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这当属叔本华的杰作。他认为经验世界的基本特质在于盲目意志。如果个人能够深入进行自我审视,不仅能发现自身的真正内在本质,而且能发现一切
1、这当属叔本华的杰作。他认为经验世界的基本特质在于盲目意志。如果个人能够深入进行自我审视,不仅能发现自身的真正内在本质,而且能发现一切事物的精髓。
2、这一点,我们已经认识得很清楚,虽然意志的特殊现象在时间上有起始有终结,但作为物自体的意志本身却并未受到影响,与一切对象相关而不被认知的主体也没有受到影响。对意志来说,生命永远是确定的。这一点不应算是不朽论,因为永久并不比短暂更需要意志或认知主体,也并不更需要世界的灵魂之窗。两者都是只在时间中才有效的属性,而意志和纯粹的认知主体却在时间之外。(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在作这个补充之前,也就是在这第一篇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考察世界的这一面,即我们所从出发的一面,“可知性,的一面;因此,也必须毫无抵触心情地将当前现成的客体,甚至自己的身体(我们就要进一步谈到这点)都仅仅作为表象看,并且也仅仅称之为表象。我们希望往后每一个人都会确切明白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只仅仅是撇开了意志;而意志就是单独构成世界另外那一面的东西,因为这世界的一面自始至终是表象,正如另一面
4、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惊人的悲观主义著称。他的著作当然不适合在海边阅读。他的悲观主义究竟是哲学发现的结果,还是他的哲学思想受到悲观主义的影响,不得而知,或许二者都源自他郁郁寡欢的性情。他的母亲约翰娜称,儿子年幼时期就“经常思考人世间的不幸”。不过,他的冥思苦想造就了19世纪的一部哲学经典:《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稍后会介绍这本书。
5、“人的意志是这样的:意志永远向前奋进,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产生另一个新的欲望,如此循环不已”,直到死。出自第三卷,但是在第四卷才讨论解决方案——否定意志。
6、《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表述了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人生即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7、所以,生命因意志而起,与意志如影随形。如果意志存在,生命、世界也就存在。所以生命就是确保生命意志,只要我们满怀生命意志,就不必对自己的生存感到恐惧,即使面对死亡时也应镇定。诚然,我们看到个体的生生灭灭,但个体只是现象,它只在充足理由原则和个体化原理分不开的知识上才存在。当然,对这种知识来说,个体由此获得生命而把生命当作一种赐予,但实际上个体来自无,因此死亡让这种赐予丧失了,最终化归于虚无。但是我们希望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生命,换句话说,就是根据生命的理念来看生命,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将发现,意志、一切现象中的物自体、知觉这些现象的认知主体根本不受生死的影响。
8、在这一部分,叔本华对道德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同情心是道德中可贵的品质,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个人私欲,但是人们所能做的非常有限。最好的解脱之道,就是通过修行与禁欲,否定生命意志,这样才能跳出意志主宰的痛苦轮回。(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9、这种普遍限制可以从下述事实中看出,一切客体对象的主要的普遍形式,如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即使我们对客体对象没有认识,也可从主体的角度来发现并完全认识。用康德的话来说,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康德发现了这一点,这是他的伟大贡献。
10、 叔本华所谓的天才跟大多数前人一样,指的是艺术天才,但是不同的是前人的艺术天才是由于天才在艺术领域创作出的不朽作品,而叔本华则将艺术看做是天才的任务。他认为,自然科学一方面作为事因学探秘意志客体化后的表象的各种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则作为形态学借助于概念来考察那些现象上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数学考察的对象则是时间和空间。总的说来,世界的现象界是一切科学或冠以科学之名的所有学术活动所考察的对象。那么,什么活动才能够考察理念,能够考察意志最直接最恰如其分的客体化呢?叔本华认为是艺术,只有艺术是对应于理念而存在的。艺术能够考察世界的本质,艺术品能够复制纯粹观审掌握到的永恒的理念,艺术所有的形式种类都是复制永恒理念的材料。而世界上只有天才能有这种掌握理念的纯粹认识能力,考察理念也就成为了天才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也就是说,天才的任务就是通过纯粹直观的观审来认识并掌握理念,那么天才这—任务完成时的作品就是艺术。天才借助艺术这个载体表达对理念的认识,艺术的任务就是传达天才对理念的认识。所以可以看出,叔本华的艺术观里,艺术既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也不是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它的任务既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也不需要揭露社会矛盾或展望美好未来;而只是传达天才对理念的认识,艺术的唯一来源是理念,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作为艺术家的天才的主观认识。
11、“现在”的内容是什么?这要看内容的来源。促生这种内容并承载内容的就是:生命意志,或者说自在之物。但生命意志、自在之物,除了是我们自己,还能是什么?不管说“我们自己”,还是“自我”,不都是生命意志、物自体、自在之物的同义词吗?
