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理论包括 1、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是和谐平衡的,那么人的人格结构就是完整的和完善的。人格失调或者紊乱,人的行为就会表现出问题。 2、性蕾期(四岁至
1、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是和谐平衡的,那么人的人格结构就是完整的和完善的。人格失调或者紊乱,人的行为就会表现出问题。
2、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3、欧洲的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人们所受到的心理压力增强,精神病患者不断增多,再加上因自然科学革命而引起的机械论心理学观点破产,促使弗洛伊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心理结构问题。
4、MedialPrefrontalCortexPredictsInternallyDrivenStrategyShifts.NicolasW.Schucketal.inNeuron,Vol.86,No.1,pages331–3April8,20 (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理论包括)。
5、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6、超我是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代表,执行道德原则。
7、弗洛伊德致力于对“自我”的强化,让人们弄清楚自己被压制的欲望和需求。使现实、道德和本能欲望之间相互平衡,达成共识。
8、弗洛伊德在精神病研究中发现,人的心理和意识并不等同,心理活动大部分是无意识地进行,而自觉的意识活动只是心理活动的一小部分。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9、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了解即可)
10、尽管萨特终其一生不遗余力地批判无意识概念,并最终试图以可默会而不可明知的“经历”取而代之,不过仍有学者指出:“暗含在自身体会(self-awareness)中的未通达的揭示,或许最终还是扮演了某种类似于无意识知识的角色。”甚至还有学者直接表示,“拉康在1960年代带给萨特的是‘无意识’在萨特的‘经历’概念中的地位”,并且萨特晚年所强调的“经历”这一概念本身,亦可被视为他将艾斯纳赫(Hesnard)提出的,与“当下经历”(levécuactuel)相对且作为潜在的、未语词化的体会的“非当下经历”(levécuinactuel),同拉康语言学式的无意识概念合并而成的萨特版本的“无意识”。如此一来,“萨特承认了主体对自身的某种无意识,它位于精神生活的运动中,以及作为一种处在过程中的总体化和一种未完成的综合的辩证运动的实践中,主体无法从外部来考虑它”。总之,既然萨特承认精神活动中存在某种无意识的维度,那么人们就完全有理由质疑,萨特对精神分析无意识概念的批判在何种程度上是实质性的,而非仅仅是措辞上的。
11、这就是本文作者对弗洛伊德上述两个基本概念的剖析。
12、阻抑是体现一个人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受阻抑的情欲和观念一般不会消失,尽管它们是无意识的,却总在活跃着,因而对意识的心理有重大影响,并且受阻抑的情欲和观念可以变成意识的。
13、无意识学说可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石,对它的态度与诠释构成了不同思想立场的判断基准。从《存在与虚无》到《弗洛伊德剧本》及之后,倡导“存在精神分析”的萨特对弗洛伊德的整体批判尽管有所缓和,但其对无意识概念的拒斥不仅贯彻始终,而且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理论来替代它。此外,尽管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结构主义构想曾得到萨特的赞赏,但两人对无意识问题的诠释与阐发仍存在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精神分析的思想深度与发展前景,具有值得发掘的理论意蕴。
14、HowandWhyConsciousnessArises:SomeConsiderationsfromPhysicsandPhysiology.MarkSolmsandKarlFristoninJournalofConsciousnessStudies,Vol.25,Nos.5–6,pages202–2May/June20
15、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痛苦,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16、 而有的女性会出现一些男性的生理或心理特征,她们可能会长胡须,她们的意志可能比男人还要坚强等。 所以,这个观点可以很好的解释跨性别、双性恋等现象。
17、评论家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的理论总是聚焦在其地形说与经济模型上。然而,弗洛伊德自己却意识到地形说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结构把认知的内容与能够操纵行为的自我合为一体了。这是一种笛卡尔式的崇高意识,具有理性和洞察力,并且可以主动地检査那些必须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材料。弗洛伊德(1901)就此打了一个看门人的比喻。这个看门人的任务就是从拥挤的接待室中仔细地挑选出允许进入意识房间的人。但是评论家比如萨特(Sartre)、鲍斯(Boss)(见第4章)就指出这是自相矛盾的。看门人如何能知道哪些意识化的材料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对此的回答是从观察患者抵触心理治疗的方式中得出的。在这种阻抗背后,实际上是一种防御过程,也就是他一直以来所认为的“潜意识”,而阻抗并没有被压抑。此外,压抑仅仅是几种防御机制中的一种。弗洛伊德新的结构模型(structuralmodel)就是为适应这种说法而设计的。他用“本我”这个术语来表述本能和欲望的范围,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本能和欲望都是压抑的和潜藏的。“一致的自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被结构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为要与物质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保持一致。这些包括防御的过程,和“阻抗的动机,实际上阻抗它们自身,起先阻抗是潜意识的”。这就是说“自我的大部分是潜意识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被称为‘前意识’的所覆盖”。因此,看门人是代表自我的一个潜意识方面。这种再形成是伴随着心理治疗方法的一个大变革而产生的,也就是从对压抑的材料分析到对阻抗和防御的分析。再之后,弗洛伊德(1940)又注意到自我本身缺乏连贯性。自我可以分裂成不同的样式,这些样式又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为了适应防御的需求而出现。
