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柏拉图式 1、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
1、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
2、如同在《会饮篇》里强调的,“爱若斯”并不是对个别事物或人的爱,也不是父母兄妹之间的爱,而是爱一个完整的对象,并让它成为自身所有,这注定了真正处在爱情中的人总是沉浸在一种“迷狂”(v,mania)式超越的境界中,“爱情并不是上苍为了爱者和被爱者双方的利益而恩赐的。我们要证明的正好相反,这种‘迷狂’是诸神的馈赠,是上苍给人的最高恩赐。”爱情与利益根本没有关系,人间清醒的爱大都是有条件的,即人们通常说的“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总是“混杂着世f的智慧和谨慎的盘算”。4‘迷狂”与疯狂不同,相反,这种被神灵附体的人迷状态完全与任何无意识的狂乱不沾边,因为“迷狂”是有对象性的,即善和美本身,故它又是没有掺杂一丝尘俗的纯粹的灵魂状态,这恰恰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意识,与那种有着丰富的经验意识而又“聪明的”博学人士绝然不同。哪里有基于利益考虑的精打细算,哪里便没有爱,这样的利益不光是物质或肉体上的,同时也包括那些较低的精神欲求。
3、(18)参考《斐多》102d-e,在那里,我们个体能超过的能力可能被互换地称作“在我们之内的大的事物”(thelargeinus)和“在我们之内的大”(thelargenessinus)。
4、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失去一切的一切,无力面对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5、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6、见我有些发怒,小胖拿起桌上新打开的王老吉放到我面前,笑呵呵地说道:“别生气,别生气,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嘛。”他顿了顿,严肃地问道:“那么我对她的这种行为……在你们眼里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达到柏拉图式爱情的高度?”
7、Chang,K.C.,1995:“TheRoleoftheTimaeusintheDevelopmentofPlato’sTheoryofForms,”DoctoralDissert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8、在柏拉图看来通过心灵对另一半的寻找,对美的终极触达,和对方有着精神的契合后,再进行身体的交构和受孕,这样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是对美的向往,通往最终的善的道路。如果按照当今人们的理解,仅仅把柏拉图式恋爱简化为精神恋爱,没有肉体关系的爱情,这是粗暴的扭曲。
9、相反者之间逻辑上排斥的(abhorrent)相互作用的这些不同类型之间的联结是如何的密切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简单问题。但是有理由认为柏拉图将把副词的例子“F的非F”(“F-lyun-F”)视为与因果例子“非-F因为F”(un-FbecauseofF)在实质上是可互换的。无论如何,在《普罗泰戈拉》332b-c处,苏格拉底赞成以F的方式做了某事与“由于F-ness”(outofF-ness)(因果性的与格)而做了某事是直接等价的。比如说,做了蠢事就是(is)由于愚蠢而做了事情。所以覆盖在“慢的快”及其类似词组之上的谜题甚至可能还原为覆盖在“快因为慢”的因果性说法(version)之上的谜题。或者并且更貌似有理地是,两者都可能还原为关于快究竟是如何能被慢刻画这样的谜题。
10、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双方平等的爱情观。爱情具有平等性,不存在依附或占有关系,相爱的双方是自愿、绝不勉强的,即无怨无悔地爱你所喜爱的人。在观念世界里,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正等待寻找着你。“雨中站岗”、“每日一花”那是种浪费奢侈。要知道爱情在培育发展过程中,双方都是平等的。
11、除了讲述爱情的“真相”,柏拉图也给当时的雅典青年提出了一些谈恋爱的建议:
12、它强调人的自主性,不依赖他人,不占有他人,也不约束他人,完全从自身出发,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与对方保持既是情侣又是朋友的关系,保持着最佳的社交距离,恰如其分地给对方留下足够的隐私空间。这种爱是充实的,是紧密的,是灵魂的升华。
13、按照《会饮篇》的理论而言,柏拉图式的爱情主要是指成年男子与美少年之间的爱情,而这个也和当时希腊风气相关。希腊学者认为同性之间的爱情才是真正属天的爱情,异性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为了社会的建构。而现今柏拉图式爱情已经扭曲成精神爱情,基本上是断章取义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恋,这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排斥。
