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四句名言(70句好句精选)

作者:admin 日期:2023-07-01 人气:

描述:王阳明四句名言 1、       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不成立的。王陽明是位聖人,但用其並不完整通達的哲學思想

王阳明四句名言

1、       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不成立的。王陽明是位聖人,但用其並不完整通達的哲學思想,治理國家社會,那是很危險的。倘若在學術上、思想上,也就是在人的存在的經驗上,一種學問,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在人的存在上,不成立。拿來治理社會,那個社會一定會出問題。

2、    你们学禅,要参考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良能,是《孟子》里头提出来的。譬如我们的知性,大家今天坐在这里盘腿,自己知道在盘腿,现在听到了记录,是自己的知性。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作人是为善去恶,是戒律。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学说的主旨,你看他学过禅没有?当然学过禅!对禅很清楚啊。

3、(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4、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5、我当年公开批评他时,那是很严重很危险的,因为当时蒋介石委员长,他提倡的是王学,他是校长,我是教官,我上课公开讲王阳明不对,讲他没有彻底悟道,但我讲出了理由:

6、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我也倾向于认为,顿悟这种东西浮萍罢了,如果没有根基,顿悟也是白悟,即便真的顿悟,也要反过来老老实实的铺垫根基,你最多比别人强的地方在于你可以高屋建瓴,知道去哪里找材料,找线索去搭建自我的根基,但是这个根基是必须的,没有人可以做到凌空矗立,飘然其上。(王阳明四句名言)。

7、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在行为上一定要向好的方面去作人做事,“为善”的为是行为的为。“去恶”,坏的事情绝对不干。“格物”是引用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大学》里的辞。这个问题就大了,《大学》里讲“致知在格物”,人能够不受物质世界的影响,自心不跟外物转,甚至转变了外物的功能,这个叫格物。我对七十岁的人说“你好年轻”,大家就笑,其实我讲的是真话,你们只有七十岁,太可贵了,我想回到七十是做不到了,所以我看你们都是年轻人。我们小的时候受的教育,这些书都要会背的。那个时候把自然科学翻译叫“格致之学”,就是根据《大学》这个格物来的。格致之学就是自然科学,换句话说我们要利用科学,不要被科学麻醉了;我们要利用物质文明,不要被物质文明所蒙蔽。王阳明四句教中提到格物,在这个名辞上先做一个解说。

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9、   这四类性格,又分别被心、意、良知、格物所指代,这就有差别了,现在我们重新代入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10、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11、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明代王阳明《名人名言》

12、    所以这两种对四句教的理解方式,实际上就从基本轮廓表现了心学的博大精深,它的系统性直接体现在包容性上面,这是王阳明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已经进入极高层次的标志。

13、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14、(转自“湘潭道南书院 2016-11-08”)

15、   因为他的一生,他已经用行动发现自己的心就是光明的,平宁王,战江西,福建,山东叛乱,灭广西西州、思恩叛乱,剿广西八寨叛乱,封爵之时,因嘉靖的”大礼仪“之争,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权臣大搞政治清算,王阳明亲写辞赏奏疏,为当初出身入死的下属呼喊正义,为自己的直属上司王琼立言表功,以王阳明的学问,难道会看不懂当时的局势吗?当是时,内阁首辅杨廷和借新老政权交替不稳之时所进行的政治清算已经完成,王阳明的老上司吏部尚书(主管人事任命)王琼已经下狱几乎身死,而那些在平定宁王中的跟随王阳明的功臣则恰恰都是杨廷和打压的对象,也因此王阳明所受封的伯爵也变成了一纸空文,并遭贬黜,这导致尔后嘉靖曾几次封禁心学,然而心学生命力太强,越封禁反而发展的越迅猛。

16、    实际上,这正是心学的特点,因为真正的哲学,它是以解放人,滋养人,引领人为目的的,而不是要束缚人,规训人,指定人为目的的,真正的哲学给人力量,让人自我觉醒,是反诸求己的,但是这种哲学就不利于组织,不利于统治,不利于进行说教,也就是说它没有一个教条的东西告诉你这么做,这么想,就会一定怎么样,因此这样的哲学必须要保持思想的活力,这就要求它必然是有教无类的,但与此同时这种哲学的学习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你必须要真正诚实的对待自己,然后去理解它,如果只是学几个术语,搞几个名词,那你搞不好就万劫不复,有些人甚至转过头来生气,大骂心学,认为这种东西忽悠人,道理就在这里。

