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1、不难看出,陶行知把中国的生活教育运动置于世界教育革新的大背景下,在加强与世界进步教育的广泛联系中去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并以此推动世界教
1、不难看出,陶行知把中国的生活教育运动置于世界教育革新的大背景下,在加强与世界进步教育的广泛联系中去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并以此推动世界教育的发展。陶行知的这一宽广胸襟和气魄不仅把生活教育推向可以在世界展示的舞台,重要的是他大大拓展了生活教育的实践领域,将生活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的实践融入世界教育革新的大潮,从而使生活教育运动成为20世纪世界进步教育运动的重要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书写出一部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教育革新的历史。
2、实外西区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自然科学等八个学习领域全部必修国家课程和19门必选课程,分不同年级最多开设了67门自主选修课,分为基础性、拓展性、提高性、研究性、综合性、特色性六大类课程和校本课程;探索实施“走班制”,超过80%以上的学生实现了跨班选课,《绅士淑女教育读本》《活动课、选修课》等获四川省校本课程二等奖。
3、 理想的新学校是:以生活为中心,不只是在书本上做功夫;师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为生活和教育的出发点;不仅学校的教育要学而不厌,职员也应该学而不厌;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全校师生要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人人都应具有高尚的生活精神;。
4、第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5、 新教育的功能:一是改良个人之天性,二是养成团队合作的好习惯,三是传承优秀的文化,四是成就教师自己的事业,让教师自己感受到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件至高无上的事情,愿意沉下心来将这件事情做好。
6、“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7、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8、“生活即教育”是浓缩在生活教育中的本质内核,是生活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理论。它解决的是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究竟具备哪些特征的问题。它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它深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概括了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生活教育最基本的理论,它不仅主导着生活教育运动的方向,而且支配着生活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充实和发展。
9、当前,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重视课堂教学生活,强调教育教学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照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沟通,与学生的成长沟通,与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沟通,使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充满鲜活的生活色彩和生动的生命色彩。正如陶行知所说:“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或“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或“以事为中心”。因此,“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10、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和优秀的大众诗人,也是我国近现代原创力最强、真正形成自己的教育学说体系、富有世界影响的大教育家。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之为“万世师表”。
11、我们很难承认这就是中国所需要的教育,是可以推动中国社会走向发展的教育。应该指出,浮躁和形式主义是我国国民素质中至今未能彻底根除的积习和痼疾。其对于国家和国民的危害已为以往的沉重教训所证实。它反映出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人中,缺乏自主自立的意识,缺乏对国家发展的独立思考,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失措、迷乱和盲从。这种失措、迷乱和盲从如果附着在那些缺乏教育的人们身上,它会表现出一种原始的破坏力,如果附着在干部身上,附着在体现一定文化方向的知识分子身上,那么它就会产生比原始破坏力更大的现代破坏力。它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危害绝不止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而是直接危及到我们的民族自身。它会腐蚀和消解我们民族素质中那些最为优秀的品质和精华,乃至诱引我们的民族走向败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12、解决这个问题是应该动大手术的。它需要法律和制度的健全,需要通过立法来保证教育的正常运转,包括完善教师的立法,完善未成年人的立法,通过权利和义务的制约与协调,规范教育的应有行为;它更需要对国民进行普遍性的思想教育,从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上着眼,帮助人们认清问题的实质和危害,认清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无疑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重温陶行知有关国民教育的论述,重温他献身中国教育的辉煌业绩,不仅有助于提高对上述问题的认识,而且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13、民众没有指导是不行的,和平门饮水问题,倘无相当指导,可以再过四五十年也不会解决。
14、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陶先生说:“在我的世界里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小朋友”。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不普及人民大众教育谈振兴中华乃是一句空话”。陶先生曾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们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让爱代代相传。
15、第三个,是“钻”字。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到里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宝贝。
16、先说“公德”。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卫护公德……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德?是否有助于公德?再说“私德”。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成为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
17、 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18、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关键的是以开辟、创新的精神去实施素质教育,“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它要求我们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应采取的创造性教育策略,探索与之相关的教育环节、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通过实践创造来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赋予学生以健康和谐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应该说,这是实现全面素质培养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
19、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
