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顾炎武代表作 1、 顾炎武作为清初的明遗民,不像一般遗民人物那样独善其身地自绝于当朝,拒绝同当朝官员的往来联系,而是坚持既“耿介”又“知权”的处世哲学,由此形成了其独
1、 顾炎武作为清初的明遗民,不像一般遗民人物那样独善其身地自绝于当朝,拒绝同当朝官员的往来联系,而是坚持既“耿介”又“知权”的处世哲学,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遗民人格:不臣二姓,不跟清朝合作,是为“耿介”;不公开对抗清朝,为成就自己的学问事业,有选择地结交一些仕清学者,是为“知权”。
2、沈鹏先生题写的“顾炎武书法研究”及《顾炎武书法研究》作者俞建良的题记,捐赠给昆仑堂美术馆。
3、永历十三年(1659),顾炎武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此后20多年间,孑然一身,游踪不定。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并结识众多民族志士;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永历二十二年(康熙七年即1668年)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永历二十五年(康熙十年即1671年)顾炎武游走京师,隐于外甥(徐干学)家中。其好友熊赐履,应康熙之意,设宴款待并邀其修改《明史辑略》,被顾炎武断然拒绝,有说:“果真如此,那不仅是介之推(春秋时代晋国忠臣)出逃矣。即效仿屈原为楚而死矣!”
4、顾炎武他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和对器物的研究,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因而提出以“朴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5、第一回 《梦碎》吴伟东 徐 震 莫桂英
6、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顾炎武代表作)。
7、顾炎武安葬继母王氏之后,时逢闰六月,明皇宗室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隆武。由大学士路振飞(河北曲周人,生卒1590-1655年)举荐,隆武帝遥授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但因“顾炎武嗣母新丧,一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见《诗集·延平使至》)。
8、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9、这部原创中篇苏州弹词是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青年作家、编剧胡磊蕾执笔完成,旨在通过评弹的艺术形式,推动顾炎武思想和曲艺文化的弘扬传承,文艺联袂、共襄源地,创编炎武精品。
10、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11、俞建良,昆山人。九三学社社员。美术学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澳门印社社员。现任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馆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12、界每得还不须愁日暮,得还而年终自望河清。----顾炎武《五将那初度时在昌以到边你》
13、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4、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15、 在客居山东时,顾炎武也常出入于北京,这主要是因为康熙年间他有三个外甥(徐乾学、徐元文、徐彦和)先后进京做了高官。尽管甥舅关系比较密切,但顾炎武在政治上始终不肯与清朝当局合作。清廷曾屡次尝试聘请他参加由官方主持的《明史》编纂工作,都被他断然拒绝。后来他干脆远离京城,到陕西华山之麓隐居起来。
16、 顾炎武自己对科举考试也是心不在焉,崇祯年间与同乡同学归庄一起,积极参加复社的活动,常跟四方之士打交道,荒废了科举学业,虽屡次参加乡试,却每试皆败。当时,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兵双重打击下,明王朝已然摇摇欲坠。炎武常读邸报,对于国内政治和军事形势大体了然,他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又自觉经世乏术,愧疚难当!27岁乡试再次落第,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科举,义无反顾投身到为国分忧的实学兴邦的事业中。
17、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攻进北京。此后,江南先后出现了多个南明政权,顾炎武曾效命于其中两个政权--弘光和隆武,先被弘光聘为兵部司务,后又被隆武聘为兵部职方司主事。隆武政权覆灭后,顾炎武又写密信给郑成功,试图跟海上抗清武装力量建立联系,未获成功,又尝试从海道投奔南明的另一个小朝廷--鲁王政权,也没有成功。此后,不再看到顾炎武有明显从事抗清活动的迹象。他开始过起遗民生活。
18、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
19、 内容简介:身处明清更迭的大动荡时代,顾炎武面对世变、学术之忧,毅然致力于“明道救世”的理想事业。经过对纷纭社会的深入考察和深度思索,他开辟了一条“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治学新门径,并尝试付诸实践。本讲将围绕礼义与廉耻、礼之功用、礼与法、《仪礼》学复兴等问题,来展示顾炎武的礼学旨趣、成就和时代意义。
