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91句好句精选)

作者:admin 日期:2023-07-01 人气:

描述: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1、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1、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2、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3、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4、知识和感情取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头脑清醒,等于获得了那个“正义”。可能这样解释,大家都会误入高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我会用科学来解释。不管我们看不看,花鸟是有的,但是当我们去“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东西是用我们自己的主观色彩标注出来的。为什么?用物理解释一下,如果你看到的花是红色的,那花本身是红色的吗?只是花反射红光。我们的感觉器官要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必然会给一切赋予不同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和感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内在条件,那么怎么可能不是发自内心的呢?

5、“知行合一”何解?有人说,知行合一就是要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与王阳明先生所要表达的思想差距甚大!

6、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7、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8、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9、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弟子于中乃笑受。

10、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11、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12、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13、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14、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15、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6、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有着辉煌的功绩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派一流人物,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

17、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18、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9、既然良知永不泯灭而且可以随身携带,遇见任何事情,只要对照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知道对错是非,而无需叩问神仙或者查看经典。

20、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21、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非善非恶的,因而人性既非善,也非恶,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善意善行、恶意恶行。

22、嘉靖六年(1527)九月,王阳明身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出征广西思恩田州二地,临行前与两位得意弟子钱德洪与王畿在天泉桥上讨论所谓“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或致知)”所论包括心性及格物、良知等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后人称此为“天泉证道”,可以说是王阳明心学经典诠释的总结。

23、回复“天机”,阅读《《易经》中最厉害的十大天机》

24、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5、宁王之乱又称宁王叛乱,是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四十三天,最后由赣南巡抚王阳明先生平定。这是阳明先生“三不朽”(立德、立言和立功)之“立功”中做大的一个功绩。

26、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是明明白白的,心自身是知道的,不需要提醒的,在心转意的过程中,良知自己是知道善恶是非的,是具有判断力的,是自知自名的,因此在意之动之时,需要自己的良知来决定。

27、点题: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如何都是安然。

2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9、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30、源于《静心录之外集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31、(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32、曾国藩: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深度好文)

33、有善有恶意之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而立场又决定了各自的利益,带着“利益心态”去谈论问题,那就只能是谈判,而不是谈真理。谈真理是探讨事情“应该怎样做”,谈判是商量事情“可以怎么做”,因为没有几个人会为了“消费者”或“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华盛顿、隆裕皇后、蒋经国等,只是个案。人类自己改不了这种“自利性”,所以,但,要明白“宁我负天下人,而不让天下人负我”的观点是错的,“以顾客为中心”的话语是骗人的。)

34、心外无物,不是说“物”依赖人的“心”而存在,而是说,当我们说一个“物”时,我们以为我们说的这个“物”就是那个客观存在的“物”,阳明先生说,我们说的这个“物”不是那个客观的那个“物”,而是我们心里(或头脑里)的那个“物的图像”,既然是我们头脑里的图像,所以这些图像就不一定一样,那就极有可能是“自说自话”,各人说各人脑海里的、关于那个“物”的图像,有些像“盲人摸象”一样。就像作为不同的管理者在评价同一个下级时,可能就有不同看法的,你认为他不错,我认为他不好,而且各有各的角度和事例证明,当我们在评价同一个人时,我们以为我们是在说一个的客观的对象,但实际上,我们是在说各自头脑里的、关于那个人的“印象”,你头脑里“印象”与我头脑里的额“印象”一定是不同的。

35、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36、“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雨露雷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

37、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38、为什么红顶商人胡雪岩一生富可敌国,最后却死无葬身之地?胡雪岩的成功之道及失败教训。

39、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40、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41、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42、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43、有善有恶意之动,(饿了要吃奶,不顾妈妈的死活,可谓:人之初,性本私)

44、王阳明的回答很耐人回味:“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5、真正的朋友是那个给你送老家萝卜的人!(深度好文)

46、俗话说:高处不胜寒,人到高处不得不低头!(深度好文)

47、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反而是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48、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9、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50、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51、如果你的良知告诉你说,这句话是错的,哪怕这是孔子所言,也不能将就。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

52、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5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4、其实,阳明先生的这段导引术的修炼是卓有成效的,按照“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的说法,王阳明已经可以预知:何人来访,同伴几人,何处而来,又能让仆人在何处接到,而且毫厘不爽。做到这一步已经令人瞠目结舌了,但更震撼后人的还在后面!当时,王阳明也很得意,也应该得意,但不久,阳明先生忽然悔悟:此簸弄精神,非正觉也。

