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104句好句精选)

作者:admin 日期:2023-10-13 人气:

描述: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 1、这个评价,大大夸赞了诸葛亮的内政能力, 诸葛亮从刘备往西蜀发展后, 一直统领荆州的内政, 谈到内政蜀国基本没人能和诸葛比, 诸葛亮和法正等人共同制定

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

1、这个评价,大大夸赞了诸葛亮的内政能力, 诸葛亮从刘备往西蜀发展后, 一直统领荆州的内政, 谈到内政蜀国基本没人能和诸葛比, 诸葛亮和法正等人共同制定蜀国的法律, 但多出诸葛亮之意, 这说明诸葛亮也是懂律法, 诸葛亮还是益州平衡派系的要角, 在蜀国内政管理上, 不用怀疑贡献第作为内政能力诸葛亮是不输给商鞅张居正等人的。

2、 反观其对手司马懿虽然名声没有其响亮,甚至不好,是个善于隐藏,精于算计的阴谋家,但最终司马懿遏制了诸葛亮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还耗死了诸葛亮。蒙过了曹操,骗过了曹爽,其子“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得其遗传,但终究司马懿是最后胜利者,赚得了曹魏的江山,三国一统归大晋。

3、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4、《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罗贯中神话了,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可谓是一语中的。(诸葛亮的人物评价100字)。

5、《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他一旦发现某个人特别有才,就会千方百计挖角。比如新野之战曹操被刘备击败,战后发现刘备是得到了军师徐庶的辅佐才如此厉害,就扣住徐庶母亲作为要挟,徐庶被迫去了曹操那里。此后刘备兵败长坂坡,赵云往来冲突救出阿斗,曹操看到赵云骁勇,又动了心思要拉他过来,于是不许手下放箭,结果让赵云成功杀出重围。刘备兵败徐州之后,关羽“土山约三事”,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归降了曹操,关羽在投降时提出了条件,具体包括:他只是暂时投降,而且降汉不降曹,另外必须对刘备的两个夫人以礼相待。曹操是比较实用主义的人,他爱才心切,就同意了关羽的这些条件。关羽投降之后,曹操大搞感情投资,大宴小宴不断,还送给关羽资财妇女,结果关羽得到刘备的消息后就千里走单骑离开了,曹操还要在表面上表现得非常大度,由于没有正式下公文放关羽走,关羽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曹操还是下了文书放关羽走了。鲁迅非常欣赏《三国演义》的这一段情节,认为虽然曹操是奸雄,但他这里表现得非常大度,非常爱才。

6、最后陈寿总结诸葛亮,和汉高祖刘邦手下萧何的才能差不多,言下之意,诸葛亮并不是韩信那样一战定乾坤的帅才。

7、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8、诸葛亮对刘氏江山忠心耿耿。白帝城一章中,刘备去世之前还说:"如果自己的儿子刘禅不争气的话,你可以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虽然刘禅不争气,但诸葛亮都在尽力辅佐,丝毫没有想过取而代之。

9、这足见《演义》中的诸葛亮已经掌握了超能力。到了第一〇三回,他又试图自行“续命”:“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上述神化诸葛亮的桥段,不仅没有起到拔高形象的目的,反而令其显得怪异和滑稽,鲁迅先生“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批评是恰如其分的。

10、三国时的诸葛亮,识天文悉地理,知阴晓晴,呼风唤雨;深韬略通历史,多谋善断,神机妙算。辅佐刘备打天下,运筹帷幄,百战百胜;治理天府蜀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才华盖世,有口皆碑,功勋卓著,垂范青册,时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济世奇才。历代百姓为之起敬,英雄豪杰为之折服。

11、蜀军在突入渭水南岸后,司马懿立排众议,连夜率军自渭北渡河至渭南,背水为垒,阻断了诸葛亮东进长安之路,诸葛亮于是率军西上武功五丈原结营,与司马懿二十万大军相对峙,战局复陷入胶着。自二月至六月,诸葛亮数次挑战,但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八月,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赍志以殁,终年五十四岁,遗令杨仪、姜维秘不发丧,整军后撤。