18、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19、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是一套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其最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
20、梦,对于弗洛伊德来说像是一把开启人的无意识的大门,通往内心世界的钥匙。他推崇用梦来探究人的心理,并认为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被压抑的无意识,而精神分析的目的,便是拨开迷雾,找到困扰人的问题真相。
21、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不能马上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后可以进入意识的心理内容。
22、弗洛伊德认为梦境的两个中心特征是最具有初级过程特色的:一个是转移,即投注刺激的一个想法可以很容易地转化为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想法;另一个是浓缩,即几个想法可能会结合成一个单独的意象。由于“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潜意识的初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引人注意:由“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支配的本能冲动必须穿过前意识,因此在它们控制行为之前就从属于次级过程的组织。特别是语言,因为具备逻辑原则和连贯命令事物的能力,就在次级过程思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被压抑的冲动或意象飞快地穿进了意识中去(比如,在自由的联想中),它就不能待在意识系统中了,除非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为了能让物质需要完全地出现在意识当中,就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这些物质需要(见第8章有关这点更详尽的讨论)。
23、并把研究结果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去,从而创立了新的心理学哲学理论。“精神分析”的含义有两点:指精神分析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技术,它是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科分支;指一种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是弗洛伊德在叔本华无意识意志理论的启发下提出的,它是一种三层心理结构学说。
24、潜伏期(latencystage):6岁到16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25、(2)Solms,M.,andFriston,K.(2018).Howandwhyconsciousnessarises:someconsiderationsfromphysicsandphysiology.J.Conscious.Stud.25,202–238
26、肛门期(5-3岁):这一阶段,孩子已经熟悉了口唇的刺激,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敏感区发生了转移。这一阶段性敏感区有肛门和大肠来完成。儿童通过体验粪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种快乐。在排泄时会有紧张消除的轻松快乐之感。(肛门性格:微博直播课讲了)
27、与对无意识的上述批判相应,萨特进而表示:“在我写的关于福楼拜的书中,我用‘经历’(vecu)取代了我过去使用的‘意识’概念,尽管我还在大量使用后者。我要试着解释一下我的用意:‘经历’指的既不是前意识的庇护所,也不是无意识,更不是意识,而是一个领域,个体在此领域持续被其自身、被其自身的丰富性所淹没,并且意识在此领域有办法通过遗忘来自我规定。”而在另一场谈话中,萨特对“经历”这个概念又做了更进一步说明:
28、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29、最初,他发现了一个长在上颚上的囊肿,但这并没有引起他太多的注意,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是因为那段时间吸烟频率减少,才导致了囊肿的出现。神奇的是,在他恢复吸烟后,囊肿便消失了。约6年后,他被确诊为患有口腔癌。在检查出口腔癌到死亡的16年里,一共做了33次手术,去世前还接受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放射治疗。弗洛伊德对雪茄上瘾,甚至当他得了口腔癌之后,一人继续每天吸20根以上的雪茄。这种成瘾显然恶化了他的癌症,促使了死亡,但弗洛伊德的自我分析没有并没有让自己理解这种行为。弗洛伊德最终败给了癌症,终年83岁。
30、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31、动力学无意识是弗洛伊德所特有的概念。近几十年来,凡是接受动力无意识这个概念的,都属于动力学派。
32、这些例子证实了大脑沿着多条轨道运行。与计算机相比,我们大脑灰质的运行速度更慢——但是在许多层面上运行。然而,研究人员通常会以两个部分对其进行区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称之为系统1和系统其他人称其为内隐和外显,或者热处理与冷处理。第一个部分(系统内隐,热处理)是指无意识思维快速的、自动的和不可控的工作;另一个线索(系统外显,冷处理)是指受意志支配的、缓慢的、更灵活的意识过程。但更关键的是:在心理功能的预测性思维概念中,这两条线索在总是同时工作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思维是无意识和有意识共同工作的结果。
3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的一一个犹太家庭,因口腔癌逝于伦敦。父亲是一位心地善良的犹太商人。父亲的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弗洛伊德对母亲很孝顺。
34、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后期修正的人格结构,即知名的本我、自我、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