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 1、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经典叙录毛诗》: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
1、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经典叙录毛诗》: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由是言之,《毛诗》,荀卿子之传也。《汉书·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盐铁论》云:包丘子与李斯俱事荀卿。刘向叙云:浮丘伯受业为名儒。《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又云: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由是言之,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之存者,外传而已,其引荀卿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由是言之,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经典叙录》云: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由是言之,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儒林传》云: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由是言之,谷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荀卿所学,本长于礼。《儒林传》云:东海兰陵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刘向叙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荀卿。又二戴礼并传自孟卿,《大戴礼·曾子立事》篇载《修身》《大略》二篇文,《小戴》《乐记》《三年问》《乡饮酒义》篇载《礼论》、《乐论》篇文。由是言之,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刘向又称荀卿善为《易》,其义亦见《非相》、《大略》二篇。盖荀卿于诸经无不通,而古籍阙亡,其授受不可尽知矣。(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
2、所谓圣人,即是尽性之人,也就是完全开发了自己至善之心的人,一言一行无不合理,起心动念绝无私意。孟子又说圣人是人伦之至,也就是彻底尽孝之人,对任何人都怀有爱敬之心。人生的一切问题无不在培养爱敬之心中逐渐得到解决,因此成圣成贤的过程即是成仁的过程。仁者,人也。仁爱之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特征,失去了仁,即是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因此,成仁便是做人。所谓圣学,就是成圣的学问,也即是做人的学问。这也是人人不得不做的学问,这种学问如做不好,人生就苦,如做得好就能得到幸福快乐。
3、如果说孟轲承继子思学说,形成了儒家正统派的话,那么荀况则猛烈抨击子思、孟轲,形成了儒家内部的反对派。荀况反对孟轲,不在于反对孟轲对人的重视和高扬,而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与孟轲不同。荀、孟分歧的基本点在于:孟轲对人的理解,重在发掘出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内部世界拓展出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相反,荀况对人的理解,则重在肯定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外部世界入手来塑造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简言之,孟轲是由“内圣”而“外王”,荀况则由“外王”而“内圣”。这种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了荀、孟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形成了荀况的独树一帜的人学体系。
4、鲍照、鲍令晖兄妹在诗坛久享盛名,而颜延之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延之为当时诗坛领袖。颜延之、谢灵运、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三大家中,颜延之与鲍照去兰陵不远,都属于兰陵文化范围。徐陵、徐悱及刘令娴夫妇等在南朝诗坛也负盛名。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最博学、最有见识的学者,其《颜氏家训》一书为中国家训之鼻祖。兰陵人的后代在南北朝时期所创造的文化辉煌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经学、天文学、数学等最高成就,将兰陵文化推向了鼎盛!隋唐两代,兰陵文化还延续着南北朝时的辉煌,但无论是作为“一叶九相”的兰陵萧氏,还是流芳千古琅邪颜氏,与兰陵这一特定的区域似乎渐行渐远。故乡,兰陵饱经患难,久无大儒定居、讲学著述其间,已不见“多善为学”的文化气象了。兰陵文化隋唐以下影响力呈现出递减的趋向。兰陵文化经五代之乱,历宋、元两代,进入了衰退期,已由文化中心逐步边缘化了。历宋元时期人,兰陵文化虽然有所发展,但亦无法与南北朝时相提并论。在中国文化版图中兰陵的地位明显下降,走向式微。
5、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
6、 人到中年,荀子迎来了一次危机。公元前279年,荀子第一次离开稷下学宫,离开齐国。此时齐国国君已经换成了齐闵王。稷下学宫发展到齐闵王这里,威宣时代的那种盛况并未减弱,各国名士云集稷下,一时学士达到千余人。可齐闵王为人好大喜功,自以为是,无纳谏用士的雅量。许多稷下先生对他极力进行劝谏,但固执的齐闵王却一再拒绝他们的良言善策。无奈之下,稷下先生们带着失望和愤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令他们引以为豪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出现了自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萧条。荀子就是其中一员,这年他43岁,去往了楚国。