12、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后,不断给魏延加官晋级。建兴八年,因魏延与郭淮在阳溪作战,大破郭淮等军。因功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这表面看来,诸葛亮还是在意魏延,但在实际使用却处处节制魏延。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几次随诸葛亮出征,总请求率兵一万人,从另一条路出征,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一直没有采纳,由此两人的矛盾公开化。为了镇住魏延,后来诸葛亮找了一个借口将魏延身边的将领陈式斩首。诸葛亮此举是杀鸡给猴看,魏延心里清楚。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交代。

13、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

14、 治疗胃病常见的八种中成药,各个都有用,尤其是最后一味药

15、除了核心性格特征之外,《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16、剧中的蜀魏对决开始于第5集,结束于第23集,正好构成了全剧的前半部分。它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讲诸葛亮的六次北伐,而只讲了四次,大体上就是第一次的街亭之战、第三次的陈仓之战、第五次的上邽之战和第六次的五丈原之战。

17、而现有许多成语,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自以为先知;也有“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18、▲《虎啸龙吟》中司马懿身着女装念《出师表》(吴秀波饰演司马懿)

19、在回军途中,诸葛亮派部将陈式攻取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今甘肃文县西),武都、阴平扼守入川孔道,既能屏卫汉中,又能作为兵出陇右的前进基地,军事位置十分重要。229年春(蜀建兴七年,魏太和三年,吴黄龙元年),陈式在围攻下辨时,遭魏将雍州刺史郭淮截击,诸葛亮于是亲自率军在建威迎击郭淮,并将其击败,一路追赶至祁山。乘此机会,陈式顺利攻占武都、阴平。此次作战后,诸葛亮因功官复原职,再度被后主拜为丞相。

20、忙问:“从这儿到沙丘镇路程多远?”轿夫答道:“满打满算也就是个八十来里。”伯温眉头一皱,掀起轿帘探出头来将手一挥:“调过头来先向东南斜插五十里,再向西南斜走五十里,串个大圆圈,绕过沙丘镇。”轿夫遵命行事,一路默默无语。

21、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2、“凡”在这里的意思最有可能的就是“总共、大概”的意思。

23、自228年至231年,诸葛亮连年攻魏,但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此后三年他“休士息民”进行长时间的准备。234年(蜀建兴十二年,魏青龙二年,吴嘉禾三年)二月,诸葛亮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北伐,此次作战对于蜀汉来说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军事行动。根据清代学者王鸣盛的研究:“蜀之大军不过十二万,孔明所用八万,常留四万以为更代。”而这次北伐,诸葛亮是“悉众”而出,也就是把过去用来防守汉中的预备兵也调出来了,其总兵力达到了十二万。

24、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25、TOP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谋略家——张良

26、译文:乾隆帝评价: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来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说是公和忠,公就是心无旁骛,忠就是没有私心,鞠躬尽瘁,高风亮节,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切合事理。

27、近期闲暇时,断断续续地看了《白话二十五史》,其中“诸葛治蜀”一节对诸葛亮作了些评价,当然也不一定就是定论和确论。其部分观点摘要如下:

28、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贡献巨大,但是害死了韩非,后被赵高所害。

29、正是由于《演义》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刻画上均缺乏章法,使得书中诸葛亮在整个六出祁山过程里的计谋运用也出现很多逻辑破绽。

30、不过,令人不理解的是诸葛亮这样一位战争狂人,为什么会在历史上留下千古忠臣的美名,他的北伐无论是从战争的性质和结局都不值得恭维。

31、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32、他还是总政治部主任,过问,处理,审干,提干事务。还要做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

