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咏雪文言文翻译简短 1、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
1、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5、补:补充。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要适当地补充完整。(咏雪文言文翻译简短)。
6、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7、德才兼备人的品行,依靠内心恬淡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8、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9、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11、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12、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13、《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14、学好语文最关键的就是读书、积累,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世说新语》。
15、屠户非常困窘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16、(7)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儿漫天飘起。未若:不如比作。因:凭借。
17、北雪纷纷何所似?鹅毛飘飞差可拟;宛若梨花漫天舞。
1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19、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
20、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与家人在一起聚会,他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1、(日,古义:每天;今义:日子。古义:多次,今义:数次)
22、用自己的话译课文,师生补充。提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注意在此过程中渗透解释文言词语、翻译句子的常见方法。
23、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24、(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屏显出重点词语,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归纳重点字词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25、(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6、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27、“讲论文义”:注重家庭教育,善用情境教学法(补充《德行》故事)
28、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9、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30、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31、(设计意图)此环节展示课后研讨题,使学生能够明确活动要求,便于接下来学生进行系统思考;补充介绍古代诗人比喻雪的诗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欣赏对比中感受到本课两位年轻人对雪比喻之巧妙。
32、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年的事情)
3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34、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35、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合集
36、(9)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3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8、(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39、菲菲老师的《咏雪》一如秋天的淙淙流水:对学情充分了解,文言文常用翻译方法总结恰到好处;以“表演课本剧”活动为载体,教学张驰有度;文与言有效结合,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能以一篇课文的学习撬动《世说新语》整本书阅读,其法可取;加上亲切的语言和明媚的微笑,课堂如行云流水,温润诗意。
40、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41、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42、(7)未若:不如,不及。若,比得上。因风:乘风。因,趁、乘。
43、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44、展示自己的理解。师注意倾听:他(她)说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我该如何引导?
45、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46、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47、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48、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49、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50、杨安平工作坊核心成员,汉中市宁强县铁锁关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文学社社长,宁强县教学能手,宁强县优秀班主任,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县研究课题,多次在县校执教公开课或做讲座,教学设计《孤独之旅》获省基础教育成果三等奖。
5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52、不惑( ) 不逾矩( )( )
53、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5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55、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56、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57、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8、《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59、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60、结尾补叙,交代谢道韫的父亲和丈夫的身份,其父谢无奕,骁勇善战的安西将军,其夫王凝之,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就指的是谢安和王羲之两大家族,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谢道韫出身名门、嫁于名门,暗示她非普通女子,借她父亲和丈夫的地位侧面赞美她非凡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