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气象谚语朝霞不出门 1、而出现晚霞,说明西方天气比较干燥,上游的天气晴好,同时太阳下山也使大气层结逐渐恢复稳定,对流减弱,按照天气系统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
1、而出现晚霞,说明西方天气比较干燥,上游的天气晴好,同时太阳下山也使大气层结逐渐恢复稳定,对流减弱,按照天气系统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不会转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2、早上,如果西方有鲜艳的红霞,表明西边大气中的水汽和较大的颗粒物较多,天空状态不十分稳定。而我国的大多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运动的,所以这就说明西方的云雨天气即将到来,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
3、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4、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5、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朝霞、晚霞这里指的是日出、日落前后,阳光受大气层的散射,而出现在天空和云层的彩色现象。
6、太阳发出的辐射没有被云层遮蔽,直射时称作阳光。阳光主要由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组成。占比分别是5%、43%、52%。
7、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8、例如,半径比光波波长小的水滴主要散射蓝色光;而半径在0.5微米至1微米区间的水滴主要散射红色光。因而有时在近地面天空形成紫红、褐红的颜色。大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霞的色彩就越鲜艳。
9、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
10、谚语中的“朝霞”更多的是指西边天空中出现的霞,如果早上西边有鲜艳的红霞,表明西边大气中的水汽和颗粒物较多,天空状态不十分稳定。而我们国家的大多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运动的,朝霞的存在,证明西方已经出现了云层,而当云层移动到本地,就可能形成降雨,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
11、在曙暮光时间内,阳光斜穿过大气层,并且在低层大气中有很长的光程,由于大气中空气分子、水汽、尘埃微粒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使阳光受到很大衰减,各种不同颜色光衰减情况又不相同,因此,通过气层后的阳光已经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这些光再经过大气中散射粒子的散射,才能到达人的眼睛。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天空色彩的复杂性。
12、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往往处于强盛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大气层结很稳定,多高温晴热天气。经历了太阳光一整天的照射,傍晚地面温度较高,低空大气中水汽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散射,往往会出现色彩艳红的晚霞,预示着晴热的天气仍将持续。其他季节出现的晚霞,表示在我们西边的上游地区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照射过来,预示笼罩在本地上空的雨云即将东移,天气就要转晴。所以,傍晚的时候如果出现红色的云霞,一般就预示着第二天是好天气,适合出行。
13、早晨当太阳照射在西边的云彩上经过云彩的散射,使云彩呈深红色,这就是“朝霞”。它说明西边天空已经有云存在,而早上起云主要是由于天气系统性原因而形成的。未来随着天气系统东移,本地将逐渐转受其影响,天气将转阴雨。另一方面朝霞说明早晨天空有云彩存在,表明天空状态不十分稳定,随着太阳升高,热力作用增强,对流进一步发展,云也会进一步发展,容易造成阴雨天气。
14、晚霞、朝霞出现时,太阳几乎在人视野的正前方,阳光都是斜射,蓝紫光在散射的过程中衰减或被空气中的尘埃阻拦。在白天时,太阳直射,散射的距离更短,蓝紫光衰减量较少。
15、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16、晚霞出现一般表示西方天空没有大范围云层,这是系统性天气已过境的征兆。而且,由于热力对流在傍晚减弱,也就难以形成降雨。
17、当夕阳西下时,出现了彩霞,说明月亮就要升起了。明月之夜,预示晨曦旭日东升。这预示来天可能是晴空万里,可行远行之路。伴这句谚语的同时,还有一句民谚,就是"睛带雨伞,饱带饥粮"。是言天有不测风云。这是一句谚语。指的是有朝霞必定当天有雨,而晚霞则相反,是一夜晴天的前兆。这是千百年的生存经历总结出的经验,而不是有无道理,一个问题两个概念。
18、从春季开始,副热带高压带北上,在这之前,我国都是处于西风带,天气系统保持由西向东的方向移动。
19、在大气中有微小水滴及尘埃时,散射作用比单纯的只有空气分子时要更多厉害些,因此,太阳在地平线时,如阳光所透过的远处低层大气中有小水滴及尘埃时更加红。
20、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21、夏季早上,低空空气稳定,很少尘埃,如果当时有鲜艳的红霞,称为早霞。这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随着太阳升高,热力对流逐渐向平地发展,云层也会渐密,坏天气将逐渐逼近,本地天气将愈来愈变坏,这就是“早霞不出门”的原因;而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中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因此,如果出现鲜艳的晚霞,说明晚霞主要是由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散射所致,说明西方的天气比较干燥。按照气流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不会转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22、晚霞行千里,也即是黄昏看西边天,要是看见红霞一片,那么则预示明无雨,出门不会被雨淋,可以走很远都不必担有雨。行千里,不一定实指千里,是形容很远,强调无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史上对天时变化的一谚语。是说早上日升时东方有霞云出现,这种霞光带有水分子,是象征可能变天下雨的可能。
23、而谚语中晚霞是指夕阳斜照在东边天空上的云霞,在这种情况下,西部天空没有云彩,太阳才能直接照射在东边天空,而东边天空上的云彩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离本地愈来愈远,而西边晴朗的天气也将会随时间逐渐到来。
24、霞是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
25、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26、日出前后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的水汽已经很多,而且云层已经从西方开始侵入本地区,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表示在我们西边的上游地区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造成晚霞,预示笼罩在本地上空的雨云即将东移,天气就要转晴。
27、晚霞一般比朝霞色彩更鲜艳,这是因为当日落西沉时,太阳斜射的距离比早晨更长,太阳下沉到地平线,到达人的视线更远。
28、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29、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这种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
30、最近的河南大雨就是受到了目前东亚地区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的形势下,华南地区出现的台风烟花向内陆传送的水汽的影响。
31、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32、阳光下空气对流旺盛,大气中尘埃较多,此时出现霞光,且红光显得纯净,这预兆晴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天气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受西风带影响,系统性天气过程自西向东移动,如果东方出现早霞,而西方天空有厚云,将有系统性降水天气。
33、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34、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35、西风带位于北方,东风带位于南方。中部地区是副热带高压带。
36、另一个是对流性降水过程,随着日照加强而空气对流增强,因此往往随太阳移动,在中午前后形成局地降雨,如果雨后晴天,东方出现朝霞,表现出大气中湿度很大,这是雨兆。
37、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38、气象谚语是古人经过对天气现象变化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不断的思考进而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在数量成百上千的谚语中,有一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等等。那么这些谚语所形容的到底有无道理呢,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呢?今天虾姑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及其所关联到的天气学原理。
39、蓝紫光被散射到天空中,由于人眼对于蓝色更加敏感,到达人眼时,紫色被蓝色遮盖,使得天空在人眼中呈现蓝色。
40、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41、这是一句天气谚语,意思是如果出现朝霞,表明要下雨,奉劝大家别出门;如果看到晚霞,说明未来天气良好,可以出远门。
42、如此看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43、但是夏秋季节时候的华南地区会受到来自海洋的热带气旋的影响,出现比较多的台风天气。天气系统向西移动,会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限制。热带气旋在洋面形成,会吸收大量的水汽,导致在台风来临前,华南临海地区的天气会异常晴朗和高温。这样看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明显不适用于夏秋季的华南地区。
44、早晨天空出现朝霞意味着大气中的水汽已经很多,空气中已经有云的存在,天气状况不稳定也会随着天气系统由西向东移动到本地,即将导致阴雨天气。而且早上温度较低,随着太阳的升高,热作用力进一步增强,对流运动加强,容易导致阴雨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