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哲学三问 1、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原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原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
1、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原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原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原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三问)。
2、人有自然、社会和精神三大属性。人生是人的自然生命在意识支配下的社会旅程。
3、"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哲学理论对是否真理的求属程度,其实被称为真理或谬误的东西,并非完全的真理或谬误,一个真理论可以同时包含着真理和谬误,且有不同量。
5、在古代的希腊,人们同样有着类似的愿望,人们希望为这个不断变化的大自然找到确切的方法,以便预测自然的变化。最早的解决方案不是哲学,而是神话。人们把大自然用神话的形式加以解释,从而理解其中的必然性和稳定性。比如,希腊人特别推崇“命运”,即使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所谓的命运实际上就是某种必然性的表达,通过命运的预言,人们希望来预测不确定的事物。
6、(3)中国语言哲学研究应从实际问题出发,上升到理论,再解决实践问题,以此循环往复。“解决哲学问题”即通过彻底研究“道”等终极性问题,帮助人们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并认识自己;“解决语言问题”在于通过认识汉语和汉字的本质,解决语言运用、语言教学和翻译等实际问题。
7、电影《灭顶之灾》中,大自然无法忍受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企图将人类灭亡
8、(2)作者发现中国语言哲学并不像西方语言哲学那样拥有比较明确的学科地位,于是对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作了如下设想:作者首先担忧钱冠连“从西语哲问题出发解决语言研究问题”的研究范式难以取得突破,并列举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前车之鉴”,批评中国学术文化全盘西化;由此,作者根据钱冠连“从语言入,从哲学出”的观点,揭示中国语言哲学的出路,即“从中国语言入,从中国哲学出”,主张中国语言哲学研究应优先关注中西语言对比和中西哲学对比;作者在依次阐释它们的核心分歧后,提出建立中国语言哲学的研究途径与研究主体,倡导中国学者不仅可“由西方语言入,从西方哲学出”,更可“由中国语言入,从西方哲学出”。
9、打个比方就可以理解了,我们把这个世界比作一个沉浸在无边黑暗中的巨大迷宫,而人类则是一个举着微弱火把的人,处在迷宫中不知什么地方。科学做的事就是从身边的经验出发,也就是火把照到哪里,就把哪里记录下来,而没有照到的那无边的黑暗,科学则是闭口不言。而哲学不是这样,哲学希望通过理性直接把握整个迷宫的结构,通过分析得出这个黑暗中迷宫的总设计图。
10、16岁的李清照,心思如此细腻,才思如此敏捷。她用一首短短的小令,便将青春期少女的心思写的微妙至极,此中情韵悠长,品之不尽。
11、这三个问题从一千多年前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真正能够给出一个定论。
12、我不晓得喜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不过,这样的“自己”一定不存在于少年白日梦的范畴。究竟活没活成自己平生最讨厌的样子?
13、落日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今晚的云彩碧澄鲜洁,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出游,但词人马上一顿挫,挚爱的丈夫已经不在,那个陪自己出游的人在如里呢?初春的柳色,被烟雾染得更绿了,那远处传来的《梅花落》笛曲,逗引着故国之思,对于国破家亡、漂泊流浪的词人来说,这春意能有多少呢?现在是元宵佳节,天朗气清,可是也许转眼就会下雨,对于饱经忧患的词人来说,美景不长久,也许转眼就是风雨。在这佳节,也有酒朋诗侣,驾着宝马香来邀请同游,可是内心满是凄凉的词人,根本没有心绪与人游赏,只能一一谢绝。
14、(读书小札)d争胜教授谈“民族文化词的翻译问题探微”
15、极少有人在风和日丽、风景如画的时空与风情万种的佳人共处时思考这些问题,却不幸在监狱标语中经常看到这些问题:“你是什么人?为什么来这里?来这里干什么?”“记住昨天走过的路、走好今天改造的路、奔向明天光明的路。”
16、关于人的生命,也是莫衷一是。人的生命从何时开始,最后要到哪里,的这个问题来论,就会有许多大相径庭之论:人出生是人的生命起点,人的生命起始于大脑皮层形成的时期,受孕是人的生命始的标志,人的生长是出现在胎儿发育的后期开始,出生到老死去回归自然而终。
17、人类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历史,可能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
18、《增长的极限》使用模型预测的结果,几乎与现实情况完全吻合
19、(2)中国语言哲学的尴尬——根本不具备学科地位。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不应以西语哲为本,而应立足于“中国语言”,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标。中语哲可从“书”、“言”、“意”和“象”入手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中西哲学对比研究远远不够。作者主张中国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应以中国问题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借鉴西方新知,共同塑造中国的语言哲学。
