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佛偈名句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2、人类,彼此的信任非常难以建立,却很容易被破坏……作为一个个体,人总是希望别人把自己想得很好,而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2、人类,彼此的信任非常难以建立,却很容易被破坏……作为一个个体,人总是希望别人把自己想得很好,而自己心中却总是把别人想得很坏。当一个人做出善举的时候,也许就会有十个人曲解他的行为,认为他另有所图。当一个人希望获得别人信任的时候,却往往会忘记,自己也总是选择不信任别人。——天一----《贩罪》
3、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5、“菩提本無樹”本意是萬物同源,世法平等。之所以後來有了差別,是因為人為了區別事物而創造了無窮無盡的概念。有了概念就有了區別,有了區別就產生了比較,而有了比較就會生出不盡的人生煩惱。
6、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
7、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8、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9、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10、好吧,叶三少,论无耻,我不敢和你争锋!----安知晓《亿万老婆买一送一》
11、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大方广佛华严经》
12、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3、谢如锦的文字亦庄亦谐,读得我笑起来。在交流随笔时,我跟他们谈到唐诗流传至今的不易,顺便跟他们提起一位著名网络写手六神磊磊的一篇文章,叫《读一首唐诗的幸运》,文中写了明朝学者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编撰《全唐诗》的过程,文中说:
14、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的智慧心,就能够在顺境及逆境中游刃有余,自由自在地向前看、向前行了。
15、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16、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7、有智慧跟没有智慧的人,在处理事情他就会差很多。
18、瞿微绮的文字常常令人眼前一亮,这个女孩身上有着同龄人很少见的冷静和理性,我相信,这与她旺盛的求知欲和爱思考的习惯有关。
19、淫人妻女毁人节万恶罪名集其身天理循环有报应我淫人妇妇淫人。--《戒淫诗》
20、人们追求的目标,越是刻意雕琢离目标越远,只有以一颗淡定的心,一份不受任何诱惑的开阔胸襟去追求,你才能有最终的美好与收获。
21、 前生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2、乔峰这时如要脱身而走,原是良机,但他好奇心起,要看个究竟,为什么这少林僧要戕害同门,铜镜后面又有什么东西,说不定这事和玄苦大师被害之事有关。
23、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善导大师
24、文学史可谓无情,上官仪才华横溢,在唐朝可谓风光无限,他一定认为,自己将成为背诵默写级别的宗师,后世的初中生会为自己而瑟瑟发抖,结果却是“出道即巅峰”,后世再也没给多少机会,他最终在语文试卷里的体量,连两行都占不满。
25、“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人生在世,七情六欲,人之常情,按照佛家说法“七情”为喜、怒、忧、惧、爱、憎、欲,按照儒家则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则为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人之有情,自然产生喜爱厌恶是非等,然而仔细思考还是可以避免的。
26、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妙法莲华经》
27、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28、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於中不惊不惧,云何於中广贪财利,云何於中耽淫嗜酒,云何於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噉,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於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於地,脚骨异处,膞骨胫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於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
29、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30、结果弹出了一堆诸如:“如何面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昆德拉所定义的‘媚俗’(kitsch)?”“‘刻奇’(kitsch)是什么?”
31、但早在唐朝時,有人請教高僧宣鑒和尚,“佛是什麼?”宣鑒回答的很客氣——“佛就是幹屎橛!”這下把大家嚇壞了,怎麼這樣侮辱佛祖呢?
32、大乘佛法,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个执念。我们的修行,道理增长,烦恼就轻了。我们见到许多修行佛法的人,互相赞叹彼此精进。精进就是增加,道行增长,境界增长,定力增长。增长和消退,是一念不觉,这个不觉是极其细微的一个不觉。心经中,从观世音菩萨证得五蕴皆空开始,这个诸法空相的空和五蕴皆空的空都是一个空。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这个我们之前讲过。这个空是真如自性。
33、人这一生,所谓的世间,本没有许多长久的陪伴,其实许多的事情逐渐看淡,也逐渐明白,人这一辈子要去淡然,有些事情万不可强求,要记住,失之淡然。
34、我们来看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35、佛教跟外道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差别就在这个空的思想。
36、这位无名高僧悟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实在超尘脱俗!
37、我心里按捺不住地怀疑起来,这个故事一听就是假的,如果外星人真的来过,为什么没留下痕迹呢?“不可能是假的!这是《外星人未解之谜》上看到的,美国报纸上报道过。”故事的讲述者扬了扬手上的书。的确,人物有名有姓,时间地点详细,引用的也是美国报纸上的报道。我心中仍然不信,却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只能闷头不语。
38、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9、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0、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41、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42、困难是磨刀石,善良是指路灯,心怀人间真善美,奉献他人宽心胸,人生道路越走越畅通。拼搏付出吧,真爱无悔,大爱共鸣。
43、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楞严经》
44、若能不见,遇不见。等不见,望不见。便释怀这场奈何禅。但将无怨,作无缘。
45、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46、凡是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都非常爱美,也都非常爱交朋友,这种人犹如一朵鲜花,随时都在散发着芬芳。
4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8、其中揭示的是“以小见大”的意思,也含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菩提是指一种树,相传释迦在菩提树下修行得道,所以菩提意指觉悟的境界。
49、但早在唐朝时,有人请教高僧宣鉴和尚,“佛是什么?”宣鉴回答的很客气——“佛就是干屎橛!”这下把大家吓坏了,怎么这样侮辱佛祖呢?