20、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她的精英分子的表现密不可分。敢于担当的英雄横空出世,希望便不会消失。顾炎武是这样的人杰。他的思想与学识,他的情怀和实践,给那个血雨腥风的岁月增添一抹亮色。而他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已成了镌刻在中华民族灵魂里的生命誓言。
21、 顾炎武作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大儒,他的思想蕴含着怎样的家国情怀?如何把顾炎武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之中?在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的12位专家学者将系统讲述顾炎武的学术人生,阐发顾炎武及其学术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22、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3、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衰恻,依韵奉和》
24、陈忠康精品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最全记录)
2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26、第十讲 顾炎武与《日知录》(2021年10月30日)
27、纪永历三十二年(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康熙开博学鸿儒科,钦点顾炎武就科。而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顺治十六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并以死拒就。次年清廷再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至世外”回拒熊赐履(清朝武英殿大学士)之举。第三年(1680),顾炎武夫人病逝于昆山,哭妻于灵前作诗,有云:
28、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不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9、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30、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痛定罪言·三》)
31、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32、 《日知录》的编纂集中体现了顾炎武著书立说的三个原则:
33、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34、 主讲人: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35、 顾炎武在北方游历甚广,先后到过山东、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但他在山东停留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在他获得了章丘土豪谢长吉抵押给他的庄田之后,章丘俨然成了其游历活动的根据地。
36、第二回 《起义》钱国华 王池良 陈 琰
37、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其弟子潘耒从其家取出书稿,再三校勘,删改了犯忌的字眼,把内容大体划为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等八类;
38、 受“黄培诗案”牵连,顾炎武在济南府狱里被折腾了一年有余,最终得到亲友们的合力营救。随着危机的化解,一度被谢氏强行夺占的那千亩庄田,也被当局重新判归顾炎武。“食力终全节,依人尚厚颜”,顾炎武十分看重这份产业,因为这是他赖以维持生活独立和保全其遗民气节的经济基础。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前,他一直都是亲力亲为地管理其田庄,直到离开山东,才委托他人代为管理。
39、 顾炎武出身名门望族,高祖、曾祖、祖父都被载入《明史·列传》。顾炎武刚出生,就被绍芾抱去,做了他的嗣孙。绍芾是炎武亲祖父绍芳之弟,曾参加科举考试,院试成绩差,靠捐纳进了国子监,后来以贡生身份多次参加乡试,但直到50岁也没能中举,最终摒弃科举。他有个独生子同吉,18岁订婚,未到结婚,因病离世。按当时习俗,同吉未婚妻王氏本可另嫁他人,但王氏却认为,既然跟顾家订了婚约,就理应守约,不能毁约,于是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归顾家守贞。就这样,王氏成了炎武的嗣母。
40、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41、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42、 顾炎武逝世后,他的弟子潘耒编纂出版其遗著《日知录》并作序,对顾氏儒学做了总体评价,认为儒学有“通儒之学”与“俗儒之学”之分,而顾氏儒学属于“通儒之学”,具有“明体适用”的实学性质和“匡时”“救世”的社会功用。这个评价与顾炎武所谓“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实学纲领完全一致。
43、为了尽可能地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将全作品中最重要的第四回完美演绎,连续4天,张建珍都在晚饭后,就开始从演员的角度仔细琢磨顾炎武的人物品格,并对唱腔字斟句酌地进行编排。
44、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客居山西的顾炎武有心还乡,启程时却因年老体弱,摔下马背!临终的昏迷中,他回忆平生:南明灭亡时他面对绝食殉国的嗣母,发下“誓不仕清”的誓言;他因“反清复明”身陷文字狱,却因《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未成而不敢轻生;虽然自己坚持要做明朝遗民,却将唯一的弟子送进清朝“博学鸿儒科”的考场;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顾炎武向少年康熙解读生命叩问:“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
