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求人可使报秦者的者是什么意思 1、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2、被天下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
1、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2、被天下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求人可使报秦者的者是什么意思)。
3、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4、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5、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司马迁《屈原列传》)
6、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判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者是什么意思)。
7、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8、示例: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9、解析:首句“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与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结构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
10、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打山石的方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自认为得到了它命名的真相。
1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12、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13、 ③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14、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5分)
15、白话译文:他说着(这些话),脸上露出非常悲伤的申请。
16、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17、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18、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
19、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20、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者”。——明·顾起元《客座赘语》(现在把不老实的人叫做“者”)
21、、出洞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个要求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以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2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3、例②,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递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以下几例类推。
24、⑤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25、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采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26、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
27、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28、解释:“病”放在谓语动词的位置,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古汉语这种用法很常见,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感觉要起来。 不以为然,现在已经凝固为一个成语了,这里的“然”是这样的意思。“然”这个词语,除开常见的形容词词尾,转折,这两种用法,再就是表“这样”的意思了。比如:理所当然、防患未然。
29、对于前来归附的羌族人民,范仲淹都诚恳地接纳他们。
30、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1、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宾前)不通晓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决疑惑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没有看出他的明智之处。
33、译文:
34、在确认这些实词为采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35、译文:
3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37、百姓归附仁政,犹如水就地势往下流,野兽在原野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