55、据说王阳明在他母亲肚子里呆了14个月,后来是他奶奶梦见神人云端送子送来了王阳明。所以,他爷爷王伦(字天叙,因喜好竹子,号竹轩先生)给王阳明起名叫“王云”,寓意云端送子。五岁之前,小阳明不会讲话,急坏了王家上下,后来经过一位神僧提醒:为人要低调,天机不可泄露,他爷爷王天叙赶紧把“王云”改为“王守仁”,果然,一改就灵,小阳明开口说话了,而且许多听来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开口便之乎者也。

56、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为心所动,也就是心动的状态。心为什么要动呢?心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动,肯定有一定的境遇,这个状态就是一种现实的经验状态,瞬间向经验状态转变。必须有一个第三者的出现,也就是肯定有境和物出现,心与物没有构成关系之前,心处于寂的状态,一旦有境物出现,心就脱离了原本的状态,向经验的状态转换,体现心的经验状态,一旦体现在价值的经验状态,就落于善或者恶,因为价值一定是在经验之中的。心之动如果合乎本心就落实到善的方面,一旦受物欲的诱惑,脱离本心就落到恶的方面。善与恶一定是在经验价值方面的体现,而不是抽象存在的。

57、第他能坐在那里看三天竹子,说明阳明先生的定力了得,做事执着,这也是他日后成功的必备能力;

58、从十一岁写“哲学诗”,到十二岁放言要做圣人,再到24岁以功利心为耻,然后到37岁龙场悟道,最后落脚在“致良知”,你会看到一根红线贯穿王阳明的一生,好像这是一条命运之河在静静地流淌。

59、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60、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61、对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气之勇。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攻心为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6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63、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64、综上所述,便知从善就是现实社会上有伦理道德,遵纪守法正能量之人,从恶就是现实社会上无视伦理道德观念,纪律法规观念淡薄之人。当今社会有些人追求金钱利益至上,目无道德法规,最终沦落为从恶之人,是没有好的下场!

65、王守仁,号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子、孟子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66、《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的第一条就是独立,不假外物。从天的角度看,就是独立运行,不依赖外物。在《周易》中,乾卦代表天,乾是万物的“大元”,万物赖以生存、发生。

67、点题: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68、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是在讥笑王阳明。

69、人既要效法天的刚健,又要效法地的宽厚,两者不可偏废。人若只懂得效法天,刚健、自立自强,神妙变化,却不知道修德、修身,很容易走上邪途。而如果只懂得厚道、宽容,而不自立自强,那又会导致开拓能力不足。

70、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71、(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72、上文说过《传习录》是记录阳明先生和弟子之间的问答,以及来往书信的汇总,而古本《大学》就是他们讲课的教材,阳明先生有一篇非常有名的《大学问》,是当时只有真正入门并被认可的弟子才能看到的文章。所以看传习录一定要有本《大学》对照着看。

73、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74、天道刚健,不依赖外物,《周易》让人效法天,自立、自强。所以说,中国古人主流思想里,人道效法天道,君子自立,不依赖鬼神,不依附于宗教。即便是效法天地,也绝不依赖天地。

75、人生就像一碗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深度好文)

76、点题:这个世界不欠你的,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77、“四句教”也是每个学者求良知的过程,良知者行动的方式方法,不管是什么朝代,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鉴于当今社会,就是提倡分清善恶,扬善惩恶。做有道德,懂伦理道德之人。

78、这段文字对企业管理也是具有一种独到的指导价值:

79、©内容简介:本书以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索,以为什么要提出心学、什么是心学、什么是高层次的心学为辅线索,将王阳明一生行事与其弟子所著的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充分糅合,事迹为行,录为知,穿插来写,上行下知,逐篇解读。全面介绍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更解读出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80、“红顶商人”胡雪岩发迹依靠左宗棠,败亡则因得罪李鸿章,政商合作也是伴君如伴虎!

81、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82、《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83、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84、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85、王阳明传奇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而以下的10句语录更是他传奇人生最具代表性的精神遗产,照亮了一代代国人寻找真理的道路。

86、无论你财富多少地位多高,人生到最后,拼的都是人品!(深度好文)

87、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88、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89、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90、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相关经典

关于谨慎交友的名言警句(24句好句精选)

形容心情的词语(51句好句精选)

法家代表人物(21句好句精选)

王阳明四句名言(70句好句精选)

夏茗悠的作品有哪些(66句好句精选)

历史上著名的母爱故事(69句好句精选)

qq签名经典语句简短(87句好句精选)

天气谚语教案大班(54句好句精选)

网络词语2021流行语(58句好句精选)

企业留言板留言大全(51句好句精选)

千千古诗网 http://www.juzi6549.com  
闽ICP备20230065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