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不苟》
8、《荀子》三十二篇,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荀子思想影响后人几千年。时至今日,学术界一般认为,荀子集先秦学术思想之大成,他的思想是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峰。但是,荀子的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最高峰?他为什么能够集大成?又是如何集大成的?这些问题只有结合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他在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荀子的思想同稷下学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他通过对稷下诸子思想的批判吸取而把先秦学术思想发展到最高峰,离开稷下诸子的思想创造和学术积累就没有荀子的集大成,也可以说,没有荀子“三为祭酒”的理论及学术的历练和升华,就没有与“至圣”孔子、“亚圣”孟子齐名的“后圣”荀子。
9、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0、荀况(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字卿,又称孙卿(古代荀、孙二字同音)。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他的生卒年代,各家意见不尚难确定。(荀子简介及生平事迹)。
1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荣辱》
12、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儒效》
13、 之所以说它是一条重要信息,是因为在字里行间,司马迁给我们提供了荀子的死亡时间。从“因家兰陵”、“嫉浊世之政”、“推儒墨道德”、“序列数万言”等字眼,我们推断荀子不可能与春申君同年而卒。
14、但余先生认为上述三次反儒学的思想运动都没有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大格局。而现代儒学所面临的困境则是空前的,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因为“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围之内”。因此,儒学是通过制度化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支配着传统文化。
15、 《荀子·尧问》说:“孙卿迫于乱世,鳅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这个境况,应该与“始皇任之,人臣无然而荀卿谓之不食,赌其罹不测之祸也。”在时间上是接近的,刘向在《叙录》中也有相近的记载:
16、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4)
17、但遗憾的是自宋明以后,不少学者因此二书在王肃提及前的四百年间无人提及,被怀疑是王肃伪造,因此历来不为人所重视。直到1973年从汉墓出土了与《孔子家语》内容相似的书籍,才还此书以清白之身。唐宋后,尤其是近代,在学界刮起了一股疑古之风,动不动将传统的经典定为伪书,这实际上也是儒学衰败的一大表现,功利心强烈的俗儒已无法从境界上判定一本书的真伪,往往凭外在的某些蛛丝马迹随意加欺世盗名之罪于古人。冤枉古人事小,而让世人不信不看真正有价值的经典才是更大的罪过。一方面,反映孔子真面貌的书被定为伪书,使人不敢信,不敢看;另一方面,歪曲孔子的书又大行其道,难怪有这么多的人要反“圣人”。其实,世人反对的往往是被歪曲了的圣人。
18、复性之学即是人如何恢复自己的至善本性的学问。复性之学的起步在格物,格物的核心在静存动察,静存动察便是存心养性的功夫,存心养性的功夫即是孔子说的“为仁”,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如何“养浩然之气”?就是孟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何“求其放心”?即如何去除欲念而找回已经丢失的先天本性?就得从知非改过开始。如何知非?如何改过?如何降伏妄念贪心?没有明师指授,没有长期修习是根本做不到的。
19、“劝学”:劝各位惜时!学要成为我们的兴趣,节约时间就是节约生命,学习是挤出时间的,不能仅靠别人安排时间。人各有学习方法,利用时间方式也各异,必须用最实际有效的方法让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有用、较多的知识。
20、 《盐铁论·毁学》有这样一段记载:
21、公元前236年,著书万言而卒,享年九十七岁。
22、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非相》
23、 学生代表迈着沉稳步伐向荀子献花致敬,全体师生以虔诚之心向荀子三鞠躬以表达对荀子的景仰之情。
24、据《史记,荀卿列传》说:荀子年始来游学于齐。又说齐滔王时,稷下学士风盛,招来天下著名学者来齐国,多至数万人。
25、“现代儒学究竟将何以自处?”“如果儒学不甘仅为‘游魂’而仍想‘借尸还魂’,那么何处去找这个‘尸’?以‘家’为‘尸’吗?今天是小家庭制度,孝悌将如何安顿?更如何应付愈来愈显著的个人主义的趋势?以‘国’为‘尸’吗?今天中国人所追求的是‘民主’,这恰恰不是儒学最见精彩之所在。”我们在此真切地看到了一位眼光敏锐而又富于良知的现代文化人的忧患意识。仅仅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足以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了。
26、荀子任县令的时间里,文献几乎没有记载,只是在上任不久,受人谗言,春申君曾免去其县令。刘向在《叙录》中说:
27、 我这样解释以后,孩子们释然了,毫无疑问的全盘接受了,第二遍在读再背诵是都照此读音读了。王力先生泉下有知一定十分欣慰……薪火相传也!