20、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21、悠悠天地,凄冷寒凉,人在世间,寻寻觅觅,无所归依。天气冷热不定,身体难以适应,只好喝上三两杯淡酒,却也敌不住傍晚急吹的寒风。正伤心之时,一行大雁飞过,却是曾经相识的大雁。上片最后一句,隐藏着词人的深沉的情感,雁是从北往南飞,而词人的家乡故园也在北方,曾经在北方相识的大雁,如今在南地相逢,暗含着家园沦落、往事难追的深悲巨痛。
22、全诗字字铿锵,处处透露出丈夫气盖,让男人都为之汗颜。
23、我要到哪里去?当然是要去拯救这个地球人类世界,因为我知道我来到这个地球人类里的使命,就是为了拯救地球人类。因为我来到地球也就有了人生使命和目的,也就是我来到地球的人生全部意义!
24、哲学是一门通过严密逻辑系统而建立起来的世界观,它研究的是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在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因此,人们常常把"哲学"视为智慧的总汇或关于智慧的学问。
25、当你在考试之前是不是非常的焦虑?为什么呢,因为你无法确定不久开始的考试成绩。其实,人类天生就对无法确定的事有焦虑,因为那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而把不确定的事变得确定,并且可以预测他们,就成了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
26、解答这个问题的路径有两个:一个是唯心主义辩证法,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27、从远古时代的猎人开始,人类就从事着推翻自然界平衡以利于自己的活动。
28、关于人的生与死,父母与子,自体与异体,性与婚姻,家庭与社会,千百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观念。可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来生去世,与哲学的伦理冲突和矛盾在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
29、三千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刻着“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中国有著名的格言:“人贵有自知之明”。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是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前提。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是个人条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条件集中在三个焦点:①相貌的妍媸;②品德的善恶;③智能的高低。现代社会有人纠结于“靠脸吃饭,还是靠才华吃饭?”,但美德是立身之本。
30、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31、我们是来自上外附中的ChinaThinksBig队伍,Prismatica/棱镜视角
32、首先,伦理学在他的哲学中占有中心的位置。苏格拉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按一定目的安排好的;人没有认识自然的能力,研究自然及其规律是对神的干涉,是对神的亵渎。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对自然的研究是劳而无功,得不出任何结果来的。哲学的目的,是教导人们怎样过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对永恒不变的普遍道德概念——真正的善有所认识。他主张从怀疑自己开始——“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他说,即便那些公认最聪明的人,其实和他一样,对真正的善并不了解。差别在于,那些人自作聪明,强不知以为知;他和这些人之不同,就是承认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他引用了德尔裴太阳神庙的铭文作为自己哲学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他说,如果能认识到人的智慧很少有价值或根本没价值,人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才能承认神是最聪明、最有能力的。认识自己一无所知,是人们改善心灵,培养道德的第一步。他进一步说,“道德即知识”。从来没有人明知恶而去作恶,一切罪思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勇敢、节制和敏悟等这些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它们不仅不能使人为善,给人带来益处,而且会给人带来害处。因此,“道德就是知识”。 其次,是他以“概念论”为核心的认识论。苏格拉底认为, “知识”主要是指对道德的永恒不变的一般概念的认识。他说,人的感觉所感知的是经常变幻不定、永不同一的东西。因此,感觉不能帮助我们认识真理,“如果我们以眼睛看着事物或试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它们,我的灵魂会完全变瞎了”。只有抽象的道德概念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苏格拉底继承并发挥了华达哥拉斯关于灵魂不死和“身体是灵魂的攻墓”的说法。他认为,人的心灵在人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当人活着的时候,人的心灵和身体结合在一起,受着身体的牵累;只有死后,才能得到所希望得到的知识。普遍道德概念怎么获得呢?苏格拉底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方法“问答法”。