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孔子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1、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
1、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孔子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4、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5、然而,最难的是“不贰过”。所谓贰过,第一次犯了过错,第二次又犯。等于我们抽烟一样,这次抽了,下决心不再抽,可是到时候又开始抽烟了。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贰过”。孔子说只有颜回才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人们若真能做到,不是圣人,也算是个贤人了。“迁怒”的意义发挥起来还很多,总之,我们做人做事,要尽量注意“不迁怒,不贰过。”那么,“虽不中,亦不远矣。”
6、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7、朽木不可雕也。《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孔子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8、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这样的人在国际上都有威严。
9、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10、不是说,今天正好七十岁生日,一觉起来就化了,这不可能的,他是慢慢慢慢累积的,慢慢慢慢上去的。
11、(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12、孔子的弟子南容,有口才、识时务。孔子评论南容时说:“他这个人,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13、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15、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16、懂得适时而言。真正有辩才的人懂得审时度势,“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7、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18、适人而言。卫灵公无道,但是能够任用贤人。大夫史鱼生前没有使卫灵公罢免奸臣弥子瑕,重用贤臣蘧伯玉,决定死后尸谏,让儿子不要在正堂治丧。卫灵公前往吊唁,史鱼的儿子告之卫灵公,卫灵公立即退弥子瑕,进蘧伯玉,然后将史鱼移至正堂。
19、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20、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21、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连孔子都说自己还没有做到。可见这个标准是很高的。也可见孔子的谦虚。其实,如果连孔子都没有做到,又有谁敢说自己做到了呢?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2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24、从三十到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25、“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27、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28、(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29、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3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1、老师又淡淡地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连生的道理还不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3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33、言忠信,行笃敬。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时时在当下。行,就是当下。力行就是把握住当下。
34、“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规矩已变为你生命的习惯时,就能做到从心所欲
35、《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6、来源: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37、“威”者,威严也。是指仪容、神态端庄,道德高尚,使人敬佩,进而因敬生畏。
38、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40、梁漱溟先生他特别强调:他不是学问中人,他是问题中人,而且是一个一生拼命干的人,他的一生都是拼命干的。
41、胡适帮助过很多人,而且帮助人从不留名,且不论身份地位,所以,当时很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
42、(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43、讷言的时候,你能够从事物的表象了解它深层的内在,就可以在投影源里面去行,这叫心行,这叫敏行,也叫落地,是落在心地,落在投影源上才叫落地。落在现实的表象那叫落在像上,没有智慧的时候只能够在像上。当你有智慧的时候,你就会落在心地,落在投影源上所有的行都是心行,才是真正的敏行,所以讷言敏行全部指向的是内在。
44、从心理学角度看,会让个体落入“全能自恋”。即:一切以自我为标准去看问题,以自我去取舍,去判断对错。如此,肯定是会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讷言”,并非要求人不说话,而是不能够随便地说出来。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而非仅仅“装入言思”(囗说上)。
45、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4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4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48、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49、其实,这亦讲到人生的修养与迁怒。身为领导者的,得特别注意,不可以一点事情不高兴,就对别人发脾气,且不能反省自讼。
5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2、三十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这种自信不是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对联,叫作“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
53、“从心所欲”代表自然而然去做的,“不逾矩”代表都能够符合应该的要求,代表他自然去做的都是他应该做的,应该做的事都做得很自然。我们呢?我们自然去做的事都是不应该的,应该做的事都做得很不自然。
54、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公司里的交际花,每天忙于和公司里所有人打招呼、聊天,觉得自己很重要,一天她突发奇想,如果我一天不说话,同事们会怎样呢?于是她这一天从上班开始,就刻意保持沉默,谁知,一天过去了,同事们各忙各的事情,竟然没有一个人关注到她。她突然省悟,原来自己没有那么重要,于是从此以后就少说话,把精力用在工作上,年底倒是得了年终奖。
55、课程对象:家长及8—15岁的学生,亲子共学或夫妻共读
56、我们从心理的角度去看。构成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其实是三个内容:思维、身体、情感。不是说思维不重要,但是只有思维,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没有情感是什么?是麻木不仁。
57、我们不要以为这个很容易,我们反省自己就发现,从心所欲就必然逾矩,代表我们的修养很差。
58、“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个人有威严的人,一定要有德行。
59、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家摆得像胡同一样,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了。这就被物质的东西奴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