20、美国的教育能够发展到今天,绝非自今日始,而是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事实上,充实在美国教育中的实践创造观念从杜威时期就成形了,如今几乎形成了一种传统,主导着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21、 第二套是第二次讲的时候包括进去的,是按着我们此地的五个目标加进去的,那是:
22、明明知道频繁的考试、测验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是偏题、怪题和难题仍然象雪片一样铺天盖地压过来,它消解了青少年本应具有的潜能和智慧,把学生改造成测验、考试的机器。
23、它的发展历程呢,我就简要地跟各位同仁做一个汇报。应该说,教育改进思想是贯穿陶行知的一生,总体上来说,可以说有两个为主的阶段,在1927年之前,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是我们通过陶行知的这个论述之后,我们有一个相对的划分。1927年之前,陶行知更多地是以改造、改良、改革为主,1927年,特别是晓庄学校的创建,陶行知就转向以教育革命为主的阶段。所以第一个是教育改造、改良、改革时期。但是,陶行知区别于其他的一些教育救国的主张者,或者说教育改良主义者,是他的立场问题,就是人民大众和民族的立场。在1927年,因为创办晓庄学校之后,他是转向教育革命为主的这么一个时期,所以当时克伯屈来华演讲的时候就提到100年后,实际上我们今天就是100年后啊,我们来回过头来看一看纪念晓庄,教育革命的策源地,所以晓庄的这种办学一直到今天,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光大的。
24、陶行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精神和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陶行知教育改革生涯的三分之二时期在江苏度过,因而陶氏教育思想必然继承并折射了苏派教育的思想内涵与地域意蕴。
25、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产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本身的完善,又如何离得开职业教育的健全生长?但社会的积习和积弊,还时不时挡在面前。
26、现在静下心来想想,一年多来,给予孩子的严厉多于微笑,批评多于协商,呵斥多于原谅,偏“专制”的管理对于一个新教师老师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时间久了,问题暴露得也比较明显,孩子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常常会做出违规违纪的事情。这样做班主任,我觉得很累。
27、在学校里培养学生自理自力:一是班级、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二是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模仿社会化的环境,练习自治。三个要点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结团,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28、陶行知先生通过对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认识,使得他走上了教育之路,并通过对“知行合一”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进而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之改革事业奋斗终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认识“知行合一”,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学习陶行知先生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以便日后为中国教育尽自己之精力。
29、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30、摘要: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方法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做是教和学的中心。“知行合一”与“教学做合一”都强调做,即行,“教学做合一”是“知行合一”在教育上的应用和发展。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在对“知行合一”的批判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31、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32、 陶行知,这位民国时期的留美博士、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高足、胡适的同乡同学、社会的名流贤达,早在留美期间,就将中国教育、国家、国民、社会的改善与职业和职业教育相联系,做出直截了当的判断:对劳动者和劳动实践的极度轻视,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任何轻视或鄙薄职业教育的观点都是轻率和错误的。”
33、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建立在“实、活”基础上的一种伟大举措,他自己的名字也改了三次: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陶(行知行)。他崇尚理论结合实践,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
34、陶行知曾讥讽过这种作法“象拉东洋车一样”,“把他们在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不问适合国情与否,只以为这是文明国里的时髦物品,都装在东洋车里拉回来,再硬灌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这样的儿童都给他弄得不死不活了,中国也就给他做得奄奄一息了!”
35、启示之三:戒除盲目和浮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
36、 陶行知指出,在学校里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一是班级、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二是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模仿社会化的环境,练习自治。将这三个要点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结团,学习自己管理自己”。陶行知强调,要将学生自治作为一件大事来做,当个学问去研究,当个美术去欣赏。
37、陶行知认为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8、 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论证了“实践第一”观点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39、陶行知的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贯穿生活教育理论的全程,包括在生活教育中所提炼的警言联句,也无不闪耀着睿智与挚爱的光芒。“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把“求真”与“做人”结合在一起,让人分明感受到科学的奇丽与人文的浑厚;“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博大的胸襟与追求发展的激情合而为渗透在“三亲”、“三问”之中;“人生为一大事来,丈夫志在探新地”,以身许国,志在开辟,豪壮不已,是开发与创造的最高境界,更是人格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40、 陶行知认为,衡量你所从事的教育是否是新教育,有三个基本的标准:一是“自新”,依据自身实际,走出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二是“常新”,教育的改革和探索,每天都要做,日日新。三是“全新”,新教育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要新,如果骨子里还是既有的教育传统,仅仅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是称不上新教育的。
41、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
42、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但是违背规律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仍然发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是由于他们不懂规律;相反,他们明知是违背规律的,是于教育的长远发展无益的,但是出于某种功利的驱动,他们仍然毫无顾忌地走下去。
43、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44、第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45、那么,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学呢?