17、    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性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当年国家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先生,也是黄埔军校校长,他对王学的研究很深。我正好担任政治教官,讲政治课就碰到这个问题了。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

18、然而在行动中种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但可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了,只能草草了事。

19、    这自然就会让人想到这里面似乎有一个潜在的,本质的东西在贯穿整个过程,也就是那个本体的东西,而这个所谓的本体的东西,就藏在这个知行合一乃至良知的这个过程当中,它驱动的着这整个过程也就是最终无限的符合“心”的过程,那么自然,你就会得出,心即理,也会得出王畿所悟得的那个境界,一切都是无善无恶,没有差别,这样就把“理”从世界的外面,拉到了人心的里面,这就逐渐把多转化为把所谓的“天理”转化到了人的心中,心无外物也就自然而然出来了。

20、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21、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22、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行。

23、    王阳明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我说他错了,他没有彻底的开悟,只见到一点清净,你们打坐的时候都碰到过的;就是坐得好的时候,没有妄想,也没有想什么,可是都明白,清清楚楚的,好像这个是对了,不过你们不敢承认而已,对不对?好像那个稀饭煮得很稀,一端来“嘘嘘”一吹,米浆吹开了,看到里头有几颗米,这比方叫做“吹汤见米”,好像把分别心吹开了,很清净,这是第六意识分别妄想不起了,可是那个清净也只是心的一面啊!大家看《六祖坛经》学禅的,同王阳明一样,认清净心就是本体心,都走了这个错路,所以我说王阳明错了。“无善无恶心之体”,认为心性的本体,就是无善无恶,这个是什么佛啊?只能叫糊涂佛!

24、“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根据六祖慧能来的,你们都知道那句话吧?慧能大师不是拿着衣钵,回到广东岭南吗?我请问你们知不知道?你知道就点头,免得我费事嘛!不知道我就补充一下,不要客气,我们是讨论,随便谈话,都知道就不要解释是吧?当时六祖接引那个什么人?(答:惠明禅师。)对了!这样讲话就痛快了,不要那么严肃。

25、 一两重的真诚,胜过一吨重的小聪明。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更喜欢和真诚的人交往,喜欢耍小聪明的人能赢一时,却永远无法让人放心。

26、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插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

27、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28、王阳明注重内心修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能够审时度势,有主见,有定力,不人云亦云。而立之年被贬龙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仍然潜心学术,著书立说最终龙场悟道,为自己成为圣贤奠定基础。

29、你们注意!这叫做参禅,不是思想噢!你们学禅要晓得参,参就是追问,叫起疑情。再看第二句,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心性是无善无恶的,这个念头一动就有善有恶,对不对啊?对,他讲的也对。那我就要问了,请问:那个本体既然无善无恶,这个一动念有善有恶,这个有,这个作用,是不是从体上来的啊?(答:是啊。)那可见体上有善有恶了,“用”离不开“体”的,“有善有恶意之动”,用一动就有善恶。好,你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本来空的,“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体岂不是两个了吗?一个是不动的,一个动的,对不对?(答:是。)

30、       原始儒家是什麼呢?有二句話:「天地的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是儒家核心表達的概念。自古以來,解釋儒家的十個有九個錯了。對生生之謂易,天地的大德曰生,解釋錯了。「生生」就是一切存在,本來就是發生、過程、轉折、歸結,跟佛家、跟道家所說的完全一樣,這個存在的本身是變化的,特別是人,在變化裡面問題好多、好嚴重,因為有貪瞋癡。天地的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在解釋存在的本身,就是生起來、就是過程、就是轉折、就是歸結,也就是輪迴。而在人的存在裡面,就是有問題,因為有貪瞋癡、有自私。怎麼辦呢?所以要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和佛法所講的八正道完全一樣,八正道是:「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念、正方便、正見、正定」,「八正道」也者,是解決我們生命的貪瞋癡的問題。每一個人生命的貪瞋癡解決了,社會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完全從儒家道德的意識,強求任何一個人,從道德的意識來成為一個聖人,那這樣的社會,自古以來,在古今中外人類歷史上,是沒有的。