45、 顾炎武主张“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故考据是顾氏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顾氏的经学考据,是从音韵训诂入手,旨在准确把握经文字义,进而合理阐发经义。他认为,训诂是经学的基础,而“汉人犹近古”,故汉学训诂最可信赖。他特别看重东汉古文经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论字者必本于《说文》”。但许慎对字义的训释,主要是从字形方向去进行“形训”;顾炎武则认为“考文自知音始”,故其经文字义考证是侧重于从字音方向来进行“音训”,并且是围绕《诗经》来开展“音训”,其成就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46、《日知录》,是十七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是作者积三十余年心力编次而成的,旨在资治,“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47、永历十一年(1657)元旦(正月初一),顾炎武45岁时,再谒明孝陵,并先后用七年时间,多次往返昆山、南京、北京之间,将家产悉数变卖,掉首故乡,往返数载,凭吊先陵,以寄故国哀思。
48、上海书画出版社主要骨干对《顾炎武书法研究》一书进行审阅,感受到了作者不仅仅是对顾炎武书法的研究,而是顾炎武研究的新突破。
49、第六讲 “行己有耻,以礼为教”:顾炎武的礼学思想(2021年8月28日)
50、《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临终前仍未完成。顾炎武生前在好友的建议下,有八卷本行世,称为“符山堂本”,仅收录140条。
51、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52、第十二讲 顾炎武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2021年11月27日)
53、胡磊蕾,苏州人,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国家一级编剧。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三八红旗手,苏州市政协委员,姑苏宣传文化领军人才,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代表作有长篇评弹《赛金花》,中篇评弹《徐悲鸿》《绣神》《雷雨》等,南北曲艺说唱组合《看今朝》芭蕾舞剧《唐寅》,戏剧小品《小泥人》等。作品四次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三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两届江苏省文华奖编剧奖、文华大奖,中国小品大赛最高奖金狮奖,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等六十多项省部级奖项。
54、 内容简介:明末清初三大儒的哲学思想各有特色。王夫之是在繁复当中体现理性反思的深刻,黄宗羲是在丰硕当中体现人性关爱的深情,顾炎武是在简洁当中体现智性豁达的深切。王夫之、黄宗羲都写过大量的哲学作品,在哲学中见思想;顾炎武没有写过专门的哲学作品,而是面向广阔的大地,在思想中见哲学。王夫之、黄宗羲的哲学思想打上了宋明理学的烙印,顾炎武的哲学思想呈现了先秦儒学的本色。
55、 综上所述,可对一代通儒顾炎武作出如下历史定位:在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他是一位杰出的启蒙学者;当祖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他是一位坚定而有独特思想和情操的爱国者;在学术发展史上,他是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历史转变过程中一位继往开来的学术大师。(作者:周可真,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本文为山东省图书馆顾炎武公开课第一讲的讲稿)
56、 自定居华阴后,顾炎武再也没有回过山东,更没有再入京师,只是往来于秦、晋之间,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才做了一次长途旅行,目的地是嵩山少林寺。当年十一月返回华阴,他写下《五岳》诗,自我表白了二十余年来之所以“行游”北国是因为不肯做异国臣子。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顾炎武自华阴出游山西曲沃,翌年正月在曲沃病逝。
57、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山当代昆剧院联合出品的原创昆剧《顾炎武》是“昆曲”和“顾炎武”两张文化金名片的叠加,旨在借由昆曲艺术向当代观众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无论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敬仰先贤思想,都具有积极作用和时代意义。名家创作、青年传承,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同步创排“名家版”“青年版”的做法,开昆曲演出史之先河。该剧将于2018年10月13日在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式首演亮相。
58、能够有机会与300多年前的昆山人顾炎武心灵相遇,是我这个当代昆曲人的福气,因为他不仅仅是昆山的文化象征,更是中国文人家国情怀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