50、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彻悟大师
51、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52、成功与失败不是绝对的,当遇到失败时,却往往也是成功的转机。
53、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5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5、谈禅之事,史湘云没有过多参与,只是黛玉与宝钗的事。也体现了史湘云的性格,一个霍达大度的人,不必依靠这些解除烦恼,况且,她的年纪也是最少的。
56、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57、告诉自己放下,放下世间的假相,你就拥有永恒的生命。
58、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59、唐代有位著名的从谂禅师,某天接待一位外地来挂单的云游僧(僧侣投宿寺庙称为挂单),从谂禅师问云游僧“来过这里吗?”云游僧回答“来过。”从谂说“吃茶去!”
60、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61、内在拥有了智慧,了解因缘生、因缘灭,了解一切法不可得,执著也不可得,放下还是不可得。
62、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63、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64、要开大智慧的,就是以无所得来做认识世间的前方便,这是学佛的开始。
65、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66、佛教跟外道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差别就在这个空的思想。
67、这个智慧是被佛教列为最重要,般若思想就是大智慧才能够到彼岸,智慧才能够到彼岸,彼岸就是解脱,就是解脱。
68、(《西廂記》中張生在佛殿乍見鶯鶯,驚為天人。待鶯鶯離去,張生仍癡癡地發呆:“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69、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70、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71、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72、若能不见,遇不见。等不见,望不见。便释怀这场奈何禅。但将无怨,作无缘。
73、我们理解这句话,从刚才六祖慧能的佛偈中就明白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就没有污垢,也没有干净。
74、最近,在瞿微绮的一篇随笔中,我看到了她对于“刻奇”一词的探寻和思考,起因是她在听一首名为《kitsch》的歌的时候,特别好奇它在表达什么,于是到知乎里搜索:
75、说出家人是逃避现实的人完全不懂佛法,也不了解真正出家的伟大。
76、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地藏菩萨本愿经》
77、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78、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79、如果想拒绝诱惑,就要把心放得远一些,把目标定的更明确。
80、《红楼梦》的主旨就是爱情,作者这些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青春之美,爱情之美,人性之美。这些少男少女们身上体现出的美好与善良,会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我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从中看到的都是心机。
81、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楞严经》
82、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心造,无心自解脱。
83、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84、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85、(《西厢记》中张生在佛殿乍见莺莺,惊为天人。待莺莺离去,张生仍痴痴地发呆:“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86、信仰,就像是嫖客和婊子的爱情那只是种比政治更加廉价的奴役手段,从几十个世纪前开始,就被当做统治阶级手中的洗脑工具来使用。其整个体系都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虚假的故事、虚假的人物、虚假的承诺。好在到了工业革命后,人类逐渐走向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政治体系的完善使宗教逐渐淡出了主流政治舞台,除了少数光着屁股没有文字的地区还在拿这套东西当权术来玩弄以外,大多数人都认清了实事。使宗教逐渐转变成为了一种类似于社会习俗或娱乐活动的事物。而不再是‘真理----《贩罪》“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可以通向完美的犯罪,第一条,周密的计划,精确地执行,妥当的善后;第二条,干了再说。无数的侦探小说家以破获精巧的布局为故事主线,但他们永远触碰不了那第二条路,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犯罪,比如交通肇事逃逸,夜间持械抢劫,公车上的扒手,这些犯罪者如果能够逃脱一时,永不再犯,往往就能逍遥法外,再精明的人也无从查起。----《贩罪》
87、淫人妻女笑呵呵妻女人淫意若何不欲人淫妻女报急将淫念立消磨。
88、当时还是火头僧的弘忍和尚听到后,却另有所思,于是吟出了流传千古的这首佛偈:
89、宝玉不是要谈禅吗,那我们就和你谈禅。你的水平连我们都比不上,还谈什么?按佛家的观点,人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太执着于自我,既“我执”,所以,黛玉便从宝玉的名字入手与之打机锋,意思是说,你不是叫宝玉吗?你和别人比起来,有何宝何贵?这样的怼他,就是为了把他从陷入自我的灰色情绪中拉出来。
90、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省庵大师不净观颂》
9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92、空性佛教最宝贵的摩尼宝珠就像钻石一样,最重要的就是空性的思想。
93、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94、“包大人这礼拜怎么有空啊?”“老婆带着女儿回娘家去了。”“永久性的还是暂时的?”----《惊悚乐园》?死,也是一种自由;明明活着,却被控制、禁锢、永远看不到希望,这才是真实可见的地狱。----《贩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