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卡夫卡介绍 1、本书是由卡夫卡的忘年交雅诺施记述的卡夫卡谈话录,雅诺施比卡夫卡小二十岁,是其同事的儿子,经常去卡氏就职的布拉格劳工工伤保险公司探访他。本书谈话发生的
1、本书是由卡夫卡的忘年交雅诺施记述的卡夫卡谈话录,雅诺施比卡夫卡小二十岁,是其同事的儿子,经常去卡氏就职的布拉格劳工工伤保险公司探访他。本书谈话发生的时间跨度,在1920年3月底雅诺施初次拜访卡夫卡和1922年7月初卡夫卡退休离开保险公司去疗养之间。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数次工间休息见缝插针的聚谈,或是漫步在布拉格老城环形道的边走边聊,见证了晚年卡夫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从中可以看到这位貌不惊人的“鬼才”的许多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谈话的即兴式和交流的无拘束,决定了该书“思想罐头”似的什锦面貌和浓缩程度,为卡夫卡的思想风貌和性格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和佐证,并成为人们现在引用卡夫卡一些著名观点的重要出处。(卡夫卡介绍)。
2、这种转了味的人道主义,很感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从来没用过这种手法。
3、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4、通过这些配置进入《审判》,在德勒兹和迦塔利看来:《审判》中一切都是假的,连法律也违背康德的法则,把撒谎拔高到普遍规则的地位。凡是人们认为有法律的地方,只有欲望,仅此而已,法庭是欲望而不是法律,正义之所以无法用表象加以描述,因为它就是欲望。K曾把法庭比作一场政治集会,两个阵营在欲望与法律之间发生的事并不重要,政治的大事发生在别处的甬道里,人们讨论欲望与权力的真正问题。因此,K坚决摒弃法律的超验性,在他与欲望之间不需要他人的介入,所以放弃了律师代理,要追随自己的欲望,无尽无休地写作。《审判》把超验性的所有依据拆解为部件,在欲望中,没有东西可供审判,法官本身充满欲望,法庭只是欲望的一个内在的进程,一个用比邻性组成的连续体(邻接是连续的局部构造),展现出内在性的“无限延宕”,是拆卸机器和形成配置的整体,如K在《城堡》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欲望:在于建立或保持与城堡的“联系”。
5、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儒略历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的笔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等。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就高尔基开始写作35周年授予他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当他此后不久回到苏联后他受到了许多荣誉:他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共产d中央委员会成员。苏联全国庆祝他的60岁生日,许多单位以他命名。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肺炎逝世。
6、一个人的作品的风格,往往隐藏着作者的性格。而性格的形成又往往与一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我在网上简略地翻看了卡夫卡某些小说的片段,以及简介,因为没有细读,不敢妄加评论,但我还是冒昧地说一句,他在长期孤独与压抑中所塑造的某些主角,必定是隐形的他自己,他想冲破什么,但总无能为力。
7、人们憎恨旧的牢房,请求转入一个新的牢房。在那里人们将开始学会憎恨这新的牢房。
8、书里面花了很多笔墨来描绘城堡的外貌,以及测绘员K(对的,又是K)的心理活动。而一切,都充满了隐喻和暗示。这些才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9、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10、需要什么家具?当然是一扇屏风或者一个垫子,好练“穆勒”。那样就可以敞着窗户赤身练穆勒,而且对面的人也无法趁机跟着一起做了。
11、1889年9月15日,卡夫卡在厨娘的护送下,前往布拉格旧城肉市附近的德语国立一公立小学报到。在这里,他度过了4年的小学生涯。那所学校外观阴冷森严,学校本身对卡夫卡来说已构成一种威吓,在那段经历中隐藏着噩梦的不安,给他后来的人生阶段投下沉重的阴影。
12、除非逃到这个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人们为了获得生活,就得抛弃生活。
13、《呐喊》是一本短篇小说的结集,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1825~1919)。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14、内容简介:《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由《祖先》、《国家》、《奠基者》、《青春志》、《从春秋到战国》、《百家争鸣》这6本书组成。它是易中天以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创作而成。
