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 1、觉慧是一个向往自由,接受新思潮的叛逆者。这样的他不得不说是早就鸣凤悲剧的另一根导火线。觉慧起初对鸣凤够不上爱,最多不过是好玩罢了。他不要待在
1、觉慧是一个向往自由,接受新思潮的叛逆者。这样的他不得不说是早就鸣凤悲剧的另一根导火线。觉慧起初对鸣凤够不上爱,最多不过是好玩罢了。他不要待在这个无可挽救的封建大家庭,他参加社会各种新潮运动,这样也就难免忘记了那个和他处于热恋的小丫鬟鸣凤。
2、一年一度的“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次,我们来了解文坛巨子—巴金。
3、话语平淡,泪水和悲痛都埋在心底。“一百多天过去了。我一直在想从文的事情”,巴金身患严重的帕金森氏症,执笔困难,他花了三四个月,用颤抖的手写长文《怀念从文》。
4、巴金: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5、《再思录》出版的时候,巴金已经可以坐起来了,身上穿了硬塑背心,我带了20本书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坐在椅子上了。当时我请他签字,他也很开心。他拿着一直很粗的笔,架在手的虎口上,手在慢慢移动,笔跟着拖出字来。我们都很开心,就说,巴老您身体不错啊,精神也很好,你看,你不是又写了一本书了吗?你还可以写下去的。你们猜,巴金说了什么?他嘴里突然爆出三个字:“三思录。”这本书已经叫做《再思录》了,说明他心里真的还想写下去。当时我们都很高兴地说,您真的可以再写一本,一直写下去。可是,他真的躺倒了。那时正逢作协要开作代会,上面有指示,还要巴金当作协主席,所以作协就到上海来开主席团会议。那天巴老穿了硬塑背心,硬撑着到了西郊宾馆,他去了以后,说了两三句话就说不动了,把稿子交给身边的王蒙,由王蒙代读。当天晚上他就血压猛升,昏厥了好几天。又因为他是名人,看望他的人很多,过年了,各级领导都去看望,后来他就发烧了,气就透不过来。1999年春节,医生为了帮助他呼吸,就给他做气管切开手术。他本来一直很配合医生的,这次他坚决表示不愿意,他要放弃这个手术。他说,我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你们就放弃治疗吧。但是怎么可能呢?就给他做工作。他去做手术的时候对周围的人说,我从今天开始,就为你们活了。从此以后,他就再也说不出话,在医院里面整整躺了6年。他晚年活得非常痛苦。
6、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
7、每天一大早巴金就得去上海作协接受批斗,遭受的非人待遇,难以想象。回家的路上曾无数次想过就此了断,可每当回到家,都会看到萧珊笑盈盈地站在门口等着他。从不撒谎的巴金在那一刻笑着骗萧珊:“我今天没有受苦。”
8、巴金是上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最流行又最多产的作家之他的《家》常被拿来和《红楼梦》作类比,都是讲一个大家庭里年轻人的爱情故事。而两本书也的确是中国销量最多的长篇小说(印数都过千万)。其中的“鸣凤之死”也被很多忧伤而浪漫的读者视为现代文学史上最凄美的一章。
9、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10、从此,一位叫巴金的,走向了中国文坛,越来越不可收拾。从而,成为了中国近代史文学上的一面旗帜。
11、所谓君君巨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就是这一同质结构的最好说明。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国是扩大了的家,家是缩小了的国。
12、关于“巴金”笔名的由来,至今国内外研究者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许多人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八十年代接受青年学者陈思和等人采访时,曾说:
13、很高兴我在这儿和大家做一个关于巴金晚年理想主义的分享。这个题目是我取的,但是之后我也有点怀疑我自己能不能把它讲好,这只是我最近读巴金《随想录》产生的一点想法。
14、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
15、鲁迅与当年的文学新生代之间,构成了一个非常亲密的同构关系,他们既是两代人,又同属一个团体,他们一方面批判国民d政府,另一方面又与当时的左联保持距离。这个团体一形成,最敏感的人就是左翼领导周扬,他一看鲁迅不仅不受他的领导,而且还把那批活跃在文坛的青年作家团结在自己周围,对周扬显然构成威胁,当年的口号之争便是这样挑起来的。当然周扬他们不敢骂鲁迅,也不敢恨鲁迅,于是就恨鲁迅旁边的年轻人,第一恨的人是胡风,第二就是巴金和黄源,所以徐懋庸给鲁迅的信里就集中骂这几个人,而鲁迅则挺身出来保护巴金和胡风。周扬搞了一个文艺家协会,鲁迅不参加,他周围的人也都不参加。以巴金为首的作家们又起草了一份跟文艺家学会对立的宣言,叫《文艺工作者宣言》,表示他们也同样拥护抗日,追求进步。d内的冯雪峰一看是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马上通过茅盾去动员大家在两个文件上都签字,既要团结鲁迅这批人,也要拉住左联的人,结果这件事就处理好了。而就在这个时候鲁迅去世了,从整个矛盾爆发到鲁迅去世大概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鲁迅只活了五十六岁。
16、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17、成年后的巴金,除“巴金”之外,还用过“壬平”、“极乐”、“佩竿”、“黑浪”等笔名。后来,巴金曾回忆说:
18、巴金一点也不客气,在沈从文的蜜月期间,他到了沈家,大大方方地住进了沈从文的书房,“我常常开玩笑地说我是他们家的食客”。“院子小,客厅小,书房也小,然而非常安静,我住得很舒适。正房只有小小的三间,中间那间又是饭厅,我每天去三次就餐,同桌还有别的客人,却让我坐上位,因此感到一点拘束。但是除了这个,我在这里完全自由活动,写文章看书,没有干扰,除非来了客人。”
19、作为一个作家他太老实,太朴实无华,对不起,我要说是太呆气啦。
20、2014年12月14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国民生银行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代表单宇红,《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百年巨匠·文学篇》总导演肖同庆共同为《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揭幕,开机仪式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吴义勤馆长主持
21、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写过一本书叫《鲁迅的抬棺人》,说的是当年为鲁迅抬棺的人都没有好下场,1949年以后都变成“反革命”和“右派”,这里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扬根本不能原谅30年代团结在鲁迅身边的这帮年青人。这批继承鲁迅特立独行风骨的人都被打倒了,唯一的侥幸者是巴金,既没有成为“反革命”,也没有成为“右派”,虽然在1958年拔“白旗”运动中受了一些批判,但没有影响他的政治待遇,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巴金14卷文集。那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周扬曾在一次文代会上一口气推出了中国五个语言大师,巴金就是其中一个,此外还有老舍、茅盾、曹禺和赵树理。
22、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首先体现为对美好人生的爱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巴金关于爱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其善良意识。在巴金看来,善良意识是促使人向最完美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统摄人的情感和理智运动的心灵的力量。
23、今天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1904年11月25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巴金出生。
24、因为这本《家》,有人抗婚逃婚以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有人背井离乡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去寻求自由和理想。那一年,他在文坛赫赫有名,是无数青年的偶像,每天都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甚至还有好些读者写信来说,愿意为了他去死。
25、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26、1927年,巴金看到国民d屠杀共产d的时候,他感觉很奇怪,为什么北伐革命胜利了,军阀被打倒了,中国人民应该过好日子了,可国民d却开始杀共产d了?为什么每当革命成功了,看到的不是欢乐,而是看到了大屠杀?1949年以后,实际上他是很明白的,革命成功后必然会镇压大批敌对势力,他早有警惕,所以他马上就屈服了。而胡风就一直没有屈服,总觉得自己是革命者,就跟周扬不停地斗,还给毛泽东写了30万字的信,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周扬是错的。结果毛泽东看了这封信后,非但没有理解胡风,反而进一步把胡风打成反革命分子。巴金开始害怕了,他跟胡风是朋友,大家也知道胡风和巴金都是鲁迅的学生,但巴金就被迫写了文章批判胡风和路翎,于是巴金就过关了。
27、我随时都准备着结束写作生活,同时我又拼命写作,唯恐这样的生活早一天完结。像这样生活下去,我担心我的生命不会长久,我害怕到死我还陷在文学生活里面。这种情形的确是值得人怜悯的。
28、那时候巴金每天都要吃两颗安眠药才能睡着,可往往天还没亮就醒了。两人轻轻唤着对方的名字,巴金满脸愁容:“日子难过啊!”萧珊满脸心疼:“日子难过啊!”可萧珊都会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
29、在“过去”与“未来”的当前化中形成时间的漩祸,重点展示人物的即时性心理时间,而小说结尾又往往扯开一道口子冲向未来,体现出一种“向前看”的进化论的时间意识。这是一种全新的、叠加的现在,它使文本在艺术表现上不仅关注人物性格与心理,还关注着人物背后和周边。
30、http://www.jiangzuo.org
31、为我大哥,为我自己,为我那些横遭摧残的兄弟姊妹,我要写一本小说,我要为自己,为同时代的年轻人控诉,申冤。……我有十九年的生活,我有那么多的爱和恨,我不愁没有话说,我要写我的感情,我要把我过去咽在肚里的话全写出来,我要拨开大哥的眼睛让他看见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32、▲ 1939年萧珊摄于昆明,当时萧珊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