14、“先放牛肉丸吧,可以多煮一会儿,正好你讲讲柏拉图对爱情是如何看的。”小胖伸手拦下了肥牛,将锅边的一盘牛肉丸倒入了锅中,溅起的汤汁就像我内心的表达欲,一下被激发了出来。
15、他概括了柏拉图式爱情的具体含义,指的就是一种精神恋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慕,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是一种更加纯洁的爱情。
16、•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17、总的来看,“柏拉图式的爱情”的本质在于,永远追求自己没有的善,通过迷狂回忆本体世界,重塑回归天外世界的羽翼,通过美的阶梯攀登本体世界。总之,爱情的学问即是哲学,最终目的在于通向最高的不朽——柏拉图所谓的理念。
18、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也许这种不求回报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19、Waterlow,S.,1982:“TheThirdMan’sContributiontoPlato’sParadigmatism,”Mind91,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pp.339-3
20、“你去麦田里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在这过程当中,只允许摘一次,并且只能往前走,不能
21、NI*:“没有原因是和它自己的结果同一的”
22、如果按照柏拉图有关著作中的描述和阐发,柏拉图式的爱情主要指的是成年男子之间的爱情。一方面当时整个希腊风气风尚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柏拉图作为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他在哲学思考的过程中,也有推崇理性,排斥感性,排斥肉欲的一种思想倾向。
23、小编已经被这世界各种各样的套路深深伤害了,人与人之间还能不能真诚相待
24、看起来非常清楚,柏拉图把“F使得事物F”这样类型的一些因果关系视为概念性的自明。同时他把“F使得事物非-F”类型的另一种(关系)视为不能想象的(unthinkable)。得到以下结论并不困难:从他的态度并且从使用的语言(ἄλογον等等)来看,柏拉图把基本的因果关系视为一个逻辑的事情(amatteroflogic),等价于自明真理的重言式和自明谬误的自我矛盾。问题是,他关于“原因”的观点(这个观点使得这些事情如此的自明)到底是什么?
25、•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26、•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27、再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苏格拉底就叫他到田园里去摘一朵最美的花,其间同样只能摘一次,而且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苏格拉底的话去做了。这一次,他带了一朵美丽的花回来了,苏格拉底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这次柏拉图是这么回答的,他说我找到一朵很美的花,但是在继续走的过程中发现有更美的花,我没有动摇,也没有后悔,坚持认为自己的花是最美的,事实证明花至少在我眼里是最美的。苏格拉底又说:“这就是幸福!”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相当的付出。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你。柏拉图式的爱情,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的付出,默默的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却仍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原因,注定了它悲剧的结局后,也只能是一条在远处守候的平行线,只留下回忆中,美好的片段,当作永恒!
28、柏拉图按照苏格拉底的话去做,很久才回来。
29、直到有一天,女神因为男朋友出差提前回来而爽约,所以这顿火锅就便宜了我。酒过三巡,照例要聊到他与女神的未来。
30、Scott,D.,1995: RecollectionandExperienc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1、人如何才能再次见得这些真理,从而在下一世的轮回中恢复灵魂的羽翼,复返天外之境呢?这就要靠爱的迷狂中的灵魂回忆。
32、小胖略带炫耀地说道:“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就是精神恋爱呀。你读哲学的,不应该比我懂?”
33、“我认为由于以下的理由,你相信每一个型式是一个事物。当对你来说似乎有很多特别大的事物的时候,也许似乎对你来说,正像你面向它们全体,有一个型式,一个相同的型式,并且因为这个理由判断大的型式是一个事物。”
34、柏拉图叹了口起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咯!”
