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1、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悲剧”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来就有“四悲”:“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
1、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悲剧”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来就有“四悲”:“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2、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一行人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结合文段思考,“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同意这种说法吗?
4、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5、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
6、“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悲伤地”与“坚决地”是否矛盾?为什么?
7、我想你了,可是我不能对你说(艾米丽•狄金森)
8、阿蒙森为什么要在这里留下一封信,并且请第二名把这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我们知道,阿蒙森已经顺利返回,他为什么不亲自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国王?
9、不幸的是,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自1960年代在南极洲大陆内部有气温记录以来,只有一次气温降到过斯科特曾遇到的程度),五人先后遇难。斯科特及另外两人死时,距离最近的补给站仅有20公里,尸体连同日记在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还带着十多公斤的岩石标本。他被英国国王追封为骑士。(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10、红水东流 化湛情深——大化高级中学莅湛回访交流记略
11、喜剧的主要类别之以表现主人公和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12、抓住细微的痕迹。事物总是在细微的痕迹上显出同中有异来。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斯科特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文本对国旗和信件的细微描写,体现出斯科特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对事业的一片挚爱之情。
13、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斯科特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们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们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从而变得无比高尚。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就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句,照应了题目。
14、学生在阅读课文前两段时,时常会有如下疑问:
15、作者认为,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要实现梦想,除了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外,还需要什么呢?
16、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17、(4)拖拽 帐蓬 精疲力竭 疲惫不堪 (蓬—篷)
18、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19、坚持不懈:指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毫不松懈。
20、真正的英雄身上,永远闪烁着崇高的精神光芒。赞美了科考队员勇于挑战极限,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实事求是敢为胜利者作证的高风亮节。
21、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22、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23、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7000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但即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该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
24、“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25、第二段写到挪威国旗时说:“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明明是挪威人先到达了南极点,作者为什么要用“耀武扬威”“洋洋得意”等这些带有贬义色彩的词?
26、我敬畏并且向往得到这样的人类境界的滋养和享受,但仍觉得对它还陌生,我并没能把这篇小说读透读得让自己满意,半个多世纪的创作轨迹在我的潜意识乃至语音习惯里还残留着人为的痕迹。我希望我们的文学作品少一些粉饰美化,让年轻人远离那些假门假事的骗子,多懂一些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记得当年去拍影视,明明好端端一个人,却总要让他不失时机地说几句“官话”甚至干脆照抄报纸以示政治正确,抵触、恶心,又不能拒绝,真恨不能一头撞死,这是对原型极不得人心的扭曲丑化!没想到近几年更有甚者,老百姓敬仰了千年的民族英雄居然像过时的鲜货一样被人从中小学课本中硬给下了架!是自我膨胀?愚弄大众?还是玩弄历史投机钻营?对这班无良文人,借用鲁迅先生一句话: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石头烂的更早!
27、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斯科特队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归途中不幸遇难。
28、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心中有遗憾,希望实现登上安第斯山的梦想。
29、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极度痛苦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30、 冒险精神伟大: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
31、师:嗯,大家有没注意到?前面那个同学他说了一个词语叫什么?想象!太重要了,想象!茨威格,他具有天才般的想象力。而且这位同学又告诉我们,这种想象并不是胡编乱造的,而是根据——
32、现在是夜间,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儿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补给站现在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
33、ps:如果是让小编来选的话,那小编我肯定选择沙克尔顿。
34、(1)癫狂 消蚀 风餐露宿 畏缩不前 (消—销)
35、师:所以,同学们,这是基于他的性格,基于探险者的人物特征,作者进行了一些艺术的加工。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好的传记要写好细节,这样就增加了传记文学的生动性。同时,刚才有位同学又说,文章中又加入了很多的日记中的东西。这又是为了表现这个传记的——
36、用鲁滨逊的想法与斯科特一行人的想法形成类比,写出他们发现有人捷足先登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侥幸心理,表达了他们痛苦、极度恐惧的心情。同时这里的忐忑心情与上文激动的心情形成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
37、《儒林外史》25回::"几句话说的两个书办毛骨悚然。"
38、《伟大的悲剧》故事发展脉络清晰,重要情节十分突出。作者舍弃了许多外在的材料,把他的笔触始终定格在人物的内在层面上去展开。
39、 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身为失败者却要为成功者作证,而且最终不折不扣地完成。)
40、攀登安第斯山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为什么这群盲人要攀登这座山呢?
41、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湛江市第二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研修班培训总结·邱娇
42、(6)徐江.中学语文这样上——徐江新解读与教学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7-
43、1月27日,星期六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儿,那将会很有好处。要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44、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45、卒章显志,是文章立意的重要写法之即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本文在结尾处的议论性文字,卒章显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你在写作中也运用卒章显志的写法,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46、不矛盾。“悲伤”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想起自己的妻子自然十分痛苦;“坚决”则表现出他的坚强,面对死亡毫不畏惧。
47、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掉了滑雪板,不得不离开雪。路面情况极为恶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跳望埃文斯,后来又扎下帐篷吃午饭。饭后埃文斯还是没露面,我们四处张望,看见他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这下我们警觉起来,四个人一齐往回滑去。我第一个来到这个可怜的人身边,被他的样子惊果了。他跑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食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辱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
48、这个问题文中也没有答案。《斯科特日记》里也一直说“如果那里的油料也短缺的话,那可真是太糟糕了”“如果油料继续缺乏下去,我们的希望就很渺茫了”,可见斯科特也只是知道“油料短缺”的事实,而没有掌握为什么煤油会越来越少。在他生命最后一刻写下的绝命书里,他说:“是情况发生了逆转,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只有顺从天命”,这里的“情况发生了逆转”不仅是罕见的暴风雪天气,更重要的是油料的神秘短缺。或许,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都无法探究油料短缺的内在原因。
49、(2)斯科特一行的故事确实令人感动,无情的暴风雪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然而,他们面对厄运、面对死亡的悲壮场面却让人久久难以忘却。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个人物,说说感动你的理由,并且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形式,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50、(解析:“语无伦次”指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用在工作方面不合适。)
51、理由: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即使死亡与恐惧把他包围,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在令人心痛的结局面前,他毅然接受了对手给他的任务。
52、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后来听解说,知道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
53、B.威尔逊(xùn) 贮(zhù)藏 怏怏(yàng)不乐 广阔无垠(yín)
54、如果“一字立骨法”来设计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我觉得莫过于围绕“伟大的悲剧”展开。
55、当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时,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经提前一个月来到这里了。那么作者茨威格为什么不为阿蒙森做传,而是选择了为第二个到达的斯科特写传记?
56、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57、这句话是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来写的,表达了斯科特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一说法。
58、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计划的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定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抵御南极的严寒,唯有北极的爱基斯摩犬才能在南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顺利完成了去南极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缉私摩犬,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
59、世人之悲:在英国国家的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60、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未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很不一样的。有一个奋斗方向、努力追求的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稍稍接近了一点的事实,便有了落到实处的心理回馈。“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有这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61、茨威格(1880-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62、①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63、勾勒细小的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常常于细小的景物上勾勒出来。文本中对暴风雪的描写:“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等等,这细小的暴风雪之景,渲染了悲壮的氛围,烘托了英雄牺牲的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