33、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34、虽然我们不知道,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不是真的如同剧中那样,靠耍弄“卖队友”的阴谋诡计上位,但正像仇鹿鸣指出的,司马懿借对抗诸葛亮的机会掌握军权“是曹魏政治的一大变局,也是司马懿个人权势扩张的的一个重要机遇······司马懿总陕西之任多年,关中诸将多是其旧部或受其提携,其在关中的人际网络是日后支持司马氏代魏的重要政治筹码。”关中兵马对于司马懿维持权力的重要性,在《虎啸龙吟》里同样有所表露,在全剧的后半段,郭淮、孙礼两人的兵权成为了曹爽与司马懿博弈的焦点。

35、就算诸葛亮兵力少也占不到便宜,前后呼应,左右掩护,行军有乾坤的奥妙,变阵有四时的变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诸葛亮是真正的卧龙啊!

36、《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37、范蠡(lǐ),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着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乃中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38、这样超负荷的亲力亲为,其结果也是诸葛亮“自此,孔明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此未敢进兵。”

39、伯温一行多走数十里路程,远远避开沙丘镇,踏上了回归京都的驿道。在横穿一条久日干涸的漏沙河床时,遇见东西两群顽童各自占领一个沙丘戏耍对打。东沙丘一边布是八卦阵势,西沙丘一边摆是长蛇阵图。彼此抛石扬砾,棍起棒落,亦攻亦守。叫喊撕杀。“东沙丘胜喽!西沙丘败喽!”伯温一听沙丘二字惊得出了一身冷汗,顿觉天旋地转,头昏目眩。立即停马住轿,吩咐左右:“吾师诸葛孔明算透天算透地,神口仙言。吾躲得过沙丘镇,逃不脱沙丘河。吾死心明白,死而无怨,愿留数语以诫后人。”

40、最后看下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参与撰写的《新唐书》中评“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41、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42、诸葛亮也是凡人,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曰“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救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也就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但在运用奇谋妙计方面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随机应变不是诸葛亮擅长的,而他遇到的对手,又碰上了人中英杰,再加上人力的多寡不相等,攻方和守方所处的差异,虽然连年出兵,却没有什么成就和战果。

43、军队的二把手这样抬杠,可见诸葛亮前线战事多么艰难。

44、曹真死后,司马懿全面负责对蜀汉的战事。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上邽打得不分胜负,由于司马懿在战前便委派柏夫人游说李严,导致蜀国后方不稳,诸葛亮在无奈中班师。而明帝与司马懿的关系则随着曹真的故去恶化,司马懿开始在军中有意识的培植私d,郭淮、孙礼都成了他的亲信,“不听话”的大将张郃却在第16集被司马懿借孔明之手害死了。

45、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46、诸葛亮的历史形象,越来越成为历史学圈内关注的热点。对于诸葛亮身上许多亦真亦幻,传说与历史混杂的故事,有必要跟大家好好辨析一下。

47、《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通过多疑这个性格把曹操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串了起来,而且还表现出曹操多疑的另一面,那就是不疑。曹操的多疑是对别人的,而他的不疑则是对他自己的。

48、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9、对比历史,《三国演义》对曹操这种使用人才的刻画,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唐太宗曾经路过曹操庙,他在庙里题字,提到曹操不能允许他手下人水平比他高,这样狭隘的心胸对于领袖来说是一个缺点。唐太宗认为领袖的本领不一定非要比谋士高明,只要能够领导这些谋士就可以了,并且评论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也就是作为军事将领足够,当皇帝不够。

50、其实,从三国时代到元朝末年《三国演义》出现,三国故事流传了1000年左右,出现了各种相关的民间故事、文人创作、诗词改编等,其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三国演义》的创作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它描写的是不到100年的三国历史,而作者创作小说时依据的主要材料是《三国志》中几百个人的传记,《三国演义》把这些原本分列在不同国家下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内容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了一部伟大的史诗作品。

