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博尔赫斯作品 1、《小径分岔的花园》讲述的是主人公余准是一个中国人,当时在一战期间他是德国派往英国的间谍,自己的同伴被逮捕,而自己也因此被追杀。主人公为了能够将情报
1、《小径分岔的花园》讲述的是主人公余准是一个中国人,当时在一战期间他是德国派往英国的间谍,自己的同伴被逮捕,而自己也因此被追杀。主人公为了能够将情报传达给自己的上司,最终还杀死了汉学家。而小说也是围绕着他被逮捕之后,在监狱里面的供词作为故事的展述形式,相当精彩。虽然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自己被追杀,但是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是围绕他和汉学博士对于时空观念的探讨而展开的。因此让人觉得非常神奇。
2、文学不能给你生气,但可以给你疗伤,文学让人内心更柔软有弹性,吃得起亏,容得下苦。因为所有文学作品都在讲一个故事人生是苦的
3、AWriterIsWaitingForHisOwnWork
4、今年4月阿根廷书展,我们将会和玛利亚·儿玉女士共同参展。之后,我们会去法兰克福书展。6月14日博尔赫斯逝世整30周年时,我们会在博尔赫斯博物馆举办纪念活动。
5、本书收录了博尔赫斯在哈佛大学任职期间与理查德·伯金所作的著名访谈,他曾说,"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访谈中,他给出了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学作品的真知灼见,并谈到了现在常常为人忽略的诸多政治主张。而辞世前几日,博尔赫斯和好友莱库比曾进行过一次私密的访谈,涉及他的生活、爱以及对自己作品和国家的种种思考,也是真正意义上"最后的访谈"。这几次贯穿博尔赫斯写作生涯的访谈,为读者了解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文化巨擘打开窗口。
6、博尔赫斯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博尔赫斯作品)。
7、这个世界里没有什么规则,就算有,那也是由我创造的。
8、1985年我们认识时,他是一个声音沙哑、脊背弯曲的老者。他的卧室里只有一个书架和一张简单的单人床,书架上没有一本自己的书。在他房间里,唯一的装饰品是一只挂在墙上的瓷老虎。(博尔赫斯作品)。
9、我重新阅读了以上内容,不禁想到:不知道音乐会不会对音乐绝望,大理石会不会对大理石不屑;但我明白文学具有预言沉默的将来的功能,它会不断地汲取自身的美德,爱上自己的消解,向自己的结局求婚。
10、此刻,我也身在南方——中国南方的某个省份,从梦中醒来,开始写一篇关于这个男人的文章,但我怀疑这也是件虚无的事,正如他在一篇小说结尾写过的另一个男人:“(他)是有男人思想感情的男人……后来成了一把匕首,现在是匕首的回忆,明天将是遗忘,普普通通的遗忘。”我终将遗忘博尔赫斯,现在还记着,就像记着小时候某个黄昏天空鱼鳞状的火红云,变幻万状,绚丽迷人。
11、爱上一个人就像是创造一种宗教,而那种宗教所信奉的神是靠不住的。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感情达到了偶像崇拜的程度,这是无可反驳的事实,她有时嘲笑,有时忽视但丁,这些事实在《新生》里已有记载。有人主张那些事实是别的事实的象征。果真如此的话,我们更确信但丁不幸而迷信的爱情。贝雅特丽齐死后,但丁永远失去了她,为了缓解忧伤,便虚构了同她相遇的情节。我认为他在《神曲》中采取了三部曲的结构,目的就是把那次邂逅穿插进去。他想起了常常梦见遇到障碍的伤心情况。----《博尔赫斯口述》
12、--博尔赫斯《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
13、腾讯文化:在你看来,博尔赫斯对西班牙语文学产生了什么具体影响?
