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 1、只有合乎自然,才能合乎主宰万物的道,只有合乎道,才能久远。(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 2、过高估计自己的人一定会低估他人,而低估他人者又会压迫他人
1、只有合乎自然,才能合乎主宰万物的道,只有合乎道,才能久远。(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
2、过高估计自己的人一定会低估他人,而低估他人者又会压迫他人(塞·约翰逊)
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历代统治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呢?
4、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谦虚的名言警句德不孤,必有邻。——《论语》(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
5、人的一生中,经常听到的教导和鼓励是「不断进取,奋斗不止」,很少有人劝告人们「结合实际,适可而止」。进是勇气,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种方向。汉张良就是因为懂得审时度势,在刘邦为帝后主动请辞,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负的韩信不知何时该止,才最终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6、无论在什麽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麽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7、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斯宾塞)
8、你所藐视的人,往往是的虎英雄;狂妄骄傲的人,每每是一无所成(蒙古族)
9、影子沾沾自喜于它的高大,人们都知道,这是远离光源的结果
10、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11、能夸耀自己的人,总说人家没用;能叫唤的驴子,总是横蹦乱踢
12、(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13、可能有虚伪的谦虚,但绝没有虚伪的骄傲(朱尔·勒纳尔)
14、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
15、真正的虚心,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分析情况对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见,都要加以考虑,不要听不进去。(邓拓)
16、不要对任何人都敞开你的心胸。——《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
17、适度和节制的生活不仅体现在合理的消费和使用生活资源上,也体现在善于积蓄身心的精力,使生命处于旺盛和饱满的状态。《道德经》五十九章有一个称之为“啬”的概念,它的合理解释是“爱惜”和“蓄养”。在老子看来,治理国家和修身养生,没有比珍惜和保存自己的精力更好的方法了,只要奉行和实践它,国家可以长治久安,人生能够长寿不老。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但人们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常常不节制自己的性情,过度地消耗自己的身心,萎靡不振,未老先衰。人们只知道储存和深藏财物,但却忽略了蓄养精力;人们不仅透支金钱,而且更透支自己的生命。老子以必然性的法则断定说:“甚爱必大费”。(四十四章)难道不是吗?过度地迷恋,就一定要有巨大的耗费。在名利与生命、生命与财物、得到与失去之间,人们失去了判断力,不知道轻重缓急,否则何以人会被物质所奴役。老子质问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四十四章)
18、做点好事,待人要仁慈、宽厚;总之,用你的谦虚来避免厄运吧。——巴尔扎克
19、烦恼多与「不知足」有关,知足也许不能改变现状,却能消除烦恼,而这不正是人无论追求什么,都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吗?如此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富足和快乐。用一个「淡」字观照世间千情百态,才能懂得动静相宜、取舍有法的道理。
20、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斯宾诺莎)
21、能夸耀自己的人,总说人家没用;能叫唤的驴子,总是横蹦乱踢
22、人要向地学习,地要向天学习,天遵循规律,规律纯任自然。
23、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中说“旷兮,其若谷”。这里老子用“谷”来比喻人的心境像山谷那样宽广,以形容人的心胸十分旷达,即常言之“心宽”也。心宽者,乃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宠辱不惊。其最高境界正如《岳阳楼记》中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环境称心而欣喜,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24、(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25、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魏征如
26、能够恭敬而顺从,一点也不执拗。 满招损,谦受益----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27、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28、(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29、事情还没有做成就吹牛皮夸口,的确糟糕透顶。——《克雷洛夫寓言》
30、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后招致滑铁卢惨败)。——法国 拿破仑
3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2、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谦虚的人的时候,你马上就已经不是个谦虚的人了。——列夫·托尔斯泰