15、从前我和李梦熊谈卡夫卡,其实都没有读过他,都是骗骗自己。来美国后只听港台文人卡夫卡、卡夫卡,家里还挂着他的像——我心中觉得情况不妙。一个人被挂在嘴上,总是不妙。
16、您何苦读这种昙花一现的东西?大多数现代书籍只不过是对今天的短暂耀眼的反映。这点光芒很快就会熄灭。您应该多读古书、古典文学、歌德。古典的东西把它最内在的价值表露到了外面——持久性。时新的东西是短暂的,今天是美好的,明天就是可笑的。这就是文学的道理。
17、布洛德比卡夫卡大一岁,两人在同一个大学学习法律。但上学的时候,布洛德已经是文学新星了。两人成为死d,是“不打不相识”。
18、《审判》有点意思了。主角是个银行襄理,叫约瑟夫·凯(JosefK)。一天早晨,秘密法庭宣布要逮捕他,他慌得不得了,自问无罪,到处申辩,找律师。律师说,法院是个藏垢纳污的地方,如你是犯人,有冤也无处申。于是他去找法院画师,画师说,法院一经对某人申诉,就已定罪,无法反驳。他又找谷物商人帮忙,谷物商说,我为自己的案子折腾二十年,倾家荡产,还没结果——主角终于觉悟,法庭有强大背景,能把无罪人捉来,审讯,密探接受行贿,法庭推事都是无才无能的,最后,主角在黑夜里被法庭处死。
19、我,会从卡夫卡开始,试着走进文学世界的另一面,试着多角度观察这个世界,然后执着地(不是偏执地)做一个客观的文学爱好者。
20、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1、现实主义整个已有的成就,十九世纪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
22、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23、写作时的他画瘾犯了也会来上一幅。他的好基友布洛德特别欣赏他的画,跟出版社编辑说“我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画家——卡夫卡,你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用他的画做我书中的配图”。尽管这位编辑拒绝了这一建议,但是卡夫卡去世后,他的画出现在自己的书里,有的还被用作了封面。
24、推荐理由:《人与永恒》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一本随笔集,也是出版后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爱……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25、卡夫卡是隐形抑郁人口,也是隐形插画师。像很多大学生一样,卡夫卡听到无聊的课,也会在课本空白的地方画画。工作后,他发现画画能更清楚的说明工人受伤的情况,他把画画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
26、让我们站定,用双脚插入意见,偏见,流言,欺骗和幻想的淤泥烂浆,插入覆盖地表的这些冲击物,直到触及坚硬的石块底层。对此,我们称之为现实。
27、2013年,我国启动“单独二胎”政策;2016年1月1日,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叶廷芳多年前的提案成为了现实。
28、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29、姐妹-女佣-娼妓的集中构成了精神分裂式的乱伦——德勒兹和迦塔利认为卡夫卡也许拥有与色情受虐狂(马佐克)的真实图画相近的东西:与魔鬼结盟(吸血鬼式的马佐克情结),坚决的政治意图(卡夫卡捷克犹太人身份的弱势族裔)。区别于俄狄浦斯乱伦(在母亲的领土权下另建领土),精神分裂式的乱伦发生在子女之间,她们置身阶级斗争(女佣与娼妓),是一种脱离领土的乱伦。后者是对精神分裂式法律的回响,不是对母亲的回忆,而是以音响的方式对现在进行展开与加速,构成了一种进步。精神分裂式乱伦还表现为一种成对的同性恋现象(紧身衣),如阿瑟和耶勒米亚,《审判》开头穿着黑色紧身衣服的两个警员,甚至美国当今的施虐受虐狂们仍是这幅扮相,皮衣,胶质外衣等等。除了妇女,艺术家也作为系列下鲜明的项次,与同性恋的姑娘联系起来,如画家蒂托雷尼洞穿了她们。在普通系列,同性恋标记的二人组与片断对应构成各个项次;在突出系列,妇女更多位于片断始末,或内部的衔接点上,加速过渡;在艺术家的特殊系列:构成了溢出片断,完成脱离领土的运动。在三者之间也许构成了一种审美的印象,但卡夫卡的全部努力是为了反其道而行之,是反审美,反抒情的——“把世界攥在手里”,把隐喻斩尽杀绝,转向一种超绝的现实主义,一种不需要审美印象的机械论。艺术家-机器,是欲望作为特立独行者的状态,比同性恋与乱伦的欲望更为宽广,强烈,尽管是低强度的,甚至是只拥有一个瞬间的脱离领土者,如小人物的逃遁,自杀等毁灭欲望行为。但他又未曾逃离世界,而是“惟有脚尖可以使他仍然置身于世界”,不仅不逃避而是把世界攥在手里,他直接在社会的体躯内,面临社会各部的审判,越孤独,越具有社会性与群体性。
30、以上讨论了卡夫卡作品里的比邻性与延续性(精神分裂式的法律),可当权力表现为超验的权威(妄想狂式的法律)时,权力则断续分布在单元之间的空隙。断续的单元围绕着一部超验的法律运行,如 《万里长城建造时》那个隐而不露的统一体的帝国的超验性——正义的一种内在配置,妄想式的法律让位于精神分裂式的法律,从无限-有限-断续的手法转向有限-比邻-延续-无限度,如《判决》未完成的作品不是片断性的,而是无限度的。这些单元的一端对走廊或甬道敞开且平行排列,另一端却是单元紧挨单元,如《审判》,当K打开银行办公室隔壁斗室的门时,进入了一个法庭式的场所,两位检查员在受罚;又在画家蒂托雷尼卧室的角门,接通了相同的法院的场所,前门相距甚远,后门却彼此紧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