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关于道德的道理论据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另一方面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另一方面,通过把政治和形而上学明确区分开来而达到回避的策略是否卓有成效,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罗尔斯最初采取的是康德式的前进策略;他在《正义论》当中提出了这样一项使命,即借助于"原初状态"来阐明"道德视角"。但是,"作为公平的正义"这样一种建构无论如何都要依赖于一种实践理性,它具体表现为道德人格的两种"高级能力"。在"杜威讲座"当中,罗尔斯进一步发挥了这种"康德主义的建构论"这种建构论在他的《政治自由主义》第三章当中也有涉及,但已有所变化,理性失去了其重要性。实践理性似乎被剥夺了道德的核心内容,沦落为一种合理性,依附于用其他方式论证的道德真理。至此,正义概念的道德有效性也就不再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实践理性,而是用理性世界观的偶然性来加以论证,而且,这些理性世界观的道德内涵还是完全重叠的。不管如何,罗尔斯原来的正义概念与他现在的理论之间不是完衣无缝了。
3、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明〕王守仁(关于道德的道理论据)。
4、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看见山觉得山不是山,看见水觉得水不是水。即人生的“无我”阶段,你发现原本以为是你的那些东西都是特定时空条件下才可以成立的“幻相”,无论是有形的外物还是无形的名利权情,来来去去,白云苍狗,你永远都不能真正拥有什么,你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5、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宋〕朱熹
6、汉娜·阿伦特和津巴多反对恶的环境会塑造恶行的观点:阿伦特所批判的对象是纳粹德国治下的普通军人,她认为这些人犯下了平庸之恶——他们在庞大的体系中放弃了思考、放弃了责任,从而成为了恶的共谋;津巴多的“英雄主义”则来自于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反思——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他能够抵抗环境中的压力,在挑战性的情境中做出应该做的事。
7、"政治"一词在其第二层意思当中所涉及到的就不是一定的实质内容,而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地位,而这正是政治正义性概念所追求的目标:它们要把自己当作是合适的部件而组合到不同的世界观当中。它们也只有在一种全备性学说当中才能得到解释,尽管它们的引入被认为和被"解释"为独立于世界观的语境,也就是说,它们的引入是令人信服的。政治自由主义也希望能得到这样的地位。由于政治概念同时又必须在政治自由主义理论框架内得到解释,因此,这里所说的"开放"(freistehend)也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为一切可以进入"重叠共识"的正义概念明确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谓词"开放"本身又必须符合解释它的理论:"作为公平的正义"是最佳选择。从自我指涉的角度对"开放"的使用,可以说是一种政治要求。罗尔斯希望自己的理论在"无限思考均衡"(4)的前提下能构成一个基础,以便让美国社会(乃至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都能获得一种政治的基本共识。
8、 ⑤不言体育而空言道德,空言智识,言者暗矣,听者心厌矣,究于事实何裨之有?——恽代英(中国共产d早期领导人)
9、● 文化常识之「科举」,一张表搞定,必看!
10、苏武,为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份良知,他拒绝折节叛国,依然举起羊鞭,在冰雪飘零中孤独等待19年,留下了苏武牧羊的悲壮故事,感动和昭示着后人。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12、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13、"重叠共识"建立在公民集体承认的不同的道德真理之上。从观察者角度看来,没有人知道,不同的世界观当中究竟哪个是真的。但是,如果有一个世界观是真的,那么,它就已经确保了,
14、学者先当理会身心,此是万事之根本。——〔明〕胡居仁
15、● 分类归纳,超级好记!!高考「常考文言实词」分类汇总!
