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什么做朋友 1、众所周知,敏锐地观察力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造性
1、众所周知,敏锐地观察力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与外界接触时,儿童会以一种轻松的洞察力独特地感受到周围的事物,并有新的发现。家长应充分利用周围事物,注意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要尽可能地回答儿童的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观察过程中,要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以提高观察的趣味性和效果。同时,观察中适时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典型特征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追踪观察法等,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2、小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我检讨……”
3、陶先生临走又花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问:“还让他拆啊?”
4、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否则必定要困于日用破碎,而不能够向上飞跃。
5、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6、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没有力量解决问题,陶行知认为这是
7、第三个,是“钻”字。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到里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宝贝。
8、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9、 1922年4月25日,陶行知、胡适一起,和当时教育界名人李大钊、蔡元培以及王宠惠等十六人联名发表了胡适起草的《我们的政治主张》宣言,要求有一个“好政府”,表达对中国时局的关切。
10、学论坛以“让学习真实发生”为主题,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曹保义、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刘晓昶、重庆市合川中学校长罗友、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刘晏、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分别作了《高中课程的整体构建与主题课程的项目化实施》《基于脑科学原理的学习方式变革》《生涯规划教育:开启学生未来模式》《儿童与社会:创造更有价值的学习生活》《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变革:给予跨学科的课程统整》报告。嘉宾们表示,让学习真实发生就是要注重学习发生的有效性,提升师生对学习的认识,将学与做、学与思相结合,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特色。
11、“《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朱雪晴: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12、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13、 在一些评介陶行知的文章中,为了突出陶行知“d外布尔维克”的形象,强调其革命进步性,常常把胡适拖出来作对比,以胡适的“反动”反衬陶行知的进步,给人以两人“水火不相容”的印象。其实,这种主观褒贬,偏离了历史真实,是对人们的一种误导。我们需要回归历史,实事求是地分析胡、陶两人的某些歧见,对胡适、陶行知的贡献作出客观的评价。
14、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论,它包含三层含义:以生活为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共生活而发展。
15、当然,他并没有全面评价孔子的学说,仅仅是就“手脑脱节”而言,以批评孔子脱离实践、反对劳动、蔑视人民的教育,进而突出自己的主张:手脑并用。
16、作《且行且思且知:成志教育与现代教师发展》报告
17、陈教授为了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18、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19、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20、推荐人:周小春 庆城县韩湾小学
21、陶行知在《创建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当前中国的幼稚园有3中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他指出,应该把我国的幼稚园改革成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
22、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开来呢?能告诉我吗?”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里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我错了,不该把手表拆坏,惹妈妈生气。”
23、“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4、周总校长与左亚校长(左)、杨琼英校长(中)交流
25、“学生”二字的含义,就是自主地学会生活,就是学习人生之道,整个生活都是学习过程。学生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独立的职业意识。
26、 据黄艾教授对胡适与陶行知交往情况的考证和分析,胡适和陶行知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直能配合默契,有深厚交谊,这是因为他们留洋学成归国以后,都有一番“教育救国”的雄心壮志,都想为苦难的祖国找出一条复兴之路。因此,他俩同心协力,竭力为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鸣锣开道,一起倡导“工读互助团”,一起草拟合译《中华教育改进社简章》,一起筹办“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一起进行“平民学校实地试验”。在1922年4月至5月的《胡适日记》中,就有两人亲密交往的不少记载。胡适起草《我们的政治主张》宣言,想邀几个“好人”加入,陶行知首先赞成,并担保王伯秋亦可加入,当时他们的政治观点一致,是“很知己的朋友”黄艾仁认为,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一般研究者对此往往是略而不谈,采取回避的态度,无疑这是不切实际的。陶行知对胡适有生活上的真情关心,1923年劝胡适到庐山疗养,有两人互相支持开展平民教育活动的许多实例。陶行知还对胡适作为中国八名代表之一出席美国“万国教育会议”非常赞同和器重,指出“兄在中国代表中所占地位,很关重要”。陶行知也明确肯定了胡适“整理国故”的观点,认为“胡适整理国故,最有见地,他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虽然只成三分之已是不朽之杰作”黄艾仁也分析,陶行知与胡适在教育问题上,着眼点不同,胡适专注要在中国创办一流大学,着眼于“提高”;陶行知则主张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推行乡村普及教育,着眼于“普及”,虽有一些想法上的分歧,但都在思考中国教育的推进。他们终极关注的目标,都是为国富民强振兴中华,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27、陶行知主张:“竭力把知识分子变成工人,把工人变成知识分子。”(《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著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71页)他曾经批判中国的乡村教育:“中国的乡村教师,多是书呆子;中国的乡村学校,多是书呆子制造厂——把好好的农民子女,继续不断的变为不事生产的废人。这种教育倘不彻底改革,则旧的力量不能维持,新的力量不能产生,我们的民族恐怕要日益贫弱,以至于灭亡。”(《陶行知全集》第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第333页)
28、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29、从这一段话看,可以说陶行知对孔老先生是很不客气的。
30、总之: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31、 阅读陶行知的原著,是和陶行知交朋友的有效途径,不少人觉得现在需要读的书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去认真读陶行知的文章,甚至有些人认为那些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和现在差得较远,不值一读。我个人的感受,读像陶行知这样的教育家的原著就是在和他交谈,当然不能腹中空空,心无所思,漫无目标的去读,最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问题再有针对性的去读,读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他的内在胸襟和逻辑,话题和内容都是可以千变万化的。读懂了他的胸襟才能真正的理解他,才有可能与他交真心朋友。
32、 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着力将自己引向最高尚、最完备、最有精神地位的学生,就是陶行知眼中的新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里,还是课外参与的各种活动,或者回到家里的生活,都是在学习。
33、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因此,人人要学数学,数学对人们就象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
34、但无论如何,所有理论学说都没有被免于质疑、批评乃至批判的特权。这是绝对的。
35、首先,陶行知指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学前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学前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反之,学前时期养成了坏习惯的儿童,其一生的发展都会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