28、近年,古天文学家王笑冬先生利用现代天文历法对《春秋》二《传》所载的日期与天象作了全面核实,证明记载孔子生日的《谷梁传》用的是以夏正十二月为正月的鲁旧历,而《公羊传》用的是以夏正十一月为正月的鲁新历,从而有力地证明二《传》所载看似相差一月,实则所指相同,即鲁哀公二十一年鲁旧历十月二十一日,鲁新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夏历九月二十一日,换算成公历儒略历则为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孔子的卒日记载见于《左传》与《史记》,皆作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据现代天文历法可知,《左传》记孔子卒日用的是鲁新历,己丑日为十一日,鲁新历四月十一日为夏历二月十一日,换算成公历儒略历则为公元前479年3月9日。
2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篇》)
30、 彼时,一个怀揣梦想、跨国求学的少年束发轻囊上路了。经过一番自不待言的舟车劳顿、风餐露宿、度陌越阡,稚气满脸的荀子来到了临淄城的稷门之外。
31、最后一节课,我请大家来猜一猜:下面的文言文说的是哪一种动物。
32、高专诚对于三晋文化的研究,与他对于先秦诸子的研究是相对应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他研究了先秦和两汉时期三晋地区重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成就,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三晋文化的特性、分析三晋文化的价值。近年来,他对晋国和三晋国家持续不断的变法活动和法制建设,对于晋法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先秦时期三晋历史研究方面,他力图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思考三晋历史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于先秦时期发生在晋地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33、“兰陵多善为学”,形成了庞大经群,造就了兰陵文化辉煌,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荀子有着直接关联,也是荀子治兰陵十八年给兰陵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西汉初期的经学家或者是荀子的直传学生,或者是他的再传弟子。就《鲁诗》言,“自荀卿传浮丘伯,浮丘伯传申公,是为《诗》家正派,两汉儒者世守之。”兰陵王臧受《诗》于申公,是为荀子三传弟子,而兰陵缪生则是申公另一位高足,曾出任长沙内史。《鲁诗》大多是荀卿的后人。
34、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35、我们知道,现代会计核算中,有倒逼成本核算法,这与本文考察荀子的卒年有相似之处。因为在减法中,减数确定之后,影响差的因素就是被减数。下面,我们开始寻找被减数。
36、孙卿即荀卿。颜师古《汉书》注,刘向以避汉宣帝之讳,改荀卿为孙卿。清人顾炎武不认同这个说法,认为孙、荀音近而转,两说并存,各有其理。刘向《孙卿书录》对荀子生平的介绍在充分吸收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对荀子记述的基础上,比之更加丰满、具体。刘向介绍的更加突出了荀子与兰陵之间的关系。这段文献给我们提供了如下信息:
37、我手头有好几种明代刊行的《孔子圣迹图》,有木刻本、石刻本与绘画本,有点像现在的连环画,基本上都是以文配画。这种做法自然是令人喜闻乐见的,但其缺点是因为空间所限,配画的文字不能太多,这样,故事的完整性与生动性必然会受到限制,这对于鲜明地刻画孔子的形象和传达孔子的思想显然是不利的。
38、前334年—-前213年《荀子简释》梁启雄
39、《诗经》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诗经·子衿》《诗经·木瓜》《诗经·采薇》《国风·硕鼠》
40、公元前238年,荀子九十五岁,春申君亡,荀卿废。
41、最终,荀子选择了儒家。据临淄当地研究者分析,孟子某次游齐时,年轻的荀子也正好在稷下学宫求学,这位前辈“大牛”来稷下学宫开讲座,想必荀子一定不会错过。也许就是在那时,荀子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想启蒙发轫进而有了改良思想的萌芽。
42、《兰陵荀子墓》图片,诚意侯的博客,2014-11-19
43、在《抱朴子内篇》的《辨问》一文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帙》凡三篇,皆仙术也。吴王伐石以治宫室,而于合石中得紫文金简之书,不能读之,使使者持以问仲尼,而欺仲尼曰:‘吴王闲居,有赤雀衔书以置殿上,不知其义,故远咨呈。’仲尼以视之,曰:‘此乃《灵宝》之方,长生之法,禹之所服,隐在水邦,年齐天地,朝于紫庭者也。禹将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令赤雀衔之,殆天授也。’”葛洪接着说:“以此论之,是夏禹不死也,而仲尼又知之;安知仲尼不皆密修其道乎?”