16、把哲学分支划为知识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两重分类并非详尽无遗。美学(美和艺术的哲学)不能轻易地归于这两类。美学好象与伦理学相近,因为两者都探讨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但是,美学审察的概念对于意图而言,其密切程度毛少与实践相同。人们可以事实和价值之间的差别代替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差别,将美学划归第二类哲学,但是,这种主张也遇到困难。我所说的知识哲学,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有待于详细研究,例如真理的观念和论证中正当的或有说服力的观念。另一方面,关-于道德的和法律的价值或规范的争论也包含了事实问题的争论。
17、今后的每个周日,专栏君还是会跟大家分享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书籍、电影、表情包,或是——探索和思考。
18、②“道德底线是法律条文”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逾越道德底线的行为并非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都应受到社会的谴责。
19、出自《国策》。(解读)道德不忠厚的人,不可以驱使人民。
20、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人生追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我之名、我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功利境界”。
21、 ③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柏拉图
22、不太令人信服的是,罗尔斯在从自我指涉的角度使用"开放"时,还提出了另外的要求,而且是理论要求。他似乎认为,政治领域当中的"开放"理论,在哲学领域当中有着同样的地位,并且回避了一切形而上学的争论("不触及哲学")。如果不对哲学问题表明立场,我们就根本无法指望罗尔斯为阐明开放的正义概念的认知地位。哲学问题虽然没有彻底归入"形而上学"范畴,但还是处于"政治"领域之外。
23、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他的“行知”认识论对于我们的现实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4、哲学家对传统假定的质疑,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凭空地产生。它经常由新、旧信念之间的冲突引起。古希腊世界中某些巡回教师(称为`诡辩家’,但这个词最初并不含有诡辩的意思)发现,不同的社会有不同伪习惯和不同的法律体系;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于自然假定的怀疑,这些假定作为他们自己社会的法律规则,被认为是神圣的、天赋的、绝对正确的。人们一眼就会看出,现代欧洲自然科学的重大进步(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或者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论),与传统的宗教信念发生了冲突,并且引起了哲学的怀疑。心理学上最新研究成果得示,某些犯法的人,例如惯偷犯,不能克制自己,因此,不应当受到谴责或惩罚。这里存在着新知识与有人所认为的法律实施中传统假定之间的冲突。
25、这种冲突的解决可以采取下列三种厂式中的任何一种。首先,人们可以决定保留旧信念拒绝新信念。其次,人们可以采取相反的形式:接受新信念,摒弃旧信念。第人们可以得出结论:两种信念均含有一些真理,但是,一种信念或者两种信念必须修改以消除两者的不一致之处。在三种形式中,第二种和第三种在哲学史上是最重要的。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26、在实践中,哲学和科学对合理性两个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哲学更强调遭辑的运甩,因为哲学家不像科学家那样,能够集中力量观察某一专门知识领域。哲学将这种观察工作留给不同的科学分支,而自己通常准备接受科学的经验资料作为工作依据。这一实践中着重点的不同,决不意味着哲学和以经验为根据的科学对一致性和真理性的主次认识不同。两个目标对于合理性的寻求都非常重要,不存在一个比另一个重要的向题。着重点的不同纯粹是实践的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这是一个分工问题,并不是科学家不用逻辑。数学家始终在使用逻辑,而经验科学大量地利用了数学的技术。但是某些种类的逻辑探究更容易为哲学家所认识,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较之任一科学分支具有更广阔的范围。
27、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看见曾子正准备杀猪。她说:“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
28、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29、"个人欲望塑造正义的力量具体显示在一种所谓道德论辩的构想中;它不像个体幸福观念那样,简单地由个体合理欲望观念所赋予"
30、“科学游戏将人们看作物质实体,它是通过自然选择和神经生理学引发行为的物理过程。伦理游戏将人们视为同等的、有感觉的、理性的和有自由意志的行为者,它是通过行为的固有性质或其后果来分配道德值的计算。”
31、但是,人们不应对道德哲学期望太多。学生们有时对它抱有过多的期望,认为它将解决他们的实践问题,能够向他们表明,应该相信什么和做什么。这种期望是难以实现的。所有的哲学理论都会受到批判。你绝对不能证明,在道德哲学或在一般哲学中比在经验科学(区别于正规的数学科学)中有更多的绝对的结论。我们在哲学和经验科学两个方面所能做的事情,是去反驳某些意见并揭示出某些混乱。但是,在消除假设的过程中,科学比哲学常常走得更远。在哲学中,最后留给人们可能的理论,比科学中留下的多得多。这些理论中,既没有被证明的,也没有被驳倒的。人们必须自行决定选择什么理论,(如果有的话)。但是,这种选择比在科学中选择要困难得多,因为缺乏有力的证据。当探索者已经看到如何用有力证据证明某二论题并且发现了前进的路径时,这个论题就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某一科学分支的课题。至少在事实问题上是这样。有关实践的价值和规范问题不会从哲学转入某一科学分支的原因,在下一章里将会明显看到。但是,就哲学而论,在知识哲学和实践哲学中,最终的结果是相似的。如果你在要做的正确事情是什么问题上面临困境,则道德哲学不会给你一个答案。道德哲学能做到的,是消除某些混乱,阐明某些疑点,以便使被选择的对象更为突出。但是,最后,在两者之间的实际选择是你必须自己做的事情。
32、罗尔斯认为,他所提出的"作为公平的正义"观念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其活动范围只限于政治领域,丝毫也"不触及哲学"。这当然是一种回避策略,能否达到目的和能否得到贯彻,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来理解"政治"。罗尔斯所说的"政治"一词,主要是指政治理论的对象领域,涉及到现代社会的制度框架和基本结构。罗尔斯这样认为,多少是从常规的角度选择理论概念,对此,也有着一些争议。不过,只要理论被证明是可行的,这些争议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另外,罗尔斯还用"政治"来和"形而上学"相对应,这样做就不那么简单了,所引起的争论不是随便就可以解决的。
33、(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34、(6)史蒂芬·平克.(2016).心智探奇:浙江人民出版社.