3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35、老子的说法使我们联想到了孔子的养生论。鲁哀公曾咨询孔子说,是仁爱的人长寿呢,还是有智慧的人长寿。孔子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他先是讲述了咎由自取的死于非命的三种情形:一是无节制的生活;二是触犯刑律;三是自不量力的争斗。但仁人智士都是长寿的,因为他们都能够选择合理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孔子家语•五仪》记载了孔子的这番回答:“哀公问于孔子曰:‘仁者寿乎?智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孔子这里讲述的长寿之道,与老子主张的适度和节制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圣人是老子赞美的理想人格,圣人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其中就有不走极端、不奢侈和不过分的美德──“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老子的人生三个妙方(“三宝”)之一是“节俭”,它不是墨家提倡的清苦生活,更不是佛教托钵僧的苦行主义,它是相对于奢侈生活而要求的一种有节制的“简单”的生活。生活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复杂的生活往往加重了生命的负担。关键是把握住生活的奥秘,能够体验“味无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的境界。
36、(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37、白话译文:还没有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节一节的了,即使生长到很高的的高度也保持虚心谦卑的态度。
38、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经典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39、人唯虚,始能知人。满招损,谦受益。满必溢,骄必败。
40、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41、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自以为什么都懂(法国)
42、(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43、辞尊居卑----辞:推却。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4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逮《省心录》
45、《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尽说人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格言和人们的座右铭。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老子独创的成语,可谓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完全可以洞见《道德经》的真谛。我们从这些成语中,再次精挑细选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个。这15个成语,可以说字字都是真智慧,个个都是大境界,值得认真品读领悟。
4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47、妄自尊大只不过是无知的假面具而已(伏尔泰)
48、原文是: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49、合乎道的生活方式体现为一系列的修身和养生原则,它们都根源于伟大的道的本性。在这些原则中,老子要求人过一种“适度”和“节制”的生活。老子当然没有直接使用“节制”和“适度”的概念,但他有“去甚”和“去泰”的说法,这就是要求不要过度和过分,它十分符合“节制”和“适度”的观念。人的生活愿望无穷无尽,愿望的满足相应的不是愿望的减少,而常常是愿望的扩大和无休止的追逐,人的身心疲惫不堪,不得安宁。老子观察到了上层社会和贵族阶层生活的丰裕和奢侈,他们拚命地消费和享用着一切。《道德经》五十三章描述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人如果不知生命机体的可承受性和身心的宁静,而过度地消费,他就会损害生命的机能和身心的平衡。老子以朗朗上口的句式告诫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目不暇接的华丽色彩、震耳欲聋的激昂的旋律、应有尽有的美味佳肴、竞奔追逐的射击,令人垂涎三尺的财物和珠宝,在老子看来,都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应该加以节制。人们有一种逻辑,叫做欲其克制欲望痛苦地长寿,还不如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而短命。更让人惬意的也许是这样的逻辑,即充分地享受人间的美好生活而又长命不死。齐景公在饮酒快乐时曾感叹说,自古以来若没有死亡该多好啊!但晏婴则巧妙地回答说,如果自古以来没有死亡,那就是古人之乐,他就没有享受侯王的生活乐趣了。照杨朱的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的想法,人生既然是有限的,不管圣贤愚不肖最终都要死去,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去追求欲望的满足和最大的快乐。但对于理性主义者来说,合理的人生选择是过一种有节制和适度的生活,他们既能够享受到的人生的不少乐趣,又能够安渡天年。
50、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原苏联·茨巴尔。
51、《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2、(感悟)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53、当我历数了人类在艺术上和文学上所发明的那许多神妙的创造,然后再回顾一下我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简直是浅陋之极。(伽利略)
54、(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55、白话译文: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 。
56、《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7、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是获得幸福的方法,骄傲了就会好运到头,好运到头了就会倾覆。