35、首先我们必须看一眼《斐多》(学术)自传段落中苏格拉底认为能接受为原因的种类,并且他认为虚假(原因)的种类。以下的表格列举了他在那个段落里讨论的主要例子,加上方括号里是关于他可能如何完成这个图表的一些猜测。
36、《斐多》68e:人们应该是节制的,因为不节制是“不可能的”(ἀδύνατον)。
37、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38、•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柏拉图名句
39、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所组成。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所以,他的著作《理想国》就是希望人们能够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
40、美是触发爱的迷狂的契机。一个人看见美的形体,便会对它虔敬如神,当他凝视美的爱人,那美发散出美的放射体——滋润干枯的情波,使那久经闭塞的羽翼重新复活。新生的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如同新生的鸟儿,昂首向高处凝望,将下界的一切置之度外,这就是迷狂状态。正是在这种迷狂中,尘世的美成为触发回忆本体之美的契机。
41、你的情人在受到过度的赞扬之后,就会变得傲慢和狂妄自大。在爱情问题上,所有的行家在没有赢得心上人之前都十分谨慎,不会对心上人滥加赞扬,因为他们担心事情最后的结果。
42、柏拉图式的恋爱观念就是更崇尚精神上的爱慕,但绝对不排斥肉体的愉悦,和对方在灵魂共舞后,才能达到灵与肉的真正融合,触达到美。柏拉图式的爱情超越一切。实际上柏拉图的一生没有恋爱,既没有爱上姑娘,也没有爱上男子,当然更没有结婚。
43、《普罗泰戈拉》355d人应该做坏事因为他们被好的事物打败了,(这)是荒谬的(γελοῖον)。(被某物“打败”的讨论说明了讨论中行为的原因已经明确地被回溯到了352dαἴτιον,和353aδιὰταῦτα。)
44、 ———小编
45、要说清楚迷狂状态是什么,先得知道柏拉图的灵魂观。柏拉图将灵魂比作一对飞马和一个御车人。两匹马一匹顺服,象征意志,一匹顽劣,象征欲望,御车人象征理智。(这是柏拉图关于灵魂的基本看法,《理想国》中,他将灵魂的这几种不同特质扩展到城邦中,对应着城邦居民的等级层次,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如同灵魂中几种性质的相互关系一样)
46、不要选择情欲满足就恩将仇报的人,而要选择在你年老色衰时仍旧对你忠心耿耿的人。
47、柏拉图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亚里斯多克勒斯的意思是取名恰当的,后来因为他长得非常强壮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柏拉图的意思是“平坦、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就被沿用下来了。
48、盛传捷,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SHENGChuanjie,Lecturer,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JilinUniversity,Jilin)。
49、见他听得认真,我把火关小了一点,不然牛肉丸就煮老了。
50、Fine,G.,1984:“Separation,”OxfordStudiesofAncientPhilosophy2,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pp.31-
51、“在柏拉图的所以著作中,集中讨论爱情的,在《理想国》的《会饮篇》中,可以代表柏拉图对爱情的观点。在《会饮篇》中,与会的主角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爱情的看法,诚然,你说的精神式恋爱在文中是有论述的。”
52、有些人想要与他们真正爱的人结束自己的生活,即使他们没有爱上他们。他们觉得差异是巨大的。爱上某人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爱抚某人不太可能。
53、Nehamas,A.,1971:PredicationandtheTheoryofFormsinthePhaedo,DoctoralDissertation,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
54、至此,关于爱若斯的赞颂以苏格拉底与阿伽通的对话基本结束。重述这些谈话之所以显得必要,是因为每个人的话恰恰构成了一段爱若斯的精神历程,从自然社会到道德伦理,从她的神话起源到完美特征。但所有这些还只是爱若斯的影像,苏格拉底最后指示了这样一条思路,即爱若斯之为爱若斯,就已经表明她自身并不是自足的,这与众人赞颂她的完美形成了一个对比。如果说前面的那些谈话是对爱若斯富有成效的探求的话,那么柏拉图也就暗示出了爱若斯应该位于完美和匮乏的中间状态,这也就为下面第俄提玛的教诲作了铺垫。