14、题图:博尔赫斯,1921lateclaconcafe.blogia.com
15、 在他们庄严的角落里,对弈者 移动着缓慢的棋子。棋盘 在黎明前把他们留在肃穆的 界限之内,两种色彩在那里互相仇恨。
16、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翻译家。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到欧美国家,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著名作品有短篇集《虚构集》、《阿莱夫》等。
17、他对阿根廷的眷恋,他政治主张的演变,他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以及内心的矛盾、欲望和执念,而正是这一切,塑造了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这部权威传记,终于揭开了博尔赫斯身上的诸多谜团。埃德温对博尔赫斯的描绘引人入胜,令人心碎,彻底颠覆这位当代大师已经在世人心中形成的固有形象。
18、这张照片实际是他电影中的一帧画面:扮演《南方》主人公的博尔赫斯一手持尖刀,一手拄拐杖要与人决斗——因为祖父是阿根廷独立战争的高级将领,博尔赫斯的身体里流淌着战斗的血液。他也欣赏阿根廷的高乔文化,而刀是高乔人随身必备之物。照片中,博尔赫斯走在荒野中,黑白对比强烈。
19、“我放弃在尘世中寻找作者,抬头望见一个图书管理员,懒散地,仅仅为了生计而维护着书籍和宇宙的秩序。”
20、他的作品都与哲学、思辨、梦境有关,他的生活就是阅读、写作、图书馆。
21、现代诗/博尔赫斯 网络配图
22、深入了解博尔赫斯的作品会发现,它背后那个从世界文学和哲学中广泛摄取养分的人,同时有着否认自身见多识广的谦逊品格。这是一次相当私人的馈飨。通过这些访谈,博尔赫斯似乎在告诉我们,访谈本身就是一个自知的时刻,一个悬停在时间长河中的时刻。--《纽约时报》
23、我们贫乏的语言文学,虽然难于引人入胜,但却创造了一种风格迷信,一种热情有限的、心不在焉的阅读方式。最令人头痛的是,这种迷信所谓的风格并不指作品有否效力,而是指作家的表面技巧:他的比喻、他的韵律、他的标点和他的句法。他们甚至对自己的喜好与感觉都无动于衷,而一味地寻找表面文章(米格尔·德·乌纳穆诺语),以便界定作品有无愉悦价值。听说形容词必须出其不意,便断言那些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上缺乏惊人之举的作品为不美,一概不论其结果、功效如何。听说简明扼要是一种美德(比如十句话算一篇),便再不屑于长篇大论(这种所谓的极端简明扼要的范例据说可以在著名的丹麦文学家波罗尼奥或《哈姆雷特》或巴尔塔萨·格拉西安那里找到)。听说几个相同的音节靠得太近叫同音重复,便装作反感有类似情况的叙事作品;但是,他们并不关心手法是否有效,而只关心手法本身。他们使激情从属于标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标签。随着标签——禁锢的不断普及,读者(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便愈来愈少,因为所有人都成了潜在的批评家。
24、 博尔赫斯作品主要有:《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红⾊的旋律》、《讨论集》、《恶棍列传》、《⼩径分岔的花园》、《虚构集》、《梦之书》、《阿莱夫》、《莎⼠⽐亚的记忆》、《环形废墟》等等,博尔赫斯的作品有很多,在这⾥就不⼀⼀列举了,博尔赫斯运⽤⾃⼰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出⾊的⽂笔写出了轰动世界的作品,博尔赫斯的作品主要的是诗歌、散⽂和⼩说,但是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在博尔赫斯那⾥却不是很分明,有⼈评价说:“他的散⽂读起来像⼩说;他的⼩说是诗;他的诗歌⼜往往使⼈觉得像散⽂。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
25、《小径分岔的花园》讲述的是主人公余准是一个中国人,当时在一战期间他是德国派往英国的间谍,自己的同伴被逮捕,而自己也因此被追杀。主人公为了能够将情报传达给自己的上司,最终还杀死了汉学家。而小说也是围绕着他被逮捕之后,在监狱里面的供词作为故事的展述形式,相当精彩。虽然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自己被追杀,但是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是围绕他和汉学博士对于时空观念的探讨而展开的。因此让人觉得非常神奇。
26、20世纪文坛大师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莫言、白岩松、贾平凹、柴静、龙应台推崇之作!编校者耗费十年心血,汪氏文章精髓全面呈现。
27、我想一个作家始终被他写出的东西改变着。所以他开头写下的东西也许并不合他的心愿。但倘若他继续写下去,他将发现他总是想起那些东西。
28、1980年代后期,博尔赫斯在中国的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和马尔克斯、乔伊斯并称影响当时文坛的“三斯”。博尔赫斯的艺术观念和在小说叙事方式上的实践,直接影响到一批当时的先锋作家的创作,他们尝试在作品中做各种文本实验。其中,马原、残雪、余华、苏童、孙甘露、格非、莫言等作家,都曾公开表示受到博尔赫斯的影响。
29、腾讯文化:这本书的封面为什么选了一张博尔赫斯手持尖刀的黑白照?