35、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以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 ――苏霍姆林斯基
36、"政治"的本质在于中立性,这一点主要表现为"作为公平的正义"。罗尔斯对此的解释是,"作为公平的正义"概念是开放的。而且,罗尔斯还用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对此加以了说明:
37、哲学中的主要运动就是以这种方式从不同信念间的明显冲突中产生的。哲学批判性地检验那些支持相反信念的假定和论点。哲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应当相信这种信念?我们有理由吗?那是一个充分的理由吗?什么是充分或正确的推理?”批判的评价可以以怀疑论作出否定性的结论—“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或者以重建哲学作出肯定性的结论—“只要这样理解,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
38、史蒂芬·平克在他的《心智探奇》(6)中对这一观点做了重要的辨析。平克认为,上述基于天性的辩护混淆了身为人的目的和身为基因的目的。虽然传统中国文化常说人活着就要传宗接代,但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似乎都难以接受所有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基因。人活着的目的可以有很多,可以是追求真理、可以是享受快乐、可以是寻求美、可以是实现梦想,这些目的并没有哪一个在生理层面上等同于传播基因。一个体系的目的和其组成成分可以是不同的:人和其基因(假如我们认为基因有目的)的目的当然是不一的。
39、今天,我们聊一聊“论据”。申论文章中常用的论据有两类: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一般事实、典型事例和统计数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科学公理和国家政策文件。其中,最常用的是典型事例和名人名言。而这两类论据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积累。
40、 ②德志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志也。——毛泽东
41、在论证负担上做巧妙的分工,可以把政治哲学从他的棘手使命中解脱出来:即为道德真理的论证提供补偿。尽管失去了与公共纲领的联系,但形而上学依然还是正确性和伦理之善的终极有效性基础。另一方面,政治又被剥夺了自身的有效性资源。"重叠共识"这样一个创造性的概念保障了政治正义性与世界观的道德内涵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当然前提在于,这种联系只有对于世界观的道德而言才是具体存在的,也就是说,一直都没有公开表现出来:
42、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43、谈到高考作文,大家都特别关心论据的问题,认为论据储备是作文写作的关键。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考生们论据不够,而是有论据却用不上,或者也用不好,“无的放矢”。想要储备有用的论据,想要用好论据,就必须从作文的审题立意来思考,从众多真题材料中抽象提炼出必考核心母题,围绕母题去开展论据的积累和储备。这是高考作文储备素材的唯一有效办法。我们「加油站」会陆续给出考生一些总结好的结构化的作文论据,帮助大家写好高考作文。今天给出的是关于人生境界相关论据的(上篇)。
44、这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段话,对于他所描述的现象你怎么看?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45、到这里为止,我已谈了一般哲学。我提出的观点是:第哲学是假定和论据的批判评价。第对需要批判评价的思想具有关键作用的概念的阐明,事实上却较广泛并且更加成功。
46、●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
47、这里就出现了两种可能性,曾对罗尔斯的理论发展产生过决定的影响:要么是从霍布斯那里向前迈进一步,走向康德,阐明一种实践理性概念,确保道德命题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认知内涵;要么是重新诉诸"强大"的传统和"全备性"的学说,它们认为,真理潜藏在道德观念当中。两种选择都会遇到阻碍。要么,我们必须把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明确地区分开来,但又不要完全失去其认知内涵。要么,我们必须面对观念的多元性,这些观念在它们的追随者那里被认为是真的,尽管他们都知道,其中只有一个可以是真的。
48、(4)劳伦·阿洛伊.(2005).变态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49、看山还是山—性相一如,和光同尘,超然应物,圆满自在。
50、● 「万能优质素材」,赶紧抄到积累本上,绝绝子!
