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史铁生的代表作小说和散文集 1、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
1、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2、本书为萧红散文合集。有《天空的点缀》《祖父死了的时候》《孤独的生活》等,囊括了1936年版《商业街》、1940年版《萧红散文》等散文集中几乎全部文章,并收入萧红纪念鲁迅的《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等随笔。“只有散文,才是生活的真实面孔。”正如昆德拉所言,散文描摹着真实的生活,在这部散文集里可以看到人间烟火中的萧红本人。她与萧军同居商市街,求告无门,饥寒交迫,隆冬里买不起生火的木柴,连喝一杯热浆汁的钱都没有,甚而一夜数次起念要偷对面人家门上挂着的面包。他们做过家庭教师,画过影院广告牌,去参加集体活动蹭吃喝,他们游荡,吵架,喝醉后躺在地板上哭。及至勉强出版了作品集,却遭到查禁,被日本宪兵队逮捕的恐惧折磨着他们,“白面孔”便是这一时期萧红和左翼文艺激进分子惊惧状态的真实写照。(史铁生的代表作小说和散文集)。
3、当然,主张变化不单单体现在处理倾听者与知识的关系上,倾听者的非语言行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表情、动作、甚至眼神,无不影响言听双方的关系。只是线上教学始终隔着屏幕的交流,相较于在教室里师生们齐聚一堂,限制了非语言行为的作用。在屏幕共享模式下,虽然老师可以选择“露脸”功能,但小小一方窗口,效果仍然有限,更不用说生生之间的倾听,无法看见对方的模样。心理学中的编码特异性原则表明,“当回忆时的背景与识记时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效果最好。”(2)非语言行为的缺失,为教学倾听设置屏障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回忆学习内容的难度,它迫使我们从其它途径探索如何改善它,要更加注重在言语方面主张变化。
4、史铁生一生共留下了28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8部随笔,甚至还有2部电影剧本。
5、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学专著。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文学。
6、读来却有一种惊人的力量,不断地敲打你的内心深处,
7、《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8、《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 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1月出版)
9、《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10、《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11、这部作品是他从身患尿毒症、接受透析开始,用四年时间写成,是“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被誉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之六)荣获首届老舍文学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作家作品。
12、就收录了史铁生在每个人生阶段,写下的最重要的文章。
13、《扶轮问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14、“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不是说者位置空缺的真正目的,把说者的位置让出来,要避免虚假的热闹。理想的状态是通过倾听说者,生成新的有价值的话题,促进大家的思维。“‘倾听着’的课堂教学的话语权是随着话题以及课堂教学的进程而发生轮流交替的。没有谁固定占据着言说者的位置,也没有谁自始至终都是倾听者。”(1)其中,话题是衔接说者和言者相互交替的纽带。在直播教学中,我一直试图找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意义的话题,发现这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参与,且有时候甚至它不在教师的教学预设范围之内。
15、5本书,既是史铁生与自我、生活、命运的和解过程,
16、“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学者Burbules教授认为从对话与知识的关系方面来看,可以分为向心型对话和离心型对话,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对话中主张的变化,如果不同立场消解在一个合意中,则是向心型;如果每一主张具有多元性,则是离心型。”(1)
17、 史铁生每周都在透析,一只手扶着轮椅,另一只手握笔,在病痛折磨的间隙,思考“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性吸引既然是多向的为什么性行为要以爱情的名义来限制”、“喜欢与爱的区别”、“过程与结局哪个更重要”……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
18、《来到人间》是2001年3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铁生 。本书讲述的是侏儒症患者小女孩,父母对她的生理残缺有两种态度:逃避与直视,以此而引发的故事和对读者的触动。
19、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0、师:话剧难道都是真实的吗?《雷雨》、《茶馆》也是文学创作出来作品啊。
21、《务虚笔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22、《写作的事》史铁生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23、 本文作者周宏程老师为闵行区第五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学员,上海市罗阳中学语文学科教研组长。本文获2020年“闵教杯”主题征文评选二等奖。
24、就收录了史铁生在每个人生阶段,写下的最重要的文章。
25、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生1的盲点(小说中的“我”是虚构的)属于概念性知识。为了摆脱机械学习,我进行了追问:在什么体裁中,作者就是文中的“我”?在认知过程维度中,它属于“理解”中的“比较”。将散文和小说中的“我”进行比较,这个过程是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途径。“经验是鲜活的、生成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接收者,他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将这些鲜活的、外在的经验内化或重构于自己的原有经验中。”(1)表象上看,追问令我成为了说者,实则却是在以听者的身份,帮助学生重构经验。
26、《扶轮问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7、 6年前,离去之际,他的博客最新的留言是:“史老师,您逃脱了人间的苦难,愿您在天堂里能够静心写作。我们永远仰慕您、怀念您!”“当浮华喧嚣像利器一样穿透我们薄凉心灵的时候,先生,您的文字是我们所剩不多的精神避难所。您走了,还有谁可以抚慰我们?”