30、我不需要什么伙伴,玩游戏的是我本人,有棋子的话就够了。
31、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历史、现实、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们的疆界,带来一个神秘的、梦幻般的、繁殖和虚构的世界。
32、博尔赫斯虽然出生于地球的另外一端,他却与中国建立了很深的渊源。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他多次提到中国文化对自己的影响。从庄子到《红楼梦》,博尔赫斯都有所涉猎。
33、在展览的开幕仪式上,博尔赫斯的遗孀玛丽亚·儿玉女士满怀感情地谈到了丈夫和这本《地图册》对自己的意义,她说:
34、早晨是辽阔的原野,白天有马的气息。对他来说,那是崭新的、有时甚至是酷烈的生活,但他的血液里早已带有这种生活的倾向,因为正如别的民族崇拜和预感到海洋一样,我们(也是引进这种象征的人)向往在马蹄下发出回响的无边无际的平原。奥塔洛拉临死前忽然明白:从第一天起,这帮人就出卖了他,把他判了死刑,让他得到女人、地位和胜利,因为他们把他当成死人一个,因为在班德拉眼里,他早就是釜底游鱼。----《阿莱夫》失眠是知道别人独睡时自己不该独醒,是渴望进入梦境而又不能成眠,是对活着和还将继续活下去的恐惧,是懵懵懂懂熬到天明。
35、陛下还真是温柔啊,是我的话就永远都不会忘记侮辱了自己的人。
36、文/保罗•戴维斯 网络配图
37、本文系腾讯文化·华文好书独家稿件,机构转载请联系后台。
38、叔本华说一个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到死为止所能遭遇的一切都是由他本人事前决定的。因此,一切疏忽都经过深思熟虑,一切邂逅相遇都是事先约定,一切屈辱都是惩罚,一切失败都是神秘的胜利,一切死亡都是自尽。我们的不幸都是自找的想法是再好不过的宽慰;这种独特的神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隐秘的旨意,奇妙地把我们同神混为一谈。----《阿莱夫》
39、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1899—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40、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另一次死亡》
41、所以清醒恐怕是另一场梦,梦见自己并没有做梦。而睡梦不过夜夜归来的死亡。
42、后来再见到他,是我在中学的时候,我差点把他撞倒。我连连道歉,对不起,我没有看见你,我小的时候听过你的讲座。他问我,你工作了吗?我说,没有,我在读中学。他说,你想学古英语吗?我问,莎士比亚?他说,不是,更古老一点,六七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我说,那太难了,我学不会。他说,不是,不是,我是想问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学,我也不会。我说,那好啊。
43、在他的想象中,那些多梦的夜晚是他可以藏身的又深又暗的水潭。
44、秘鲁-西班牙作家略萨说:“博尔赫斯不仅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巨匠,而且还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创造大师。他给我们拉美文学才赢来了国际声誉,并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把小说和散文推向了一个极为崇高的境界。
45、 博尔赫斯⾮常著名的⼩说《⼩径分岔的花园》是⼀部带有科幻⾊彩的⼩说,在这部⼩说中,中国⼈俞琛在战争中为德国⼈做间谍,俞琛的同伴间谍⾝份暴露,被英军间谍理查·马登打死,俞琛被迫到朋友阿尔贝家避难。⽽马登跟踪俞琛来到阿尔贝家。马登冲进客厅的时候,俞琛趁着阿尔贝转⾝往抽屉取信的⼀瞬间,开枪打死了阿尔贝,于是俞琛被捕并被处以绞刑。于是在同⼀天的报纸上刊登了阿尔贝被暗杀以及英军袭击法国市镇的消息。俞琛击毙阿尔贝很明显并不是出于报私仇,⽽是刻意制造⼀起谋杀案,这样就可以通过报纸的报道,暗⽰柏林英军将要袭击的⽬标,所以阿尔贝被杀,纯属偶然。
46、新京报:博尔赫斯的文字被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他去世后,你走访了世界各地,见证了人们对他的热爱。这种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你是如何看待的?