51、诸葛亮治蜀: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人对事都能“开诚心、布公道”,依法办事、赏罚分明。

52、(2)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3、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54、《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到什么程度?他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借东风,书中交代当时的冬天是没有可能出现东风的,这就让艺术的假定性跟历史的真实性之间拉开了合理的错位距离,进而产生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心理现象:周瑜和诸葛亮明明是盟友关系,但是他们的心理发生了错位,周瑜的多妒逼出了诸葛亮的多智,又诱发了曹操的多疑,结果是曹操的多疑让冒险的多智取得了伟大胜利,而这个胜利又导致了多妒的人更加多妒,多智的人更加多智。最后,多智通过虚构的“借东风”,粉碎了多妒的阴谋诡计。赤壁之战后,周瑜乘胜追赶曹操,他在前面追赶,诸葛亮跟在他后面;他把曹操控制的城市打下来一座,诸葛亮就紧跟着占领一座。周瑜想反击诸葛亮又遭遇失败,三气周瑜故事发生之后,周瑜觉得自己智不如人,最终被气死。临死的时候周瑜口吐鲜血,讲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妒忌心理学的一个伟大创造,在心理学上是非常深刻的。草船借箭这个虚构的故事,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经过上百年积累,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智慧和审美表达能力的结晶。

55、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56、总之,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只是受命而行的行政能臣,并不是协助刘备决策的人,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的作用还不如庞统和法正。

57、出兵陇右,地势平坦,不仅利于作战,而且转运粮草也更方便;

58、在罗贯中的认识里,“智商爆表”的诸葛亮就不能够有拿不下的城池,因而《演义》里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变成了一场乘着郝昭病重发起的“陈仓复仇战”,可是《演义》里的诸葛亮在千辛万苦夺取陈仓之后却并没有一鼓作气东下长安,反而匪夷所思地向南走,往祁山方向攻武都、阴平去了。实际上历史上的孔明回军南返,并派陈式取武都、阴平正是由于攻陈仓不克的缘故,可见罗贯中对于这些军事据点的地理位置完全是一团浆糊。

59、《三国志》中记载“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孬、抗衡上国者。”意思就是说,他的志向是统一天下,又认为自己一旦去世,蜀国就没有和进攻中原、与魏国相抗衡的人了。

60、《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就是这样,极其复杂。通过小说的精彩描写,我们会觉得他很可悲、很可鄙、很可恶、很可耻、很可贵,也很可惜、很可气、很可喜、很可憎,这些词汇加起来,可能都不够形容曹操性格的丰富。

61、南阳祠堂,只剩下枯黄的秋草;西蜀关山,也笼罩在暮云之中。

62、(3)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

63、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64、司马懿的评价不能被说成胡说,毕竟北伐被司马懿挡住了,司马有资格有能力评价诸葛亮。 司马懿后来巡视蜀军时也称赞诸葛亮治军是天下奇才。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经常会被拿出来做比较,诸葛亮年少成名,而司马懿大器晚成,两人也都是自己国家至关重要的人物。

65、▲《虎啸龙吟》为“空城计”提供了新的解释(王洛勇饰演诸葛亮)

66、诸葛亮的第二次与第三次北伐实际上构成一场连续性的机动作战。街亭战败后的同年冬,诸葛亮乘魏国正大举攻吴的机会,潜师自故道,出散关,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西),但由于魏方守将郝昭智勇双全,蜀军顿野坚城,连攻陈仓二十余日而不能克,孔明见状只得退军,并乘机斩杀了前来追赶的魏将王双。