46、“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概括出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个合格的教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一是只会读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二是不是在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我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而老师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是有限的。回想自已十年从教的过程中,不禁不吃一惊,原来这就是典型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喂饱鸭子就可以了。真的很惭愧。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应该对待每个学生以宽容,坦诚相待,不能搞“一言堂”。
47、为引导新时代的准教师能够主动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教学理念,紧跟陶行知先生的脚步,勿忘初心,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陶行知理论研究协会展开了“心中的陶行知”知识竞赛。
48、“真善美的活人”是陶行知所追求的创造目标,也是经过高度浓缩和概括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陶行知的心目中,“真善美的活人”是至爱,是神圣。在他的身上,融合了实践与创造,渗透着智慧与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的结晶,是集中在人格层面的价值提炼与升华。陶行知视“真善美的活人”为爱人,为神,以真善美为创造的根本内涵,不仅反映了陶行知以创造为使命、毕生致力于创造的思想境界,而且反映出陶行知所具有的崇高的人格精神。这写正是《创造宣言》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49、在制定规矩、运行规矩中教师的雷厉风行是必须的,在全班大声而严厉的告诉大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犯错误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前期要交代清楚。教师严格的形象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50、 陶行知说:“学”字的意思,是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思,是生活或者生存。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自主地学会生活,也就是学习人生之道。
51、陶行知,中国近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学家,先后在许多著名学府担任教授,但是民国时代的教授、学者层出不穷,陶行知与他们相同但是也不同,陶行知选择的无疑使教育者中一条劫难的路,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把西方的理论,结合中国国情,这是一个中国教育界的创举。
52、美国的教育也有缺陷。这一方面美国自己也是承认的。近几年美国政府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发展教育,不顾众多的反对呼声,强力推行统一考试制度,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53、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否则必定要困于日用破碎,而不能够向上飞跃。
54、然而,我们之中总有令人不可思议的教育人士。在他们的身上总让人看到“拉东洋车”的迹痕。他们到外国考察十天半个月,回来就有了资本,涨了行市,一踏进国门,先把自己的教育进行一番彻头彻尾的否定,接下来就是把别人的理论搬过来学舌,继而再把别人的模式搬过来模仿。其实,说白了这些不过是蹩脚的“依样画葫芦”而已。
55、基于此,学校围绕以“做人品位高雅,做事追求卓越”为核心,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重点以“习惯、品格、能力、志向”四大板块的综合素质,夯实素质教育“刚性执行、柔性执行、习惯性执行、内化性执行”的四个阶段,对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进行操作性分解、逐级式实施,初步形成了“以语言为工具、以素养为追求、以思想为内核、以文化为灵魂”的培育体系,助推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56、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作了题为“做d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从教育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在每个方面,他都引用了陶行知的名言。如在教育理念上,“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在道德情操上,“好老师要有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扎实学识上,“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在仁爱之心上,“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爱满天下”的精神是相通的。
57、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而学校社会化的议论也产生了。
58、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59、 所以,即便到现在,仍有歧视和贬低职业教育的观念,而陶行知先生在近百年之前就指出那是落伍和陈腐的。
60、这一时期,陶行知直接倡导和推动了生活教育运动,他提出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倡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并以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启动了生活教育的实验。此后,他又持续创办晓庄小学、晓庄医院、育才学校,创办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山海工学团等。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以波澜壮阔的生活教育运动完成了对杜威教育理论的改造,确立了既有中国本土特色,又洋溢着现代革新气息的生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