47、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至此将我引进博尔赫斯的世界。博尔赫斯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本“无限之书”。这本书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总还有其他的页,无穷无尽。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有两处:
48、值此2019年上海书展期间,似乎所有人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那场关于书的“旅行”,那么,何不从博尔赫斯这本薄薄的《地图册》开始,一起来一场精神之旅?
49、新京报:1986年6月14日,博尔赫斯在瑞士日内瓦因肺癌去世。为何没有选择回布宜诺斯艾利斯,而是待在了日内瓦呢?在这个“特殊时期”,有什么小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50、 那些形体在其中扩展着严峻的 魔法:荷马式的车,轻捷的马 全副武装的后,终结的国王, 倾斜的象和入侵的卒子。
51、阻挡在我前面的东西,就算是父母,朋友,也要消除。
52、阿尔贝托·迪亚兹:许多拉美作家——无论哪个流派,无论持何种政治立场——都曾受博尔赫斯作品的影响。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和埃内斯托·萨瓦托、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都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如果未曾拜读博尔赫斯,就不会有自己后来的风格。
53、新京报:《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入门》和《地图册》你也有参与创作,包括与博尔赫斯一同翻译18世纪冰岛诗人斯诺里·斯图鲁松的诗歌。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些二位在合作过程中的故事?
54、作者简介: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1899—1986年),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他擅长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等神秘暗示的手法,打通了历史、现实、占星术、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它们的疆界,带来一个神秘的、似有非存般的的独特世界。他的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55、 是上帝移动棋手,后者移动棋子。 在上帝身后,又是什么上帝设下了 这尘土,时间,睡梦与痛苦的布局?
56、水是我怀念你时留下的无用的泪----《另一个,同一个》令人诧异的是(我并不认为这点迄今已被人们所发现),各国推选的代表,其形象并不十分像这些国家。譬如,有人会想,英国应推约翰逊博士为代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选了莎士比亚,而莎士比亚(我们权且这么说)正是最不富有英国特色的英国作家。英国作家的特点是寓意含蓄,也就是意在不言中,而莎士比亚恰恰相反,他善于在比喻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倘若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意大利人或犹太人,丝毫也不会令我们吃惊。----《博尔赫斯口述》
57、世界会变,但是我始终如我带着悲哀的自负想到。