51、针对这样一种现代意识结构,罗尔斯提出了一种充分中立的正义概念,有了这个概念,公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宗教观念或形而上学观念来建构一种政治的基本概念。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一般都认为,他们的使命在于为规范和原则的传统论证形式寻找到一种理性的等价物。在传统社会里,道德是救赎历史世界观或本体论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指望自己得到公众的接受。道德规范和基本原则是一个合理的"事物秩序"(具体表现为一些价值观念)或典型的救赎途径的组成因素。我们这里主要关注的是,这种"实在论"的解释会以具有真理内涵的断言命题形式出现。但是,随着宗教解释和形而上学解释的贬值和经验科学认知权威的上升,规范命题与描述命题以及价值判断和经验命题逐步区分了开来。不管人们如何讨论存在与应然,随着现代的发生,自然或救赎历史当中所体现的客观理性都被人类精神的主观理性取而代之。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规范命题是否还有认知内涵,如果有,又该如何加以论证。
52、学霸 | 单身 | 熊孩子 | 网络暴力 | 老人
53、出自《论语》。(解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54、道德哲学是关于规范与价值、关于正确和错误、好和坏、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的观念的哲学探究。事实上,哲学有许多分支。但在我看来,这些分支可以分为两组:知识的哲学和实践的哲学。知识的哲学与事实问题假定的批判有关,也与论据的批判有关。它包括认识论(知识论)、形而上学(这个名称用于两方面:现实观念的一般探究和知识的不同分支之间关系的探究)、科学哲学、哲学的心理学(或心灵哲学)以及哲学的逻辑学(论据的批判)。实践哲学与规范或价值假定的批判相关,多半用于指导实践。它包括伦理学、社会和政治哲学以及法律哲学。然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关于价值的争论,往往涉及关于某些事实问题的争论。
55、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56、“趋利避害”是人生的一种常见形态,由于内容和方式等的差异,往往会有层次的区别。请写一篇文章,就这一现象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
57、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58、知行合知和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论点)南宋学者张栻在《论语解·序》中又提到:“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论据)这句话阐释了“知”与“行”的相互关系,其意思是说,“知”与“行”相互生发、相互促进,越是深入实践,认识越能精进;有了越发深刻的认识,实践越能通达透彻,“知”与“行”自始至终相互随行。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凡是那些心里明白行动上却做不到的人,他们的知和行“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论据)“知道”和“做到”其实是一件事的首尾两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论据)
59、我想讨论的是,政治与形而上学之间究竟是怎样分工的,这种分工主要反映在"理性"对于"真理"的特殊依赖性当中。我们无法理解的是,独立于行为者的公共理由只能用来支持一个政治概念的"合理性",而依赖于行为者的非公共理由却应当支持对道德"真理"的本真要求。罗尔斯对我的尝试性的论述作出了认真而独特的回应他所阐明的主要是"论证方式",所得出的是一种"重叠共识"。根据罗尔斯的这些阐释,我想表明我的论点:只要理性的公民无法获得一种"道德的视角",那么,我们就不要指望他们会达成"重叠共识",因为这个"道德视角"独立于理性公民所持有的不同的世界观,而且还先于这些世界观而存在。"理性"概念(reasonable)不是彻底失去了其意义,致使根本无法显示出获得主体间认可的正义概念的有效性,就是过于突出,致使实践的"合理性"与道德的"正确性"混为一谈。我想指出的是,罗尔斯最终--为何--不得不突出强调实践理性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向合理世界观提出来的,但决没有单纯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偶然重叠性
60、学贵乎成,既成矣,将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成其学,则非学矣。——〔宋〕杨时
61、(1)弗洛伊德(2001).精神分析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62、因此,基于还原论的推导,我们会发现个人的行为是个人所无法控制的,所以个体是不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一个贫民窟长大的孩子注定会作恶,“恶”的环境会塑造系统性的恶
63、(5)罗思曼.(2006).还原论的局限:上海译文出版社.