这个方法包括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实际上,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是针对古希腊盛行的“辩论”提出来的,所以他也称这个方法叫“辩证法”——当然和后来人们理解的辩证法的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所谓“讽刺”,是说在谈话中要让对方讲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揭露对方观点中的矛盾,以使对方承认自己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助产术”,是说在揭露对方意见的矛盾后,要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对方,提示对方这个意见其实已经潜藏在对方心灵中了,不过只是帮助他把这个真理“降生”而已。“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下定义”是给这个共性一个明确的概念。
33、她听说双溪的春色还可以,于是打算去那里泛舟赏景。她是想排遣自己的内心,不要让自己陷入无可自拔的痛苦之中。但马上又想到,那小小的舴艋舟,承载不了她无穷无尽的愁绪。这一顿挫,使得李清照内心的愁绪不但是强烈的,而且是绵延无尽开解不得的,全词所传达的愁绪更加深重长远。
34、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未来几代人的需要将会是什么,或资源的利用将会怎样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
35、(学者观点)大变局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潘文国
36、“我是谁?”如果与人产生关联, 那么我当然是一个人。如果与父母产生关联,我是父母的孩子。与出生的地区产生关联,那么我是这个地方的人。与出生的国家产生关联,那么我是这个国家的人。如果与地球产生联系,那么我是地球人。
37、 哲学三问是从源头上让人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人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知道自己是谁,让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迷失自我,而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最终实现对自我真实的了解。我把这个发现自我到最终实现对自我真实的了解的过程简单概括为从自我到真我的过程。
38、好的心理咨询师会大大缩短这个潜意识突破的过程,帮助找回人生的幸福之路。
39、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一个Bug——将两类不能在现时言语的对象纳入了交流体系:
40、(语言学讲座)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1、(3)作者用“知行合一”和“道器合一”回答了中国哲学的“体”与“用”,并发现西方哲学同样存在类似的“理论”和“应用”的分野。作者倡导“搞中国式的路子”,从实践入手,先解决理论问题,再反过来指导实践。作者还认为,中国语言和中国哲学问题应通过借鉴西方语言哲学研究,达到互为补充和相互解决。
42、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头号玩家》为我们展示了未来虚拟世界的生活方式
43、所以,罗列概念,把概念分层次分类,然后连接概念,这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十分清楚。对于一些具体概念,连接的时候需要先提取抽象概念。
44、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45、孔子说四十不惑,除了油腻的中年人生,还有着精神上发展甚或觉醒的可能,年轻时总是昂扬而充满希望的,有着时间的加持,感觉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人生的曲线也大抵相同,都会拉出一根角度不同而同样向上的发展线。
46、人类把自己封闭在事物的有用性之内,一旦关上窗户,他们便看不到可用性范围之外还有什么。
47、情绪的我是很好的了解自己的方式,相信每一种负面情绪都是一个包装过的人生礼物,去掉难看的包装,里面蕴藏着人生向前进的力量。
48、正如16岁的李清照,经历了一场宴会,饮酒作乐,宴后深睡,醒来突感寂寥。她不像成年人,有着深深的忧思愁恨,但也能感受到了,宴会有聚有散,人生有喜有忧。
49、(学术观点)我译“红楼”——Minford教授
50、这首词无一写直言相思,却通过描写词人周围的环境、以及词人的活动,渲染出相思的氛围,最后通过“人比黄花瘦”这一鲜明的形象,写出相思的刻骨销魂。
51、笔者认为,这三个问题不是哲学的终极问题,而是人生观和人生哲学的三个重要问题。
52、人有自然、社会和精神三大属性。人生是人的自然生命在意识支配下的社会旅程。
53、我从哪里来?我当然是从天上来,我是天生的。我不仅是一位天神,也可以说是一个天子或是一个天才。只有属于天生的天才,才能真正认知和理解这个人类世界。地球人有神造人的传说,天神要说的是那是真的。只不过对于神和地球人类,那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所以作为一般的地球人类,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所以人类才有那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54、(教学视频)3分钟动画教会你Martin的评价理论
55、语言哲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求智精神;中国语言哲学应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实践问题
56、词写到这里,情感已到了极致,很难再往下写了,但李清照偏内翻出一层。
57、事实上我们并不能准确定义下一代人类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