55、在因果分析的帮助下,我们把NI作为一个新的(19)前提重新写过,而且我也希望它是完全可信的:
56、(20)技术上,他的意思可能是:它是它自己美的原因,尽管并没有通过“分有”它自身(而美);但是正如我在本文第一部分所评论的那样,在紧接着的下文中,他断言这个“分有”关系的本质对他的因果论题并不重要,他简化以至于省略了它(分有关系):“因为美的型式(theBeautiful),美的事物是美的。”
57、形容词αἴτιος后接属格(genitive)意味着“是……的原因”(responsiblefor)。X的“原因”(αἴτιον)是指引起X的事物(τὸαἴτιον),因此,指定该事物对引起X负责(theresponsibility/αἰτία)。如同法庭判定某人对某项犯罪负责,或者把责任归于某人。当我说“引起某物的事物”(thethingresponsible),我故意模糊了“某物”(thing)这个词的含义。柏拉图在这里的上下文中并没有对区分事物形而上学的不同种类表现出丝毫兴趣:某事物作为某些结果的候选原因,可以是某种物体(aphysicalstuff),比如火、骨头、一个算术过程比如加法、善、灵魂、理智,或者一个型式(Form)比如大的型式或者奇数的型式。决定这个候选原因成功与否与该事物的形而上学地位无关,(ii)正如我们将看到,它仅仅与该候选原因和结果的逻辑或者类逻辑关系有关。
58、有爱情的人一旦追求的对象到手,就会反悔以前付出的恩惠。而没有爱情的人在给予恩惠的时候是不受爱情的约束的,他们是自由的,他们会量力而行,同时也会顾及自身的利益。
59、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
60、(16)正如Frede(1978)里指出的,SP甚至直接遵从了这样的学说:型式是原因与因果原则相结合,这使得F事物自身必须是F。
61、不过在笔者的理解里,柏拉图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同性之中,异性也可以进行柏拉图式恋爱。
62、爱情是一种把好的东西归于自己所有、并且永远归于自己所有的欲望,所以追求不朽必然是爱情的目的。如何达到不朽呢?靠生殖,以后一代接替前一代,新的代替旧的。生殖需要选择美的对象,所以美是孕育生殖的土壤。肉体的生殖就是通过肉体的结合生育子女,得到名字的久传和后世无穷的福气;还有一种生殖是心灵的生殖,他们长于生长思想智慧和其他心灵的美好品质。诗人以及各行技艺的发明者就是这一类,他们凭借心灵的子女得到不朽的英名。
63、多年以前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存在。当同性恋或者同性婚姻不被世俗所容忍时,这当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结婚。
64、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以及同性恋为什么更好,此段描述可参见柏拉图的《会饮篇》。
65、他们的嘴唇从来不碰到一起,双手总是拥抱着一无所有的空间,思想是云雾朦胧的一片。
66、“这也太过于高深了,举个例子说说。”小胖说道。
67、从前世界有三种人:男人、女人、阴阳人。所有人都是圆球,生有两幅面孔,两对眼睛,两对耳朵,两个鼻子两张嘴,身上长着四只手四只脚,走路的时候可以上下左右摇摆,前后游移。但是宙斯将三种人都一分为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68、最终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道出对爱情的理解:
69、小胖对他的女神很好,好到任何一个被爱的人都会妒忌他的女神。大到将吃一个月泡面攒下的工资包下广州塔旋转餐厅请女神吃饭,只是因为女神的男朋友当晚加班;小到翻开女神的朋友圈逐条点赞,并评论:好美啊,再在后面加无数个感叹号。
70、当然,这种哲学化的阐释似乎让我们觉得柏拉图式的爱情根本不是人间真正能够具有的爱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作更加生活化的理解。在我看来,爱情本身是一种崇拜,我从幼时便隐约觉得如此,至今反而更坚定些了。我所说的这种崇拜本质上与柏拉图所说的是一致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神,拥有着我们孜孜以求的美好品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将其投射到理想的爱人身上。崇拜向来产生于对方拥有而自己缺乏的东西,只有当对方足够优秀,能够引起我们的崇敬,我们才会放下周围世界,沉迷于爱情的迷狂中,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完善。在爱情中,我们“一方面尽力模仿那神,一方面督导爱人,使他在行为和风采上都和那神相似。”所以,真正的爱情是让人成长的,这个过程不是轻易的,我们需要面对自己在对方面前一无是处的痛苦,但正是从这里,我们获得了成为更完善的个体的机会。如诗人雪莱所说:
71、人生来是不完善的,而渴望完善、渴望灵魂的交流,渴望与旗鼓相当的同类进行互补,而这就是爱。
72、由于非常难(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以赦免柏拉图在某种程度上对SP犯的过错,(16)并且由于NI(甚至当它被重重伪装时)看起来像是对SP的直接否定,对于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NI必须要保留疑问。我希望能展示,倘若我们集中目光在柏拉图形式因果关系的概念上,一个对NI貌似高度合理的理解能够被发现。
73、柏拉图式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爱情观,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柏拉图式爱情最早由MarsilioFicino于15世纪提出,与苏格拉底式爱情是同义词。柏拉图式爱情根植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和同性恋爱风尚。
74、这种分析法是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维尔法度·柏拉图"首创的。目的是把一大堆数据重组,排列成有意义的图表,从而指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和优次关系,被称之为"柏拉图分析法"。
75、(2)διά+宾格(accusative),或者因果性的与格(dative):“因为”
76、散落了一地的酒瓶,就像这世间散落的人们,想靠近,但又怕击碎对方。
77、柏拉图认为在爱与被爱的关系中,其实是为了传承品德及追求智慧,在这个意义下古希腊的同性爱是一种教育安排。年长者是爱者,他追求漂亮年轻的被爱者,并激励被爱者追求德性和智慧,即成长为城邦的合格公民。而当被爱者长大成人后,他也会效仿他的爱者去追求他的被爱者。
78、/iknow-pic.cdn.bcebos.com/7c1ed21b0ef41bd52b929c195fda81cb38db3d1d"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7c1ed21b0ef41bd52b929c195fda81cb38db3d1d?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uploads/allimg/230829/09413G429-0.jpg"/>
79、御车人驾驭着两匹马在天外之境飞行,这天外之境中存在的正是绝对的真实体,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只有凭借理智方可到达,所以这时就要看御车人的本事了。好的御车人在周游中能够全然看见真实体,如其本然地看见正义、美德和真知;御车人本事不够的,便会受到劣马的牵引,时升时降,只得瞧见本体的局部;还有的对于上界真是有心无力,只得困于下界熙攘中,与真知无缘。灵魂天然长着羽翼,完美的灵魂会一直向上飞升,到达天外的神境,成就不朽;若是中途失了羽翼,还未见着全部真理便坠入凡尘,套上肉体的躯壳,便成为可朽者——人。所以人天然是在前世窥见过上界的,他此生的境遇便是取决于前世探见了多少真理。
80、“我相信,通过如此美好的交往和对恋人的思念,无论他的恋人是否与他在一起,他们都会生下多年孕育的东西。还有,到了他们孕育的东西出世之后,他们会同心协力,共同抚养他们友谊的结晶。这样一来,他们的关系会更加牢固,他们的交往会更加完整,胜过夫妻的情分,这是因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肉体的子女更加美丽,更加长寿。”
81、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82、这种分析法是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维尔法度·柏拉图"首创的。目的是把一大堆数据重组,排列成有意义的图表,从而指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和优次关系,被称之为"柏拉图分析法"。
83、大概“柏拉图式爱情”在现代的主要含义即是从这里来的。
84、“那样的话,另一个大的型式将会出现,在大自身和分有大自身的事物之上,另一个大的型式产生出来了。此外,再进一步,对于所有的这些事物而言,一个新的大的型式又出现了,因为它们全体的事物(ᾧ)将是大的。你将不能再让每一个型式为一个了,而是在数量上无限。”
85、抛开最开始同性的外衣,柏拉图式恋爱的核心是精神上的相互共鸣,这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它将人从纯粹的肉体解放,进而思考独立的人格。