28、《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强调是恰当的。然而,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29、《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我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我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30、重构过程具体表现为概念范畴的混淆,当学生回答“记叙文”时,暴露了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文学体裁的分类标准是模糊的。通常与小说并行的是诗歌、散文、戏剧,这是四分法。而“记叙文”可以理解为叙事类,与之并行的是抒情类、戏剧类,这是三分法。然而,如果直接把分类标准抛给学生,告诉他们把两种分类方法串在了一起,如此概念化的知识点,不仅一时间令学生难以消化,而且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无法使之保持急切的期待心理。因此,我通过指出小说和记叙文的相交部分,来阻断学生在三分法上思考,回归到四分法。终于,生6想到了戏剧,生7想到了散文,话语权在学生之间轮替。“当倾听者倾听到暂时不能理解的话语时,他不应该简单地进行否定、抛弃或肯定,而是应该通过提出问题,向言说者就主题进行追问或探讨,以便深入主题。”(1)
31、 16年前,我晋升正教授,上报的代表作是关于史铁生《命若琴弦》的专论,他给予的财富我无法清点。
32、还有文字里蕴含着的,足以对抗绝望的力量……
33、也证明了命运能摧残所有光鲜的皮囊,却摧残不了强大的灵魂。
34、(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3
35、 其实,这种状况既不正常,也是观念的偏向使然,它反映的是整个学界对于散文及其散文文化的误解、误读与无知。如改变研究的路径依赖,打破理论至上及西方文化优势的偏见,散文价值就会获得新的阐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6、在银幕上以诗化的形式展现了他俩从相遇、相识到相认,心灵沟通并携起手共同摆脱死神的诱惑,进行人生的突围。最终,癌症夺去了老人的生命,少女活了下来,但他们却同时打败了自己心理的死神。
37、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38、给你勇气直面人生的苦,收获人生真正的喜悦。
39、《病隙碎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40、《妄想电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41、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又是卓越的散文家。他的长篇散文《病隙随笔》同时也可以当作哲理小说来读。他的这部作品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前几年我买过一本,早已先睹为快了。这次重读,小(开本)书内文的字虽不如我买的那大开本的大,可墨色却仿佛更加黑重密实了,同样的文字,读起来似乎有了不同的感受。
42、你能在他优美的文笔中,感受到一种平实、简单的快乐。
43、《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44、我在重读《病隙随笔》时注意到,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史铁生散文集,易名为《在家者说》。《病隙随笔》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全部。除此之外,还收录了铁生其他方面的散文,如忆旧人物及友人书信等。
45、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46、 散文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话语表现形式。如果说诗歌靠浪漫的想象与诗意见长,小说重视虚构和编织故事,戏剧着眼于制造激烈的冲突,散文则眼睛向下,直面现实,尤其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琐碎与光影。在以往研究者看来,散文这一特点无疑成为过于现实、琐屑甚至无聊的代名词,无法与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价值等量齐观。但换个角度看,也正因为散文的及物特点,它才被广泛运用,成为社会生活和工作不可分割的话语表达式。以应用文为例,不要说日记、广告、演说词、辞呈、总结,就是文件报告,哪一个能离开广义散文?一些日常生活话语都离不开散文的恩惠。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出孔子的《论语》;“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语出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语出韩愈的《进学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少年强则国强”,语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语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试想,如果没有散文的滋养,我们的生活及其话语不知要逊色多少。
47、《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
48、师:对,散文中的“我”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比如之前让大家去读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非常感谢侯励提出的问题……
49、 于是,“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入死而观,你能够听我在死之言”——就这样一步步越过了生死。我在坟墓里继续与你絮絮叨叨,你不会讨厌,你是我的灵魂与血液。“我更喜欢在棺材里头说话,我的叙述将伴随着那些因发自坟墓而具有某种神圣的声音。”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把自己的散文命名为《墓中人语》。在该书的结尾,他的语气平静如同拂晓的群山:“1841年11月16日,我写下这最后的话,我的窗子开着,朝西对着外国使团的花园。现在是早上6点钟;我看见苍白的、显得很大的月亮;它正俯身向着残老军人院的尖顶,那尖顶在东方初现的金色阳光中隐约可见;仿佛旧世界正在结束,新的世界正在开始。我看得见晨曦的反光,然而我看不见太阳的升起了。我还能做的只是在我的墓坑旁坐下,然后勇敢地下去,手持带耶稣像的十字架,走向永恒。”这充满了神圣感和张力、也充满了生命的渴望话语,正是史铁生这首《永在》的最好注脚。于是,笔者蓦然明白了,为什么晚年的龚古尔感慨说,他愿意拿人之初以来的所有诗篇来换取《墓中人语》的头两卷!
50、正因为他的作品传达出生命更深层次的感悟而深受读者欢迎,感动了无数的人。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不仅自己获得了勇气和力量,而让更多的人透过他的作品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从而有了直面挫折的勇气和自信。
51、D.《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
52、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一个被截肢的少女,死神在向他们召唤。
53、《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