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谭嗣同的诗句 1、李让眉丨痴骨千年同一束:说谭嗣同之《三鸳鸯篇》 2、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谭嗣同《狱中题壁》诗,豪情万丈。但有人这是被改动过的,那原版如何? 3、他在险峻
1、李让眉丨痴骨千年同一束:说谭嗣同之《三鸳鸯篇》
2、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谭嗣同《狱中题壁》诗,豪情万丈。但有人这是被改动过的,那原版如何?
3、他在险峻逼人的崆峒山感受到的,竟是生命的明丽:
4、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
5、谭嗣同不愿变成恶龙。他要打破封建古国历史轮回的魔咒。
6、不止是谭嗣同等人有《狱中题壁》诗,中国近代革命史中,不少先烈在狱中题壁或写下动人的诗。较符合谭嗣同诗意的革命烈士杨道生之《狱中》诗是这样的:
7、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飞光自抚将山简生来忧患中。
8、王五劝说谭嗣同离开,但谭嗣同不肯,让王五积极联络人手营救光绪皇帝。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9、苦月霜林微有阴,灯寒欲雪夜钟深。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摊书兀兀了无睡,起听五更孤角沉。
10、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
11、方余读书城南际,春蛙啼雨,棠梨作华,哭声殷野,纸灰时时飞入庭院,即知清明时矣。起随家人上冢已,必游于大悲院。院邻义园,其僧与余兄弟久故,导余遍履奥曲。僧墓兆数十顷,众木翳之,昏雅欢嘂,弥见虚静。蓬蒿长或蔽人,雉兔窜跃蓬蒿中。归受高菊诗,至“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镫前”,触其机括,哽噎不复成诵。塾师骇责,究其所以,复不能自列。长大举问仲兄,兄怃然有间,乃曰:“三复令骨肉增重。”乌乎!其曷已于思,抑曷已于铭?
12、120年前的那个秋天,一场秋雨一场凉。慈禧发动政变,重新垂帘听政,各项新政被裁撤,同情变法的权臣或罢官,或隐退,或缄口自保。局势又恢复到变法前的阴晴不定。
13、“十年醉梦天难醒”是危局板荡、朝野周旋,“一寸芳心镜不尘”则喻孤芳自守,表里澄莹。
14、常言说:诗品即人品,写诗即言志。谭公足登崆峒山,心想家国事,胸怀坦荡,气吞山河,笔扫阴霾。九年之后,诗人实践他的诺言,为变法英勇牺牲。人已去,诗永存,山更高。读到这里,我感觉诗如山重,人如山高!
15、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
16、在这样的世界包裹下,作者的内心已变成了诗的底色,不再重要,仿佛温庭筠的花间集便是掩映搬拦、设色造境的翘楚——这类诗人是无心让你窥探本事的,能容自身的悲喜哀愁托起一番天影儿来,已是颇多不自觉的流露了。
17、此句与《似曾》其二的颔联又见呼应:“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只是《似曾》不再重复用镜像交叠,而是分判了主线和景境,虚实相加,较之同诗颔联的骷髅尸冢多了一层变化。
18、 ——《山寺》
19、(谭传赞编《秋雨年华之馆从脞书•兴算学议》12页)
20、至此,有人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被人改过就不足为奇了!目前存在两种说法,具体原版如下示:
21、谭氏多能,故而心声出口亦多。诗之于他,到后期渐见开境之力,而少出叫嚣之需,这当也是谭氏诗作到三十岁上又进了一层境界的原因。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只为表达,则必拘于自我,而忽略交互——眼中只有情绪内容,写到最后也就难免要双双落入虚不受补的境地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