31、《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32、    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33、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4、    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中国禅宗文化里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你们大概都听过。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不谈庙子里和尚唸经吃素这些形式,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以外,另闢了一条路子,直接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说,是印度文化跟中国文化的接轨,产生了新的东方文明,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35、   「問渠那得清如許」──你為什麼這樣清純?

36、惠能到了黄梅,五祖对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你凭什么做佛?惠能就讲:“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他答说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是一样的。你去看《六祖坛经》,“獦獠”这两个字很有意思。英国人统治了香港一百年,香港人叫外国人“鬼佬”,其实就是“獦獠”两个字,指的是文化落后的野蛮人。听了他的回答,五祖就让他留下,但没有让他剃度。五祖让他舂米,做苦工,消磨他的业障,这是五祖的教育方法。这样过了一两年,同学们都在那里追寻明心见性这个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都听到了。

37、(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38、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39、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提到王阳明,再讲到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明心见性。刚才提过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都是人性的问题,可见人性问题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中心问题,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却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这样能和现在科学接轨吗?中国要恢复这个文化,才可以跟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

40、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41、   「半畝方塘一鑑開」──形容我們人的存在,生命整體的存在。

42、    那么中国文化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怎么去知道呢?刚才提到王阳明四句教里的这个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有这么一个知觉,而这个知觉又从哪里来?现在西方的科学、医学说是脑的问题,不过最近新的资料出来了,并不是脑。那么这个知性究竟是什么东西?人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前生后世?回到王阳明这四句教,这个在中国哲学,是属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所以你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是宗教形式,在宗教背后,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

43、只有掌握了知行合一的精髓,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并且很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4、       我已提醒各位,一切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例如:保溫杯是緣起,沒有了就是性空,在它沒有存在之前,是性空,存在才緣起。種種條件構成了保溫杯,這有很多條件。請問它有沒有一個體?「體」就是托子。假使有個體,這個體擺在哪裡呢?擺在緣起性空,沒有存在之前,它沒有,消滅以後,它消滅了,那這個體在哪裡?哲學上搞體、相、用,沒有這個東西,是人搞出來的語言。一切的存在沒有一個體,各位慢慢去體會囉。王陽明的無善無惡,倒是說到阿賴耶識本身無善無惡,這個對了。但他來個「心之體」,不通。所以宋明理學到他那裡,就更走樣了。

45、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46、大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他用《大学》的“知”讲本体论,及思维意识起的作用。

47、至于心性产生行为的善恶,这就讲不完了,中国几千年到现在,就是讲人要怎么把自己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这也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的目的,很可惜现在被忽视了。今天因为时间很短,我只提这个问题告诉大家,希望你们回去能够找这些书看,做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谢谢。

48、译文:人最大的忧患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是最可悲的,因为你想改过却不知道从何改起。既然知道自己的过失,不能改正是没有勇气。一个人有真正的勇气是过而能改,有了过失能够改这叫有勇。

49、这是第六意识分别妄想不起了,可是那个清净也只是心的一面啊!大家看《六祖坛经》学禅的,同王阳明一样,认清净心就是本体心,都走了这个错路,所以我说王阳明错了。“无善无恶心之体”,认为心性的本体,就是无善无恶,这个是什么佛啊?只能叫糊涂佛!

