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 1、(误用):现常被误用为某样事物很红或很抢手,非常流行受追捧。 2、(误用)常误用为贬义词,理解为在耳边训斥,当面命令。 3、例句:李老师上下班从不坐
1、(误用):现常被误用为某样事物很红或很抢手,非常流行受追捧。
2、(误用)常误用为贬义词,理解为在耳边训斥,当面命令。
3、例句:李老师上下班从不坐车,他风趣地说:“我这是安步当车,自享其乐。”
4、例句:虽然谣言止于智者,但是三人成虎,亦能混淆视听。
5、意思: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6、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一个变态的习惯,那就是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不许别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称代词。譬如“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自从秦始皇以来,这个词就和普通人无缘了。(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
7、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8、不足为训,汉语成语,拼音是bùzúwéixùn,意思是指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
9、(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10、(解释)指即将做官而相互庆贺,多用于贬义。
11、《人民日报》公布的新一批372个易读错词语
1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余”、“吾”、“我”等词,“朕”的意思更接近于“我的”。譬如在《离骚》中,屈原就这样说过:“朕皇考曰伯庸。”显然这里“朕”的意思就是“我的”.
13、(解释):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14、(误用):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15、医术高明的董奉却视钱财如粪土,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愈之后,如果愿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诊所附近栽种五棵杏树,轻者就栽种一棵杏树。十年过去之后,董奉的诊所附近就有了十万余株杏树,郁郁葱葱,蔚然成林,成为当地一景。杏果成熟后,董奉又将杏果卖出,换来粮食周济庐山附近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被救助的百姓就多达两万余人。在董奉去世后,庐山一带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董奉。后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往往喜欢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一类的话语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
16、(解释):卓尔:突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17、(误用):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8、意思: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19、(误用):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混淆。
20、(解释):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21、(解释)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的水平。
22、(解释)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23、(示例):此人犯罪手段十分残忍、情节非常恶劣,社会危害极大,罪不容诛。
24、(解释)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也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惨淡:指费尽心力。
25、(示例):中国人往往给人留下怀恋故土、安土重迁的印象。
26、(误用):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27、(误用)常与不堪卒读、难以卒读混淆。误用为贬义词,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28、(示例):别看他现在名声淡了,当年可是名噪一时的人物。
29、(解释):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
30、(误用):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力)”。
31、(解释)火,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出自《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32、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大赛试题(校对人员专用)
33、(解释):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34、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35、三是表示“残、将尽”,如“春意阑珊”,意思指春天渐去渐远。
36、(误用)易和“前功尽弃”混用,后者指以前的功劳完全废弃,努力完全落空,未指明很快就能成功,只强调功劳废弃。
37、(示例):中国人往往给人留下怀恋故土、安土重迁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