67、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68、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69、 再就是,诸葛亮一生谨慎,事必躬亲,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虽然各种事务都被处理的井井有条,但是无意中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诸葛亮不肯放权,不相信部下,部下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还会形成事事对其依赖性,等待他的决定,甚至有意打压异己。如李严,魏延等。军事上不敢用奇兵,又不敢冒险,魏延献子午谷奇谋明明是好计却就是不用。这是典型的太过谨慎的表现。事必躬亲恐怕是他54岁就得病而死的重要原因之后来落下一个“鞠躬尽瘁”的美名。但是这样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没有培养出理想接班人,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方面极其不足。以至于诸葛亮死后,朝中仅剩蒋琬、费祎等寥寥几人有能力继承丞相位,但这几人都是一大把年纪了,当宰相也当不了多少年,蜀中内政不稳的问题凸显出来了;再者,武将方面,曾经的“五虎上将”早就不复存在了,能征善战的武将亡得亡、病得病、反得反,就剩下姜维一个人苦苦支撑,所谓“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如果诸葛亮能够为蜀汉提早储备一批人才,提早着手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历史可能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最后,眼看自己时间不多,匡扶汉室无望,蜀汉后继无人。又愧对先帝之托,心中愁绪也是压死诸葛亮的之后一根稻草!

70、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怎么着也不会篡夺蜀汉政权,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会动丝毫歪脑筋,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六出祁山,不断北伐,总是想要荡平中原,然而他忽视了曹魏政权以及后期司马政权的强大,他没有那种休养生息,让后来人完成霸业的打算。

71、综上所述,说诸葛亮是英雄,我看只能算一个累死的英雄,但作为统帅,诸葛亮却是一个不合格的统帅!

72、诸葛亮班师后肃清了李严势力,于第17集卷土重来,此时的司马懿在关中战场也已成为说一不二的角色,双方都放手一搏,孔明耗尽心智筹划了第19集的上方谷一战,却功亏一篑,最后在司马懿近乎赖皮的坚守不出中,于第22集病逝。

73、我们知道,刘备去世后,孔明既是丞相,还是相父、益州牧、司隶校尉。

74、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75、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的“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皆为千古名句。诸葛亮在社会各个阶级都广受欢迎。前蜀高祖王建于永平二年(912年)封诸葛亮为安国王。

76、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二十余年。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77、TOP辅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谋士——刘基(刘伯温)

78、诸葛亮在中国民间是智慧的化身、理想化的典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更是把诸葛亮写成了神一般的存在。“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甚至“死诸葛气跑活司马”,让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真是无所不能,无所不通。

79、赵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赵普声名并非显赫,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

80、▲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作战经过图(《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

81、到了孔明攻陈仓,罗贯中自然不希望丞相打了二十天悻悻撤兵,一定要有些战果,于是他“运筹帷幄”,由新降蜀汉的姜维巧施诈降计,让魏国大将费耀替曹真“领了便当”,这之后蜀军还火烧了曹真的大寨。可问题是按照《三国志》,费耀明明活得好好的,几年以后诸葛亮攻打上邽时还会遇见他。

82、胡适和鲁迅对《三国演义》的意见,我觉得很有意思。两位先生对于文学的贡献是确凿的,但是在今天看来,他们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评价是偏颇的。比如说对于刘备形象的批评,我个人认为,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乱世中的军阀,他讲话的时候讲一半留一半,或者是对人讲话言不由衷,这对于军阀来说也是正常的。

83、另外,他对于与曹操,孙权的关系方面的把握也做了相当精妙的解析。最后还做出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谋略——取荆州,作为蜀国的国土,并将荆州的地理环境,人文关系都进行了严密的分析。

84、▲《虎啸龙吟》中的上方谷之战(王洛勇饰演诸葛亮)

85、诸葛亮六出祁山,什么“空城计”“八阵图”“木牛流马”更是玩出了新境界新花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除了“失街亭”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其余几次撤军失利和诸葛亮本人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诸葛亮就没有失败过。