50、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是知性了。请问这一知是不是体上的用?体上起用,体既然知道有善恶,可见体是有善有恶了,有这个功能了。不然的话在哲学上就犯了三元论了,有一个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有一个意是本体动出来的,有一个知在知道上,不是三个了吗?在哲学上犯了三元论的错误了。

51、 心、意、良知、格物,都是代指世界之本质,本质的东西,无善无恶,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都可以,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以心无善无恶,意也无善无恶,良知也无善无恶,物也是无善无恶的,这种本质的东西,可以称之为至善,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不是一般理解的善恶对立,这实际上就已经到彼岸世界,超感性世界了,探索到世界本质的范畴了,这就叫做四无说。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里我要简单说个背景,在心学之前,儒家实际上已经有点扛不住佛学和道学的冲击了,程朱理学实际上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但是程朱理学本身也不够有说服力,因为它没有涉及到本体的东西,我打个比方,比如老子的《道德经》,不管你读不读的懂,你大概能了解这个“道”就是世界的本体,庄子《齐物论》消除万物的差别,一切看空浑然一体,直接取消了所有的相对,比如善与恶,贵与贱等等。佛学更不用说,直接讲明本体就是“无”,世界就是“无”。但是儒学,没有本体一说。那么所谓儒释道三教合那儒学必然也要有一个本体之说,因此心学的这个理解,实际上就赋予了当时儒家统治的中国,一种解放思想,开拓新风的作用,因为本来儒家是处处压制人的,但是现在有了一个可以幻化千变的本体,那么自然就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解放了。

52、做了或许还有一丝成功的机会,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53、《荀子·劝学》中说:“学习,从哪儿开始呢?到哪儿终结呢?

54、译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金子都换不来,功成名就回到家乡做一个优秀的人。

55、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56、       秦漢以來,孔子搞一個春秋,結果呂不韋又搞一個亂七八糟的呂氏春秋,秦朝垮也,就是例子。王陽明不是純覺遺身,他是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王陽明是在二禪的境界中,二禪的境界就是羅漢的初步。羅漢只有自己,沒有社會和眾生也。我們是在討論王陽明做為一個聖人,他在境界上、在佛法上、在唯識的、知識的成就上,他到一個什麼地步。

57、 过了几天,南大吉又回来了,忏悔自己最近过失好像越来越多了。王阳明温言勉励:心是一面镜子,过去镜子没开,可以藏污纳垢,如今镜子已明,自然分毫毕现。这说明心学已经入门,只要好好修行,将来一定可以成圣。

58、王阳明的心学,往深里说可作为治国之道,往浅里说可作为修身之道。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致良知”皆是最核心的部分。“致良知”的种种方法中,“知善恶”又是最核心的一种。

59、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很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这一下整个庙子轰动了,当时那里也有好几百人啊!等于是一个学院一样。这个偈子传到师父那里,五祖走过来看到了,笑一笑不讲话,拿鞋把墙上他的偈子擦掉了。

60、    一种是属于全人类的整体性格也叫种族性格

61、《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62、曾经他为了去验证“格物致知”,特意去格竹子,可惜没悟出什么道理还把自己弄得一身病,但他并未气馁,通过这次他明白了借助外物找寻到的并不是真理,因此他决定创办心学。

63、因此,第三句教给人的启示是:教育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唤醒人心中的良知而已。人获取知识的目的,本来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良心。

64、近代日本的强盛,始自明治维新。维新派中众多重要人物,无不对我们中国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顶礼膜拜。

65、    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认为自己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要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忧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多得不得了,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无论做一个普通人,或者做一个领导人,都需要这个修养。

66、孔子又说:“我虽然掌握了技法,但却没有领悟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情感。”

67、    可是后来我在教这个课的时候,反对王阳明,批评他了:我说他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见道。他参禅破了第六意识,分别心不起了,第七识影子都没摸到,第八识更谈不上。换句话说,参禅他破了初关了,什么是重关也不懂,更谈不上破末后牢关。

68、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69、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相关经典

企业留言板留言大全(51句好句精选)

王阳明四句名言(70句好句精选)

历史上著名的母爱故事(69句好句精选)

天气谚语教案大班(54句好句精选)

网络词语2021流行语(58句好句精选)

形容心情的词语(51句好句精选)

关于谨慎交友的名言警句(24句好句精选)

夏茗悠的作品有哪些(66句好句精选)

法家代表人物(21句好句精选)

qq签名经典语句简短(87句好句精选)

千千古诗网 http://www.juzi6549.com  
闽ICP备20230065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