44、 孟子,也曾在稷下学宫任教,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烁古今。
45、 荀子十五岁稷下游学,到齐襄王时成为“最为老师”,在稷下学宫中“三为祭酒”,长期担任学术领袖,对活跃在稷下的各种学说最为熟悉,因而他最有条件对百家之学进行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提高。治县政务之余,荀子闭门研读,把各个学派的思想理论精华都吸收过来,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融会贯通,推出了升级版的儒家学派,成了儒家文化“集大成者”。
46、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荀况博学善辩,年轻时便到学者荟萃的齐国“稷下学宫”讲学,齐襄王时曾三次被推为“祭酒”(学宫之长),成为享有很高声望的学者。以后,他游历秦、赵等国,从事政治活动,同这些国家的当权者讨论富国强兵问题。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况也受株连而免官,居于兰陵,直至老死。
47、荀子的文章,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回味。文章开篇即开宗明义地讲出核心观点,鲜明果断。然后广泛用喻,文字浅显易懂却含义深切,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
48、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仲尼》
49、荀子反对禅让的观点,在其《荀子·正论》中可谓旗帜鲜明:
50、第三题: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5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52、 从我们兰陵镇桥头村去我的姥娘家孙庄,必然经过“坟子青”,也就是荀子墓,我在《寂寞荀子》这篇文章里曾经有过介绍。有关荀子的政绩,在兰陵民间传说甚多,他最大的功绩是在兰陵教学。至今,荀子“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在兰陵妇孺皆知,说明荀子对兰陵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一生中,曾经有过三为祭酒的辉煌,也有到处碰壁,不为人赏识的黯淡。而在兰陵的晚年时光,他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所幻想的“一天下,财万民,长养人民,兼利天下”的和谐愿景,曾在兰陵大地初见曙光。
53、 从现有的荀子简介中,大多把生卒时间定为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其他文献也各有说法。比如:
54、公元前265年,荀子六十八岁应聘于诸侯,见秦昭王。
55、刘向,约生于西汉昭帝元凤四年即公元前77年,卒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即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出生于沛郡丰县。刘向的出生地与兰陵相去不远。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西汉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之有中国目录学之祖雅称。他一生博览群书,贯通诸子百家,对荀子其人其书怀有深厚的感情。由于出生地与兰陵相去不远,因而他对兰陵文化不仅不陌生,应当还相当熟悉,对荀子及兰陵文化在其青年时期就加以留意考察。从其作《孙卿书录》的语气看,他到过兰陵,“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这里的“长老”肯定是兰陵的长老,而不是长安的长老。刘向生活的时代已到西汉末期,而荀子的流风余韵仍存。兰陵人十分崇敬荀子,喜用“卿”为字,以表示对荀子的纪念与敬重。
56、文学曰:“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然而荀卿谓之不食,赌其罹不测之祸也”(2)
57、当然,对于儒学为何在现代中国会成为“游魂”,我认为余英时先生只分析了外在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儒学本身的自我衰落,这种内在的衰落才应是造成儒学在古代的三次困境及在近现代几乎全面衰落的真正原因。
58、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也是《荀子》一书的重要内容。荀子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出发,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伪”之分,就是把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品质区分开来。他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本能的物质需要,并不具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礼义规范是格格不入的。如果顺从人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必然引起人们对有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争夺,导致强者害弱,众者暴寡,天下大乱。总之,人性恶而非善。孟轲讲人性善,是不对的。荀况又认为,必须对人的恶的自然属性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符合礼义规范的善的社会品质。这种善的社会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伪”,是人为的意思,指人的社会品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于文化环境影响,经过长期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荀况十分重视教育学习对于改造“性”的作用,他指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在初生之时声音一样,没有区别,但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教化,长大以后便具有不同的教养和习俗。可见教育学习对人性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9、 这个孙庄就是我的姥娘家,它位于兰陵东南五里处,在运女河东岸,与荀子墓隔河相望。这个村子多数人姓孙。童年的时候,我常在孙庄住,听大人说,荀子在兰陵住了二十年。这个“二十年”的说法如果确切的话,那就意味着,荀子离职后又活了两年,即公元前236年。
60、“劝学”:劝各位“终身”学习,也许我们无暇去学一些机械性的东西,但可以去发掘一下潜在的知识灵活性,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接触一下,让自己真正融入到学海之中——生活之中,事物万变,引发无数思考;书中,问题万千,获得清楚思维;家里家外,人人之间,交流也是一种技能。不必去深究,却得学技巧,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群中……所以,学是无边的,更是无止境的,树立良好态度——“终身学习”是培养我们开发脑力,获得无形力量的好方法。
61、正如第一节所说,考证荀子的年龄从确定他去世的时间开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