86、以上三件事情,诸葛亮本是秉承自己一向对所有的事是深思熟虑的原则,不想就是这样深思熟虑,才导致这个智者在万无一失时偏有一失。最后却因这万无一失中的一失而导致更大的麻烦与失误。总是想把所有的事情办好而偏偏出现纰漏,造就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诸葛亮一是自以为是,二是权力大。因自己自以为是而不遵守游戏规则。因为自以为是,对所有的人不放心。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唯恐他人不似我心”。因权力大,使所有的人因怕犯错误而明哲保身。“入其朝而不闻正言”,最后是使自己也失去了本心。“自此孔明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此未敢进兵!”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对所有人不放心,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不放心。

87、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

88、但是,《三国演义》此后的描写开始急转直下。曹操跟陈宫逃亡之后,因为误会杀了吕伯奢的家眷,在后来知道自己误杀好人的情况下,为了灭口又杀了吕伯奢,这是《三国志》里没有的情节。这一段是《三国演义》对曹操的丑化。曹操就这样从不畏生死的青年义士,转变成了滥杀无辜的大不义之徒,并且还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的原始版本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当年陈寿做《三国志》的时候没有采用,后来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又记录下来了。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之一是曹操逃亡时以为吕伯奢的家人要谋害他,于是就趁夜杀人,然后在凄怆中说了这句话。现在来看,曹操这句话的本意可能是说自己走投无路只能杀人,他当时的心情还是比较难过、比较无奈的。可是到了《三国演义》里,把这句话调整了一下,曹操的心态就变成了杀人丝毫不觉难过,认为只要自己遭到危险就可以伤害所有人。经过这个变化,曹操就成了残忍好杀之人了。

89、释义: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五首·其一》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90、   “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91、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92、最后我们就来看看电视剧《虎啸龙吟》里的诸葛亮北伐。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虎啸龙吟》对这场双雄对决的诠释,那就是“新”。

93、伯温写到此处将笔一撂,口吐鲜血,气绝身亡。随人掩面恸哭,大放悲声。赶快披白挂孝,购棺装殓,连夜租车雇人,扶柩前行。一路泣泣哀叹:“大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一代英雄豪杰。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奠基大明,饱受风霜。其功其劳,国人皆知,天地尽晓。所憾秉性强傲,不能容人,终至沙丘河滩落此不幸。大人临死悟出自己一生之过,留下金石真言诲诫后人,实是明者之为智者之举,令人肃然起敬,怀念千秋。”

94、一开始,我还觉得颇有道理,但是后来仔细推敲,联系下这个“凡”字的意思,发现了端倪。

95、诸葛亮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96、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演义》对这段历史当然少不了各种添油加醋的虚构与改编,这些改编中无疑有好的地方,却也有不足甚至很糟糕的地方。总体来说,《演义》中的六出祁山是一个令人颇感混乱和不协调的故事。

97、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98、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99、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刘备之死和托孤为契机,可分为两个阶段。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是其政治方面的主要参谋;军事方面,则全由刘备决策,诸葛亮很少参与意见,更谈不上在决策方面起主要作用。刘备死后,蜀汉的政治、军事才由诸葛亮一人作主,全面负责。

100、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101、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在三国几十年众多竞争者中最终是个失败者,他一身虽然隆中献策,说服东吴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妙计一连串,但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包括姜维)直至病死五丈原,最终也未能实现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的宏图伟业,而且在其死后29年蜀国就亡国了。蜀国亡国他应该是主要责任人。

102、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

103、诸葛亮娶丑妻的事情遭受到了当时人的嘲笑,并因此流传说一句谚语,叫作:“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相关经典

打招呼开场白100句(47句好句精选)

适合摘抄进作文的句子(33句好句精选)

工作口号团队口号(47句好句精选)

每日作业评语简短(24句好句精选)

中秋名言名句8字(80句好句精选)

办公室标语大全(22句好句精选)

伤感又暗含深意的网名(21句好句精选)

关于从小立志成才的名言(27句好句精选)

关于龙的故事50字(115句好句精选)

纳兰性德名句是哪一句(37句好句精选)

千千古诗网 http://www.juzi6549.com  
闽ICP备20230065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