中,身骑毛驴,以示不踩清朝之地,头戴斗笠,以示不顶清朝之天,唯饮雨水度日,以示不饮清朝之水,晚年更凿石为棺,以示死不入清朝之土。他愤极之时,亦挥臂大呼“摘句寻章学腐儒,触机掩卷又狂呼。眼前多少不平事,昔赠莫邪还在无?”七十岁死,在亭柱上写着一联“其生明臣其死明鬼,不葬清土不戴清天”。家人把他埋葬在石棺之中,并在石棺上刻上他的自挽诗“明末孤臣,死不改节;埋在石中,日炼精魄;雨泣风号,常为吊客。”(14)王夫之1672年得闻方以智殉难的消息作《闻极丸翁凶讯,不禁狂哭,痛定辄吟二章》,摘录两句“长夜悠悠二十年,流萤死焰烛高天。春浮梦里半归鹤,败叶云中哭杜鹃。”他以前投奔南明永历而不得时有一首诗“天涯天涯,吾将何之?颈血如泉欲迸出,红潮涌上光陆离。涟水东流资水北,精卫欲填填不得。”
55、顾炎武的家族是江苏有名的四大富户之又是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从他的高祖到他的父亲,祖孙五代都做过明朝的大官。顾炎武的养母王氏也出生在官宦人家,是一位有教养有学识的妇女。她还没结婚,丈夫就死了,后来抱养了顾炎武做儿子,决心要将他培养成人。
56、可引起头晕、头痛、失眠,还可导致白血病、癌症的污染物是什么?
57、他虽然“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但收复中原的决心并未改变,欲建立功名,效法光武。顾炎武一生似乎皆着明朝衣冠。王筠的《顾炎武年谱校》一书之首页,附有一张顾炎武的衣冠像,首着乌纱冠,身着袍服,皆为明朝服饰,后有题曰“亭林先生中年以前小像”,王筠亦加了一番注解“盖先生不忘故君,终身如此冠服也”。
58、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59、朱棣夺权后,方孝孺被以极端残忍的手段迫害,创下“诛十族”的血腥记录,还把很多忠于建文帝的大臣的妻女送入军营充当军妓,残忍的士兵在对她们一番凌辱之后,再将其扔到城外喂狗。
60、秦始皇不仅统一了六国,他还把姓和氏也被“统一”了,两者变成了一个意思,姓即氏,氏乃姓。
61、 李鸿良老师扮演的狱卒李万,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台词舒展,动作诙谐,调和了悲剧气氛,非常惹人喜爱。
62、顾氏在《感事诗》称言《春秋》大复仇之义,企图“一扫定神州”,在《闻诏》诗中称言“灭虏”“尊王”,贯穿着其《春秋》经义中的“尊王攘夷”思想,显然是为了反满抗清。
63、因为在人类早期,根据经验所得,同性不适合通婚。很古的人就认识到这点。所谓“其生不蕃”。
64、(2)思想主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 “天下之法 ”,主张君臣 平等。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
65、 1639年,顾炎武加入复社已有8年。同年,侯方域来金陵参加科举,在江南结识了大批复社文人。他与友人冒辟疆等游览秦淮,结识了李香君。(详情请看昆曲《1699桃花扇》)
66、孟子答云:“陛下何必曰利?我只有仁义而已。”
67、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68、 1644年,崇祯缢死煤山,大事已不可问。顾炎武毅然效力于南明朝廷,加入兵部司务,死守昆山。同时,史可法死守扬州,说出了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那句台词:守城不行,巷战!巷战不行,短接!短接不行,自尽!扬州城坡,史可法沉江。(详情请看昆曲《桃花扇·沉江》)
69、顾炎武小时候学习非常勤奋。3岁的时候,养母就亲自教他读书,给他讲古代英雄的故事,10岁时,他开始跟随祖父学孙子、吴起的兵法著作以及《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他14岁就考中了秀才,正是“少年得志”。
70、顾炎武故居位于千灯古镇之千灯浦西,蒋泾南岸。故居为顾炎武祖父顾济创建,嘉靖年间为倭寇所毁,嘉靖帝于原地赐重建。顾炎武故居座西朝东,为五进大宅。正厅贻安堂为明代建筑,雕梁画栋。故居后园有顾亭林之墓和石马。
71、儒家者流……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72、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73、 受到明朝心学影响的汤显祖,认为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报复无法施展,社会理想无法实现,无论是南柯梦还是邯郸梦,梦醒之后,归于虚无,观点消极。
74、@英灵欣雨:那么问题来了,明末清初到底是明朝人还是清朝人?
75、所谓“亡天下”,却是“仁义阻塞”,也就是道德沦丧,价值崩溃,你吃我,我吃你,互相坑害,互相残杀。
76、 王夫之: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77、 1655年,顾炎武被捕入狱,危急之际,好友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明知顾炎武不会同意,归庄还是代顾炎武钱谦益为师。在戏里,朋友上书为顾炎武求情,是舍生取义,不承认书中顾宁人就是自己,还是苟全性命,留待著书立说,保存文化?此处是本戏的一个小高潮。
78、以此推论,项羽灭秦,曹魏代汉,此为亡国。蒙元南侵,满清入寇,此为亡天下。
79、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天下”这一词语从先秦一直沿用至今。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既具有一脉相承的一贯性,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环境,显示出不尽一致的人文内涵。
80、(1)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81、顾炎武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经陈先生的诠释而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义蕴,当有开风气之先的重大历史意义。由于问题的重要及诠释空间的广大,故本刊欢迎广大读者继续深入展开讨论,从而凝聚更多的资源以护养文化根脉并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
82、从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时代之问,到章太炎以“注意全国之兴亡”为“读史之要义”,时间虽然已经相去二百多年,但是其间却有一任何力量都无法割断的根脉。这条无形的根脉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关怀、珍爱和维护,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历史自觉。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么说,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顾炎武,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捍卫者,而且还是晚近中华学人文化自觉的卓越先驱,是一位值得永远纪念的开风气者。
83、如果能这样,天下的知识分子都想到贵国来发挥聪明才智,农民都想来贵国耕田种地,商家都想来贵国做生意,各国痛恨本国君王的人都想到贵国来寻求正义。
84、一直以来,人们都是从爱国角度解读,但遗憾的是,这其实全是误解。
85、除此以外,顾炎武在音韵学、考据学、训诂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著述。
86、顾炎武他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和对器物的研究,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因而提出以“朴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87、顾炎武(本名顾绛,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字忠清、宁人,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清学开创者,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