64、行动,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宋〕朱熹
65、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66、他翻来覆去的苦苦思索:为什么有人对自己的同胞被杀害而无动于衷?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由此,他毅然弃医从文(尽管他在医学上的学业已有成就),走上了用笔唤起中国人觉醒的道路。
67、有的人将“道德哲学”作为”伦理学”的同义语使用;关于正确与错误、好和坏假定的哲学讨论,也被看做一般的观念,用于个人的私生活。在道德哲学研究的历史中,这一术语应用得更为广泛,也包括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以及私人关系中规范观念(也就是价值观念或什么是应当做的)讨论。它特别包含政治和法律哲学。在一些大陆国家中,涉及这些问题的主要学术内容被称为“法律哲学”。但是,这里译作“法律”的术语包含纳入法律的道德原则的观念。无论如何,在我看来,当人们看到抽象伦理学和关于法律的和政治的哲学问题之间的联系的时候,研究道德哲学的目的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本书中,我将采纳道德哲学在传统上的广义用法,说明伦理学观念如何与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的某些问题相联系。
68、事实上,道德哲学对于这种探求并不能提供结论性的答案。换句话说,它不能完全地实现其批豹I评价标准假定的主要目标。但是,即使部分地实现了这一主要目标,也具有实践意义。哲学的争论能.够达到完全否定的结论,认为某一组信念,由于其内在的不一致,或者由于建立在虚假的事实假定上;因而应当拒绝接受。结论是否定的,只是向我们表明“不”接受什么,并不表明我们应合理地坚持什么样的肯定信念。在缩小我们仍旧必须从中做出选择的可行性范围方面,否定的结论仍然具有实践意义。
69、"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对两种情形作出区分:一方面是政治概念如何被展现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一个全备性学说中它又如何只是一个构成部分,或者说是可以追溯的"
70、身体为根,精神为枝。体育为教育之根。(再次强化中心论点,承上启下。)
71、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予”为目的的;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对立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则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统一的。这些差别都源于这两种境界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其人生目的之不同。道德境界的人比功利境界的人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已有了解和觉悟。
72、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为人生的第三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73、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74、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死本能——人先天的就有攻击、毁坏等等摧毁秩序的冲动现代进化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弗洛伊德的论断:人类的性和暴力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基因延续下去因此,性和暴力在某些程度上是人类的天性,它具有生物意义上的合理性,但我们能因此说那些基于性和暴力的犯罪是正当的吗?
75、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76、"正是因为有了每一个具体的全备性学说,才表明其合理性的观念何以同真理概念发生了联系"
77、道德哲学在阐明概念的次要目标方面也取得一定的进步。这种进步经常帮助人们在实践性更强的问题上作出自己的决定。在以后的几章中,我们将会看到,像公正这样观念的阐明,在帮助人们从总体上在两种对立的伦理学理论中间作出选择方面,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间接说来,道德哲学的确有一定的实践作用。
78、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宋〕朱熹
79、曾子的儿子吵着要跟母亲去市场,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
80、生活中,我们往往把一些东西看得很重,把一些东西看得很轻。面对生活中的“轻”与“重”,你如何看待它们?
81、基于上述观点,平克认为以生物层面的天性为某项人类的行为合理性进行辩护是错的。你可以说传播自身是基因的目的,但你不能说通过强奸去传播基因对一个人来说是合理的。进一步的,由于所有寻求原因(因果关系)的科学研究都是在做还原论的事情,任何还原论的科学发现都是在削弱自由意志。但是,平克认为我们应将科学和道德当做两种不同层面的东西。
82、这其中的问题在于,科学、或者说基于还原论/决定论的科学,并没有给自由意志留下空间。而思考道德的前提则恰恰是自由意志:个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83、基于类似的观点,平克希望将道德和科学二者分开。平克认为,同性恋基因的存在本身是科学上的事实,但反对迫害同性恋者的争论一定不能建立在同性恋者是天生的这一观点之上;而要基于人们有权利可以去做私人之间达成共识的行为,这些行为不应当成为歧视或骚扰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