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孔子论语全文 1、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2、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
1、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2、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3、读一读后世几千年的历史,那些“肉食者”在走上那个位置之前,从智商上来说,都是极聪明的人,从品格上来说,也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好人,但为什么会走到那个位置之后,就会变得愚蠢,甚至变得邪恶呢?会发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变化呢?
4、《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5、这是社会整体的退化,还是个体的退化呢?原因又是什么呢?(孔子论语全文)。
6、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7、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8、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全文)。
10、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11、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12、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3、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14、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15、《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16、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7、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8、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19、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1、还是以我自己的分别念来做理解吧。这里说我们长时间追求学问,进行串习,不是很快乐喜悦的事吗?有些学者解释,学习再学习是很痛苦的事情,孔子说得不是很合理。也许从习气来讲,确实比较痛苦。但实际上这里的意思,从圣人、贤人,追求高尚智慧的人,学习确实很快乐的。一开始学很难有进步的,但学着学着会有感受,不断学习没有任何困难。佛教讲闻思修行,听闻思维再去串习,修行到一定境界,就上瘾了,再不会放弃。对人生很有帮助,以前我很迷茫,我再怎么忙,不会放弃学习,这是一种快乐感受。原来不爱学习的人特别精进。学霸的共同点就是希求知识。我们这里有些人每一堂课非常大的欢喜心,好乐心特别强烈,懒惰的人学习是很痛苦的。
22、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2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5、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26、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7、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8、虽然世人皆知“半部论语治天下”,却不一定知法度天下的真实孔子。《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鲜活智慧,因材施教等。他并不是人工智能,输入什么问题就能得到某种标准统一的答案,而是一位讲究实际效益的老师,在回答弟子疑问时并没有炫耀自己的学识,同时也不忘对方所处的水平和悟性,目的就是为弟子传道解惑。真《论语》者,乃为孔子当年在推行大道时如丧家之狗般被追赶喊杀中依然能横天横地者。
29、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30、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31、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33、第三个快乐的事情,自己的功德智慧别人不知道,不但不生气,反而很乐观,难道不是一个君子的风度吗?不像我们有些人,我们这么付出怎么别人不理解,我这么出名别人怎么不知道,说明你心胸还是很小。我到一些学校,有些老师介绍,索老师等,我并不伤心,没必要生气,也很开心的,我也跟他们讲,你读可能有点困难,说老师就可以了。现在社会上找不到认可,心里确实有点烦,这也是正常现象。
34、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35、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36、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7、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38、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39、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40、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1、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42、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4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44、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45、其实,世间所有的事,都是人在做,出来混,或者识别什么假货、假药、假疫苗的,首先看看什么人给你的。
4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47、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4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9、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其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50、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1、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52、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