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刘伯温(48句好句精选)

作者:admin 日期:2024-01-08 人气:

描述:刘基刘伯温 1、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

刘基刘伯温

1、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2、出自明·刘基·题王润和尚西湖图。江南的风景与北方有很大的不同,杭州西湖的美景,是天下独有的。

3、徐达一直把刘伯温的话记在心里,自上楼后,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边,寸步不离。朱元璋一一给功臣们敬过酒后,看了李善长一眼,推说要去小解,便与李善长下楼去了。

4、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5、主要是弘扬刘伯温文化,并以此为窗口弘扬传统文化福泽大众心田,以刘伯温智慧与文化产业广开财路,以利字为剑气,聚文场之力以明心见性,定精气神以开启幸福之源。

6、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7、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8、关于刘伯温的传说非常多,有些故事已经完全神话了,所以我们在阅读关于刘伯温的书籍的时候还是要关注真实的历史,传说毕竟是传说,并不足以让我们看到真相。刘伯温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确实有值得我们后世研究和思考的地方,无论他的生平还是为人,留下的文章,都很有深意值得研究。

9、语出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一万个人如果能同心协力,就能够天下无敌。这句话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很大。

10、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11、刘基以诗议政,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其所议论的范围包括元季至正年间吏治、军政等种种社会弊端。从诗歌的渊源角度考察,以诗议政,客观上承续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使然。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

12、 江海不与坎井争萁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硁硁之夫,何足杀哉?

13、这是一片净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

14、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15、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6、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刘基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17、  刘基好学敏求,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唐)、诸葛孔明(三国·蜀)之才。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18、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19、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20、出自明·刘基·太师诚意伯刘文公集。品德不够高尚,就不能吸引聚集众人;度量不够宏大,就无法让手下人感到安稳。

21、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22、李善长一直在寻找机会陷害刘基。李善长煽动其他大臣一齐攻击刘基,朱元璋当然看出了这些d派之争的把戏,后来再加上刘伯温的学生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已经不信任刘伯温了。他明知刘伯温和胡惟庸之间的关系破裂,却还命令胡惟庸去探视刘基,最后使刘伯温魂归西天。

23、出自明·刘基·老来诗。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涨价,只有人老了写的文章是掉价不值钱的。这是作者要求退休告老还乡时写的明志诗、打油诗中的诗句。诗句在调侃自嘲中暗含愿意主动放弃权力以求自保的意思。

24、元朝在当时天下群雄揭竿而起的混乱年代,风烛残年摇摇欲坠,统治阶级惶惶不可终日,汉人想要恢复汉人统治的雄心壮志成为统治阶级最为害怕的硬需求。作为统治阶级下级官员的刘伯温能够彻底看到这个统治系统的缺陷在哪里,他写这篇文章明义之外就是在影射元朝治下的腐败已经到了如同这个肿瘤一样,非常巨大,巨大到遮住了口,耳,眼鼻,这个肿瘤割是死,不割还是死。而人们在埋怨官员胡乱指挥的时候,官员的辩解正是当时元朝统治阶级的明白写证。顾头不顾腚的整治办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割掉了肿瘤,死掉了人,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不顾人是死是活。这也是为什么刘伯温后来辞官不做去接受朱元璋的邀请,并成为当时起义军的军师,为后来的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民间能够媲美诸葛亮的另一位以智慧见长的军事专家流传后世,为百姓津津乐道。

25、出自明·刘基·百战奇略。天下太平时,也不可废弃武备。这是大明名臣刘基的一句名言,此句话道出了武备的重要性,对于执政者来说,不可不为之诫鉴。

26、朱元璋:“(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27、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28、刘伯温小时候就被人称为神童,但是那是在他出名后,但是在刚进私塾的时候,他却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爱说话的人。因此当时教书的老先生并没有重视他这么一个整天懒洋洋的学生。

29、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30、第五讨论组:围绕研究刘基传说为中心,分别讨论了从历史人物刘基到刘伯温的传说看民间价值观的呈现、乡土景观理论视域下景观与文化空间的重构——以浙江省阳村为个案、公共文化视角下“太公祭”传承探析、刘伯温堪舆术传说的情节类型、作为机智人物的刘伯温形象的塑造:历史事实的传奇化等主题。

31、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32、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33、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34、至正六年(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35、近年来,文成坚持把刘伯温文化作为县域主题文化,在传承、保护和发展刘基文化上,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以文化经典为依托,致力研发推广;以习俗节庆为纽带,弘扬优秀传统;以化育知行为关键,巩固传承基地;以媒介传播为平台,提振文化自信,为文成提速“两山”转化、打造“三美”文成提供强大动力。章寿禹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宣传发展刘基文化,不断提高文成知名度。

36、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全部是一些关于治理国家个人心得,朱元璋明白刘伯温的用心良苦。但是这一筐鱼他就不是很明白刘伯温的用意,不过既然人已不在了,他当时也没有在意。

37、蔡元培:“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38、1370年11月29日-1375年5月28日

39、12月9日下午,第三届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举行。县委副书记、县长章寿禹致欢迎辞,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总会长陶立璠等分别致辞。县领导郑文东、金一玲以及我县部分刘基文化研究人员出席开幕式。

40、出自明·刘基·郁离子。万人齐心合力,便可天下无敌。这句话说明了人多力量大。

41、民间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42、会议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参观了武阳书院(刘基家风家训馆)、问道刘基馆等,对刘基文化进一步了解。

43、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44、《明史》:“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45、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46、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47、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

相关经典

我的青春谁做主经典句子(52句好句精选)

心情不好的句子伤感说说(55句好句精选)

徐志摩经典语录我将于茫茫人海中(54句好句精选

个性签名短句8个字诗意(12句好句精选)

名人名句摘抄加感悟(111句好句精选)

学习古语名句(102句好句精选)

好段100字注明出处(26句好句精选)

罗曼罗兰名言英语(87句好句精选)

关于合作团结的谚语(35句好句精选)

汤姆索亚历险记好词摘抄大全(82句好句精选)

千千古诗网 http://www.juzi6549.com  
闽ICP备20230065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