33、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34、我再说一次,这并不是最后的话。我相信,我还有机会拿起笔。
35、订单原价满300元,即可获赠价值49元文创好礼红楼梦主题帆布袋1只(每个ID限一件,金额不累计)。
36、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37、冰心评价说到:“巴金最可佩服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一旦开始,就没有想过要结束。而萧珊,确实也是他这辈子唯一动心的人。
38、 1927年初,李尧棠赴法国留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时断时续创作中篇小说《灭亡》,至1928年8月才修改整理完稿,并写了序言。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为测试艺术效果,给住在隔壁学哲学的安徽籍同窗好友詹剑峰看了。詹剑峰本喜欢小说,认真阅读过后,给予了“写得精彩,好看”的好评,并称赞他有写作天赋。这使尧棠受到鼓舞,但还没有要在刊物上发表的勇气,决定先将书稿寄给上海开明书店的朋友索非,由自己出资排印两三百本,送给朋友家人。
39、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40、我和从文见面在一九三二年。那时我住在环龙路我舅父家中。南京《创作月刊》的主编汪曼铎来上海组稿,一天中午请我在一家俄国西菜社吃中饭,除了我还有一位客人,就是从青岛来的沈从文。我去法国之前读过他的小说,一九二八年下半年在巴黎我几次听见胡愈之称赞他的文章,他已经发表了不少的作品。我平日讲话不多,又不善于应酬,这次我们见面谈了些什么,我现在毫无印象,只记得谈得很融洽。他住在西藏路上的一品香旅社,我同他去那里坐了一会,他身边有一部短篇小说集的手稿,想找个出版的地方,也需要用它换点稿费。我陪他到闸北新中国书局,见到了我认识的那位出版家,稿子卖出去了,书局马上付了稿费,小说过四五个月印了出来,就是那本《虎雏》。
41、胡风一直认为中国人身上有种被几千年封建专制导致的精神创伤,心灵有一道伤痕,这道伤痕是长期被专制政治制度压制而产生的奴隶习性,这种习性最重要的特点是不敢反抗,逆来顺受。所以,胡风就号召作家首先要高扬自己的主观战斗精神,首先是一个战士,才能写出具有战斗性的作品,才能克服心里面奴性的创伤。很多年轻人都按照胡风的理论来写作,写出了一批非常高昂的、具有战斗精神的诗歌、散文、小说,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绿原、牛汉、路翎、贾植芳等,都是七月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后来《七月》杂志停刊以后,胡风又创办了《希望》杂志,还编辑了许多丛书,于是《七月》和《希望》就成为了一个流派。胡风通过他的杂志传播了鲁迅精神,把鲁迅的精神融化到文艺理论当中,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
42、什么叫做鲁迅精神?我认为,鲁迅精神里面饱含了一种战斗性和批判性,是一种激进主义的斯巴达精神。“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态度很明确,我必须战斗,哪怕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我还是要把“我血”献出来。鲁迅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是不觉悟的,他希望社会变得更合理更进步,但是社会拒绝他的努力,民众也不理解他,在这个时候怎么办?他就耗尽自己的生命去实践理想。
43、我去了达子营从文家,见到从文伉俪,非常亲热。他说:“这一年你过得不错嘛。”他不再主编《文艺》副刊,把它交给了萧乾,他自己只编辑《大公报》的《星期文艺》,每周出一个整版。他向我组稿,我一口答应,就在十四号的北屋里,每晚写到深夜,外面是严寒和静寂。北平显得十分陌生,大片乌云笼罩在城市的上空,许多熟人都去了南方,我的笔拉不回两年前朋友们欢聚的日子,屋子里只有一炉火,我心里也在燃烧,我写,我要在暗夜里叫号。我重复着小说中人物的话:“我不怕……因为我有信仰。”
44、在青岛,沈从文不能忘记中国公学时代的张兆和,还有美丽的“偶然”。“真难受,那个拉琴的女子,还占据到我的生活上,什么事也作不了。”名誉、金钱、爱情、欲望、苦闷,种种问题,不断地搅动着他不安分的心。
45、在1935年的文章中,巴金特别提到了那充满友情的送别,“我又看见了你们的挥动着的手。这几年来它们就时时在我的眼前晃动。码头上、月台上的景象,我永远不能够忘记……”1988年沈从文去世后,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再一次写到这个场景:
46、婚后的日子平静而美好,巴金写稿,萧珊持家,还有了一双儿女。1966年,那场十年浩劫,打破了平静的日子。
47、那天卖完稿子以后,在书局门口分手时,沈从文约巴金到青岛去玩。这是初次见面的客套话也说不定,然而,一个多月后,巴金真的去了。
48、巴金原名李尧棠,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却成长在新思潮涌起的年代。
49、这是他们波澜不惊的相识,却又是一见如故的“融洽”。当时执教于青岛大学的沈从文这次南行,更重要的目的是去苏州见他苦恋三年的对象张兆和。