86、当然,几乎不能否认,发现某物的原因可能常常在解释该事物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我的警告是用来反对认为柏拉图式的原因有一个上面已经概括了的首要的认识论功能。如果我是正确的,比之于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它们更多地构成了一个本体论的范畴。柏拉图的进路是筛选那些在情境中扮演一个角色的事物,并且问它们之中的哪一个具有使得它一直能带来讨论中的结果的特征。骨头和肌腱(2)明显不能一直带来坐在监狱里这样的结果,因为它们正好也适合从监狱逃跑这个假定的相反活动(98e5-99a4)。一个气垫同样地不能带来地球稳定性的结果(正如阿那克萨哥拉和别的人曾以为气垫能给地球带来稳定),因为,我们可以替苏格拉底说,空气让事物漂浮在上并不比其相反的动作,即让事物落在地上更加适合带来稳定性。这是上述规律3的应用。类似地关于规律如果我正握着一根木头并且拾起另一根,加法并不能被命名为在我手上现在握着两根木头的原因。加法可能已经导致在此场景中的双数,但是它不意味着其本性产生了考虑到其假定的相反者,除法,正好能产生相同的结果:我能很简单地劈开(havebroken)两根木头里的第一根。对它相反者的反思揭示出加法如此这般(assuch)并没有让它和讨论中的结果发生关联。
87、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苏格拉底被神预言为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而他本人却说,这正是因为他一无所知。这不正像极了这个爱神的说法吗?如同苏格拉底一样,爱神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一无所知却始终追寻着智慧的哲学家。
88、泡赛尼阿斯和厄里克希马库斯的谈话基本上是一种理性分析的方式,而阿里斯托芬则通过一则神话故事向人们说明爱神的力量。他说人刚开始有三种性别,除了男女外,还有两性合体,她的形状圆的。在此,柏拉图好像有意借阿里斯托芬的喜刚向人们暗示这种两性人的完善和强大的力量,这种完善可与神相提并论。正因为如此,宙斯害怕它的力量过于强大,于是把它劈成两半,这样它的力量就小多了。而这分开的两半(男和女、太阳和月亮)总渴求着自己的另一半,朝思暮想的就是再度结合为一体。人身上之所以有着强烈的情欲,其根源就在于要回到原本的自然状态。柏拉图在这里好像有意暗示人们不能完全按一种自然的生物进化过程去追溯爱欲的根源,爱欲的秘密不是一个历史或自然的事实,而是不可揣度的生命力量。阿里斯托芬已经快接近爱本身了,只是还缺乏必要的理论说明。随后,阿伽通就指出大家只是在谈爱神的好处,还根本没有涉及到爱本身,只有知道了爱本身是什么,才能说她带来的好处。爱神从出身看当是最年轻的神,因为若非如此,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众神的互相残杀。爱神居于神和人间的灵魂深处,她具有优雅、柔韧的气质,与任何暴力无关;她拥有正义、明智、勇敢和智慧诸品德,人间有生命的东西都是靠爱神滋养和孕生的。正因为爱神自身就是美好的,才会给人带来美好的东西。阿伽通只是从正面把一切完美的特征附加到爱神身上,其本质仍是对爱若斯的赞颂。于是苏格拉底就反问阿伽通:爱若斯是否就是对某物或某人的爱?这个反诘事实上已经把爱若斯放在与她关联的对象中考察,爱若斯由原来一个备受赞颂的客体置换为一个有其自身对象的主体,“《会饮篇》将爱若斯说成不是任何一种对象,而是追求美和知识的力量,说明柏拉图已经认识到有这样一种能力的主体,将主体和对象区别开来了。”不过,这还不是纯认识论上的主体对象。爱若斯是欲求的主体,因为如果爱若斯是对他物的爱,也就是欲求着这些对象。而它有需求,就因为自身匮乏,“欲求所欲求的,就是欲求所欠缺的。”⋯爱若斯如果像神一样完备无缺,那也就无所欲求了。
89、所以爱神是两个极端特性的综合体,既不漂亮也不丑陋。它本身就有所欠缺,所以才会去爱。
90、柏拉图在此将因果性陈述精简为“由于F,F事物是F”。这被宣布为绝对“安全”——不可错的。在他的对话录中,这种形式的命题经常被视为自明的真理:比如因为智慧,智慧的事物是智慧的,因为节制,节制的事物是节制的。(iv)此外,绝不仅仅柏拉图一人在这些段落中如此处理因果关系。本质相同的原则,比如同性相生(likecauseslike),能被上溯到阿那克萨哥拉(B10),并且下溯到亚里士多德(尤其是《形而上学》Z9)(v)和希腊化时期的争论中。
91、追随一个如此严格的原因概念的一个表面上更进一步的吸引力是规避某种危险的前景。休谟强调了这种危险,即所谓的因果关系将证明并不比通常的结合多出什么。柏拉图解释的一个中心推力是:对于仅仅情景性的相互关联的指涉,就像空气和以太对于大地原初的形成,或者苏格拉底的骨头和肌腱对于他坐着的行为,对于定位原因-结果关系是某种毫无希望地不恰当的方式(way)。在所有这些例子中,真实的因果性不能被展示出来,并且我们被简单地要求信任它(柏拉图的原因概念)。只有此类柏拉图认可的因果关系才是概念自明的“作为……的原因”(causing)的真实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