58、小说集 :《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虚构集》《布罗迪报告》《沙之书》《梦之书》《阿莱夫》《杜撰集》《莎士比亚的记忆》短篇小说 :《巴别图书馆》《环形废墟》诗歌序言集:《深沉的玫瑰》诗歌散文集:《阿德罗格》《影子的颂歌》
59、我在“南方”梦见博尔赫斯,梦见他出生的巴勒莫地区,以及那条马尔多纳多河。黄色的河水从近乎干涸的远方河床一路而来,在晚霞中泛着金属的圆润光泽,抵达巴勒莫近郊时变为滚滚大涛,卷起万顷波浪,使两岸房屋无时不处在摇摇欲崩的境地。更远处,印第安人居住的草原吹来阵阵狂风,将一种名为“刺蓟花”的植物吹落到门厅中,有时还有遮天蔽日的蝗虫群不期而至,境况糟糕。但在巴勒莫东面同巴尔瓦内拉的接壤地带,矗立着许多大房子,“庭院形成笔直的一长排,房子外墙刷成黄色或褐色,前后都有拱形门,还有精致的铁栅。”其中有一户就是博尔赫斯的家。在铁矛似的栏杆后,我看见博尔赫斯站在“小径分叉的花园”,或高或低的灌木丛占据一半以上面积,外墙台阶拾级而上。二楼某个房间有个图书馆,里面摆着两千多本用各国语言写成的书籍,高高的书架整齐排列,它成为日后博尔赫斯脑海中无法忘怀的“通天塔图书馆”。博尔赫斯以此中书籍千奇百怪的传奇故事自娱,很快,他翻阅的书目超过了他父亲,那是一个有学问且风流倜傥的男子,患着家族遗传的眼病。一楼大厅里,坐着博尔赫斯的母亲,她喜欢不厌其烦地对少年博尔赫斯讲述辉煌的家族史,尤其是他祖父在独立战争期间战死沙场的英勇事迹。先辈的荣耀使博尔赫斯渴望武力和血的洗礼,但他无力如此,他感到自卑。
60、后来,博尔赫斯对我(以及所有的人)讲述了一个有关“南方”的故事:一位名叫达尔曼的阿根廷男子一天被一扇窗户的生锈铁条割破了额头,随后开始发高烧,被送进疗养院,经诊断,得了败血症。等他康复后,乘坐一辆火车朝南方而去,在一家饭店,被几个喝醉的小伙子挑衅。其中一个掏出匕首,大骂并要求和达尔曼决斗。达尔曼无路可退,只好和那人进行斗殴。这个故事收录在《杜撰集》中,那时博尔赫斯已成为一名作家,他在1956年补记中说:“《南方》也许是我最得意的故事。”故事来源于1938年他的真实经历,但故事内核并非一场简单的斗殴,那场斗殴可以不存在,故事的解读可以是这样的:达尔曼根本没离开那家疗养院,回南方只是他脑海中的一个梦,他在梦境中虚构了一场并未发生的远行和斗殴,最后“紧握他不善于使用的匕首,向平原走去。”我相信南方对于博尔赫斯具有特殊的含义,他一生都在解决离开南方与回到南方的纠结中。伴随他身体的成长,在他十五岁那年,第一次远行发生了,全家去欧洲大陆游览,因战争的爆发,最后逗留在日内瓦。博尔赫斯在那里听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万分憧憬革命和社会主义(后来转为虚无主义),在文学方面迷上德国的表现主义。那是1917年,一位名叫卡夫卡的文学爱好者在布拉格的一家保险公司还做着让他头疼的案头工作,和表现主义挨不上边。卡夫卡不会想到日内瓦有位异乡客今后会和自己站在现代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上,更不会想到2015年的某一天两人会相继出现在一个名叫赵雨的文学狂热徒笔下。他们做着各自的文学梦,以及上帝分派给他们的酸甜苦辣,此外,那一年他们都陷入了一场感情的困境,卡夫卡和第二位女友第二次解除婚约,博尔赫斯则临近十九岁生日,第一次和女性有了“接触”。
61、近日,由阿根廷驻沪总领事馆联络,在博尔赫斯国际基金会、阿根廷驻华大使馆等部门的推动,上海静安区文化馆、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单位合力之下,“博尔赫斯的地图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玛丽亚·儿玉旅行摄影巡回展”上海静安区文化馆开幕。此次展览,特别邀请到博尔赫斯的遗孀玛丽亚·儿玉女士出席,这也是她首次来到中国上海。
62、阿尔贝托·迪亚兹:我们之前未出版过博尔赫斯选集,是因为博尔赫斯的遗产继承人玛利亚·儿玉不愿意,也不允许出他的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