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道德经原文老版 1、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2、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1、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2、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
4、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6、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为 天 下 溪 。
7、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9、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10、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如,哀者胜矣。
11、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12、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二 章
13、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liáo,风的声音)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18、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 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19、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
20、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
21、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22、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23、译文: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之时,就预先处理好。乱事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预防以免发生之时难以处理。
24、兵 者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
25、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
26、其不懂得道德经的修行层次已经达到绝顶高度。
27、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28、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29、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30、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章
31、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
3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3、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34、dàochōnɡéryònɡzhīhuòbùyínɡ
3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6、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8、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39、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40、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1、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42、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43、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44、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45、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46、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47、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六 章
48、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49、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巳,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巳,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巳。
50、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