58、为了彻底防止和克服思想上不同程度的主观主义成分,我们惟有要求自己,遇事都一定要保持真正的虚心。(邓拓)
59、太害怕被欺骗的人,失去豪爽的本领。——法国
6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61、人们可能会对老子的“为无为”和“勇于不敢”感到困惑,就像老子所说的“味无味”那样。如果以“无为”为合乎道的政治活动,那就需要以坚定的政治决断来实践它。但是,政治本来就是统治,对于“掌握着”最多政治资源和具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来说,客观条件不仅促使他们“想”做很多事,而且他们也完全“能够”做很多事,这里先不假定他做得如何。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想事”和“做事”,“想为”和“有为”,反而是容易的;而“不想事”、“不做事”,实行“无为”和“不为”,或者要求自己少想事,少做事,恰恰是一件最难的事。因此,相对于“有为”来说,“无为”是极其困难的,它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老子为什么会提出“勇于不敢”。在政治领域中,“勇敢”就是勇于“有为”,“勇于不敢”就是勇于“无为”,这种“勇气”非同寻常。“无为”的深层意义是要求统治者限制自己的行为,说到底是限制权力的使用,防止权力的滥用。正如阿克顿勋爵(Acton)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在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统治者自身要充分意识到权力的问题性,并限制权力的使用,这需要的不仅是明智和贤能,而且也是节制和“战胜自我的强大(“自胜者强”)勇气。
62、(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63、(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64、无论在什麽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巴甫洛夫)
65、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约翰·洛克)
66、前面谈到,老子的人生榜样是“天真幼稚”的“婴儿”。婴儿甘其乳汁而别无所求,柔弱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单纯质朴而又情趣无限。人生的奥秘,就在人生最初的婴儿身上;人生的美德,就凝聚在婴儿幼稚的心灵上:
67、老子所称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似乎表明他对军事征服和战争是支持的。然而,战争是最大规模的“有为”行动,它既不合乎老子“清静无扰”的学说,也有背于老子对军事的整体立场。老子不可能鼓励统治者主动挑起战争,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军事行动是不吉祥之物,真正遵循道的统治者是不会发动战争的。在《道德经》三十章和三十一章,我们都看到了老子的这种立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斲。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运用兵力,那就要出奇制胜。但最后即便胜利了,也要以悲哀的心情去悼念那些死去的士兵。因此,真正说来,倡导清静的老子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唐代王真把《道德经》视之为一部兵书,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指导战争而是为了消除战争(“息兵”)。老子设想的小型国家模型(“小国寡民”),是连军事力量都不存在的,更何况是战争。
68、事物转化的奥妙之五是真正的伟大的事物,恰恰包容了相反的东西,老子以佯谬的方式揭示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这里的“若”,一般都解释为“好像”、“犹如”,但更恰当的解释也许应当是“顺”或“守”,即善于容纳或甘居相反的位置来成就自身、保存自身。《道德经》四十一章以相同的论式,阐述了完善的事物恰恰就容纳了反面性的东西:“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缺陷”一般用来描述事物的不完美性,但“缺陷”对于事物来说,又有不可缺少的意义。试想一下,“道”为什么能够成为万物的根源,为什么是永恒的,不正是因为它无限地包容了万物,就像江河的伟大是因为它容纳了所有的支流和小溪那样。老子说:“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十六章)站在这一立场上,再来看难以想像的老子的反论式的论断──“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会迎刃而解。
69、不露锋芒 ( bù lù fēng máng )
70、不露圭角 ( bù lù guī jiǎo )
71、“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72、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7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74、稻穗结得愈饱满,愈会往下垂;一个人愈有成就,就要愈有谦冲的胸襟。
75、能夸耀自己的人,总说人家没用;能叫唤的驴子,总是横蹦乱踢
76、浅薄无能的人,比谁都自高自大,他总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只有一点点汗液的果实,才干瘪地高挂在枝头(藏族)
77、(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7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79、蠢人将自己看成骆驼,将别人看成兔子(哈萨克族)
80、谦虚的人懂得怎样尊敬别人,包容别人。做人如果太骄傲太自满,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最终灾祸临头,只能悔之晚矣。山谷因为胸怀空阔而罗纳万物,万物生长其间,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长;同时,山谷间的万物也装饰和点缀了山谷,使山谷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所谓谦虚礼让、敬人敬己,就是这个道理。
81、自己的眼睛是金刚石,别人的眼睛是玻璃球(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