50、笔名应该是两个字,或者三个字,至少得再加一个字。巴金在宿舍里,正徘徊思索。这时候,同学詹剑峰走了进来,见到巴金一副思考问题,不愿理人的样子,便忍不住打听其原因。巴金,便有点难堪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说要找一个容易记住,适合这个时代,又要表达自己志向的字。詹剑峰是个随意之人,见桌子上摊着一本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巴金一下猛然被击醒一般,抬头,点头:“好,就叫‘巴金’”。
51、从鲁迅到巴金,这当中有曲折,比如胡风就被打倒了;也有屈服,比如像巴金的状态,但是最终巴金通过自己的忏悔,通过一代知识分子的教训,终于站出来恢复了鲁迅精神。我把从鲁迅到巴金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精神过程,今天在我们的面前是完成了,至于这个精神以后能否成为知识分子、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就要靠我们一代代人的继承学习和发扬,靠我们后代人的努力了。
52、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面写了个“金”字。
53、在这个科技如此发达的年代,都有很多人因为异地而没办法坚持下去,更别说那个战火纷纷,只有书信的年代。烽火连天,人隔天涯,唯一牵系人心的信件,却几度失散,没有任何音讯。
54、 巴金本名李尧棠,“巴金”是他的笔名,他用这一笔名,是在1928年。他之所以笔名用“巴金”,与两个他认为值得纪念的人有关。
55、作家巴金,主张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被誉为“世纪良知”,受到广大读者的爱戴。李致,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的儿子。李尧枚去世时,李致只有一岁零四个月。长期报道巴金活动的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在一篇采访中说:“在李致的心里,四爸巴金胜过亲生父亲;时常苦恼不被人理解的巴金,却多次说李致是比较了解他的。”巴金除了创作和翻译外,还写了大量的信件,这些信件同样展示了巴金的内心世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巴金曾表示要用通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巴金说他给两个人写信最多,其中之一就是李致。从一九五五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件有三百多封,……尚存二百五十多封。李致给巴金的信更多。由巴金保留,并在以后退还给李致的有一百八十多封。巴金说:“我本想留着它们,多么好的资料啊!终于决定请你自己保存。以后你替我整理材料,用得着它们。”本书收录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两百封,全部影印并附加印刷体,同时选入李致的部分书信,用印刷体排出,供读者了解巴金信件的背景。
56、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57、故事梗概: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十七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58、1936年,巴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部《家》,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讴歌了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59、从文当时在山东大学教书,还不曾结婚,住在宿舍里面。他把房间让给我,我晚上还可以写文章。我就借用他的书桌写了短篇小说《爱》,也写了《砂丁》的《序》……
60、那一刻,巴金先生大概是心安的吧——那个想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却又不得不阴阳相隔的人,终于能见面了。
61、抬头望去,高高悬挂在中天的,是海边特有的明亮硕大的中秋月。她圆润,安详,静静地放射着柔和的光芒,如同一位美丽恩慈的父亲。海波摇荡不息,载着清澈绮丽的月光,欣欣然向岸边涌来,发出低低的耳语般的潮音。无限静穆中,似乎听得见故乡人民每一个胸腔里心声,每一个脑海中的潮音……
62、周作人当时是《文艺》副刊的一位主要撰稿人,从文常常用尊敬的口气谈起他。其实我也崇拜过这个人,我至今还喜欢读他的一部分文章……可是当时我批判的、我担心的并不是他的著作,而是他的生活、他的行为。从文认为我不理解周,我看倒是从文不理解他。可能我们两人对周都不理解,但事实是他终于做了为侵略者服务的汉奸。
63、巴金先生的《家》中有太多经典语句,摘录几段仅供参考:
64、巴金的小说往往是站在“现在”的时间场域里,在对比中否定和诀别了过去而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巴金小说的时间定位在“时间的当前化”,即以“现在”为统摄,并将时间序列中的“过去”和“未来”拉到“现在”予以对比观照。
