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41句好句精选)

作者:admin 日期:2023-11-25 人气:

描述:十五夜望月 1、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2、“今夜月

十五夜望月

1、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4、教师小结:这里老师认为,“落”字用的好,一个“落”字让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这份情思如同月光一样,从天上洒落下来,飘然而至,让这首诗深沉婉转,而又余韵悠长。

5、距离王建写《十五夜望月》的一千多年过去了,到了清康熙四十四年,这首诗被收录进《全唐诗》,最后一句诗中的“落”被写成了“在”,你认为哪个字好?理由呢?

6、lěnglùwúshēngshīguìhuā

7、“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8、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9、——霜给人的感觉是冷,代表着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

10、温儒敏特别指出,“小孩子的想象力相当丰富,‘诗无达诂’,不应对诗文分析作标准化,以教授分析代替他们的个性化读解。”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不宜要求过高,更不可照搬文学史,过分强调字词、主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讲掌故,当堂吟诵。是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语文课堂,只要教师善于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教学生态——对话场,就能实现阅读与对话的完美结合。这节古诗诵读课,希望能成为学生记忆中的那轮最圆最亮的明月,在孩子们童年的星空高高地升起。

11、“桂花”:农历八月,是丹桂飘香的季节,桂花也被看做中秋佳节的象征。

12、很明显,三首诗都写到了月亮,在中国的文化和习俗中,月亮和思乡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因此月圆之夜,很容易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尤其是八月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十五夜望月》就是写在中秋节的,你从哪些细节看出这首诗写在中秋节?

13、“地白”:是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诗人没有直接去写月亮,而是通过地面映射的月光,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地白”一词,你能想到什么呢?这不由得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因望月而思乡,王建亦因望月而怀人。

1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诗是:

15、“冷露无声湿桂花”进一步渲染出中秋夜色下望月的情景。“露”是“冷”的,于无声处,将“桂花”浸湿。也于不声不响处,点明了时节。既写出了一个具体的可触摸的中秋夜月,又表明了夜的深沉和寂静。让人感觉桂花飘香,寒气袭人,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17、“湿”:突出了桂花在寒露之中已经浸润许久,想必诗人也凝神已久,那惆怅的思绪也不由得随着花香,仿佛来到了遥远的广寒宫,想必那里的桂花也被浸润了。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让我们的思绪随着那桂花悠悠的清香,飘向那遥远的广寒宫,体会那份孤寂与清冷。

18、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19、你能把这种感觉带进诗里,读出这种动感吗?再读古诗——

20、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21、教学难点:掌握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3、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24、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②杜郎中:即杜元颖。③地白:地上的月光。④栖:歇。

25、到了宋朝,人们依然在望月,读诗句——(大屏幕出示)

26、大家自己对比这两句诗,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27、                        

28、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9、你能读懂诗人的心吗?哪个字是全诗的中心?指导朗读后两句诗。

30、在微凉的秋夜,诗人久久望月,今夜除了诗人,大家想一想还会有谁也在望月呢?

3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32、“鸦、花、家”这三个字就是这首诗的韵脚,找到了韵脚,我们在读的时候稍微拉长一点,古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33、通过回顾古诗学习的方法,明确学习目标,使知识之间更加连贯,衔接紧密。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对于学生薄弱的方法,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攻克难点。

34、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呢?说一说,读一读。

35、课堂上,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36、古诗的诵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通过诵读,感受文字的韵律美,想象诗句中的画面美,体悟作者的情感美。

37、生齐读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8、“今夜月明人尽望”从单纯的写景,转到了写望月的人。由己及人,从一个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的望月人。同是“望月”,每个人都有着感秋之意,对月怀人之情,而每个人所感所思,却又不尽相同。

39、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十五夜望夜寄杜郎中》,是中秋节的时候,王建和朋友相聚时所作,只是聚会时,其中一个好友杜远颖远离家乡不能参加。聚会嘛,应该是喝酒畅谈,热热闹闹的,为什么诗人完全不写热闹的场景,却写“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相关经典

中国合伙人手机在线视频(47句好句精选)

感恩节火鸡图片(19句好句精选)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原文(79句好句精选)

最能打动女孩子的话(80句好句精选)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600字初中作文(64句好句精选)

关于四季的四字词语(46句好句精选)

项羽攻秦歇后语(36句好句精选)

感恩节的意义是什么(62句好句精选)

格言杂志校园版(35句好句精选)

坚韧毅力的名人名言(64句好句精选)

千千古诗网 http://www.juzi6549.com  
闽ICP备20230065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