65、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精神对或不对,但鲁迅的这份执着,代表了民族性格中阳刚的一面。我们的民族性格被专制社会压抑了两千年,面对再残酷的压迫也会忍气吞声,也会逆来顺受,也会向邪恶一步步退让,甚至健忘。而鲁迅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像鲁迅这种敢爱敢恨,在今天的中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66、巴金也同样把鲁迅的精神融到自身的工作当中。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年轻作家都流离失所,到处逃难,巴金就不断搜集他们的作品,借助他所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把他们的作品集结成书,卖掉后再用稿费支持这些作家渡过困境。我曾听吴朗西先生说,抗战中他们出版作家的书从来不拖欠版税,总是千方百计为作家解除困难。有人这样说,如果抗战没有巴金和胡风,大量的文学青年也许就不可能走上文坛。巴金的一个朋友罗淑因为生孩子死了,之后是巴金把她的小说一篇一篇找来之后结集出版,否则这个作家现在可能谁也不会知道。同时,胡风还把延安年轻人的诗歌小说拿到重庆出版,扩大了解放区文艺在大后方的影响。所以慢慢地他们两个人在文坛的地位越来越高。
67、平淡无奇的一天,巴金照常拆开信件,发现里面还附了一张相片,是一个俏皮的小姑娘。照片的背面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68、就在沈从文写下《给某作家》的那个冬天,巴金又来北平了,又到了沈从文的家:
69、相关评论:《家》也许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有人缘的一本,可是它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70、无数次,友人劝他:再找一个老伴吧,有个人说话,也挺好。
71、爱一个人要了解也要开解;要道歉也要道谢;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也要体谅;是接受不是忍受;是宽容不是纵容;是倾诉不是凡事交待;是为对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对方诸多要求。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不要随便牵手,更不要随便放手。
72、总之,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73、巴金究竟在小说《沉落》中写了什么呢?他写了一位教授,之前写文章“劝人不要相信存在的东西,劝人在恶的面前不要沉默,劝人把线装书抛到厕所里去”。一旦功成名就后,这位教授住进了大房子,有了满屋子的书,娶了美丽的太太,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这时的他深悔年轻时的孟浪,劝青年们“勿抗恶”,要学会接受现状……熟悉周作人的人一定也能看出来,这里面讽刺和影射的就是周作人。关于周作人,多年后,巴金再一次谈到他的看法:
74、我张开口吐一个“我”字,声音就哑了,我多么不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他们!我心里想:“有你们在,我一定会来。”
75、1935年年底,沈从文在《文学月刊》第2卷第4期上公开发表《给某作家》,直言不讳地批评巴金:
76、 克鲁泡特金是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宣扬消灭私有制,废除国家,建立无政府社会,逃亡国外后仍坚持固有主张。李尧棠赞同其某些观点,敬佩其斗争精神,翻译过他的多种论著,也因此乐意用他名字中的“金”字,作为自己的笔名。
77、 按照惯例,文学作品总要署名,他打算用笔名。李尧棠首先想到了一个“巴”字,是因为在法国相处数月的北方同学巴思波,前不久跳水自杀了。他为了纪念客死他乡的巴思波,所以用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
78、“我本来要去北平,就推迟了行期,九月初先去青岛,只是在动身前写封短信通知他。我在他那里过得很愉快,我随便,他也随便,好像我们有几十年的交往一样。他的妹妹在山东大学念书,有时也和我们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巴金在这里住了一周,“……我可以安静地写文章、写信,也可以毫无拘束地在樱花林中散步。他有空就来找我,我们有话就交谈,无话便沉默”。后来他还有回忆:
79、嘉宾简介:陈思和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2005年,教育部聘为人文学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名师奖,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巴金研究会会长等。
80、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我不能够明确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81、我不曾失信,不过我再来时已是十四年之后,在一个炎热的夏天。
82、2014年12月14日,《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仪式出席嘉宾合影
83、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曾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
84、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 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