12、母亲对文化颇感兴趣,尤其是文学。她出版了几本小说,还组织文学沙龙。她很可能和魏玛知识界的几位代表人物有过恋情。这一点很可能让叔本华感到不安。叔本华公开抨击文学沙龙,认为它毫无用处,这无疑也让他的母亲感到不安。他的言辞还导致沙龙的很多客人找借口提前离席。他和母亲经常吵架,而且非常激烈,原因各种各样、无所不有。由于约翰娜要求儿子离开家,1814年,叔本华离开了魏玛,去了德累斯顿。虽然又过了24年他母亲才离开人世,但是两人从那之后再也不理睬彼此了。
13、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并非简单的一个“禁”字,它教给人的是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美色、权力的诱惑,快乐很容易获得,而幸福却不容易得到,因为它是建立在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之后获得的一种升华,这与佛教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14、我希望前面三卷已使读者明确了解表象世界完全是意志的反映、再现,在表象世界中,意志的自觉一步步趋向明显和完整,最高阶段是人类,不过,人类的本性只有通过一套相互关联的行动才能获得彻底的表现。理性可以使这些行动达到自觉的境地,让人类不断以抽象的方式综观全体。
15、本书的观点简言之就是世界的本质是一个大意志(这个很有唯心主义的味道),世间万物都同属一个意志,虽然人人都是一个小宇宙,但都是人类种族这个较高意志的一部分(我很小的时候曾经悟出一个道理,他人就是我,不过现在大了,反倒想不明白了),这个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认知而实际永远不可知的世界只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受时间空间因果律的限制;意志的本质是欲望、追求、满足、再奔赴下一个欲望的满足,如此永无止境;因为这种永不满足的特点,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烦恼和某个欲望满足后的空虚无聊;解脱之道是认识到世界及意志的本质,认清自我,放弃小我,加入大我。
16、生命固定于意志之中,而“现在”则固定于生命之中。当然,如果我们想想过去数千年,想想这数千年中千百万的人,我们会问,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变成了什么?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只要回想自己过去的生活,并想象、回忆过去的情景,然后再问问,过去的整个生活情景是什么?它变成了什么?过去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怎样的,对千百万人的生活也是怎样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假设,因“过去”被死亡所决定,所以我们才能够获得新的存在呢?我们自己的过去,过去中最近的一段时间甚至昨天,在现在看起来只是空虚的幻梦,千百万人的过去也都是如此。
17、(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8、“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于是,他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如果有一真理可以先验地说将出来,那就是这一真理了;因为这真理就是一切可能的、可想得到的经验所同具的那一形式的陈述。它比一切,比时间、空间、因果性等更为普遍,因为所有这些都要以这一真理为前提。我们既已把这些形式都认作根据律的一些特殊构成形态,如果其中每一形式只是对一特殊类型的表象有效,那么,与此相反,客体和主体的分立则是所有那些类型的共同形式。客体主体分立是这样一个形式:任何一个表象,不论是哪一种,抽象的或直观的,纯粹的或经验的,都只有在这一共同形式下,根本才有可能,才可想象。因此,再没有一个比这更确切,更不依赖其他真理,更不需要一个证明的真理了;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当然,这里所说的对于现在,也对于任何过去,任何将来,于最远的和近的都有效;因为这里所说的对于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有效。而又只有在时间、空间中,所有这些过去、现在、未来、远和近才能区别出来。一切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世界即是表象。
1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siN5YSkFYQlKFqNJlEHw提取码:rmdj 书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0、(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21、显然,对过去、现在、未来可以这样说,对最遥远的东西和最切近眼前的东西,也可以这样说。时间、空间表明了如下这一点:过去、未来或遥远、目前等的区别,只有在时空中才成立。凡是属于或可能属于这个世界3的东西,必然都以通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因此,世界即表象。
22、同时,他认为,意志的本质是欲望,不受理性控制。比如一个人说“我想要喝水”,这就是一种欲求,意志在动物身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性欲。
23、另一半是主体,主体不在空间和时间中,在所有知觉者中,主体是当下的、完全的和未曾分化的。
24、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
25、人们对外界世界的感觉经验并非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至少不是他们认识部分世界的唯一渠道。叔本华指出,“人类可以借助内心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人的感觉经验认为,人类存在于从属于时空的外界中,同时也能够直接体验自身意志——这一体验与构成现象世界的一般心智活动并不相符。我之所以知道自己伸手去拿咖啡杯了,是因为我确确实实看到了,不过我早晚也会知道的,因为我有伸手拿咖啡杯的意愿。看到自己的手,我会认为它是现象世界的物体,但是我对它的其他认识并不取决于任何现象。叔本华认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意志与身体行为并非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身体是具体化的意志,即现象世界显现或表征的意志。
26、叔本华出生在但泽,父亲海因里希是位非常成功的商人。1793年,普鲁士占领但泽后,父亲的政治立场导致全家人被迫付出很大的代价,搬到了汉堡市。父母鼓励他学习各种语言(他熟练掌握了6种语言),曾资助他去巴黎和英格兰读书。虽然叔本华更喜欢学术生活,但是为了让父亲高兴,他一开始先在汉堡市当店员。父亲自杀后,叔本华再也不愿意继续从商了,对合理收入也没什么兴趣,于是便转向了学术生活。他一开始在格丁根大学攻读医学,后来又转而学哲学。在导师的建议下,他重点学习了柏拉图与康德的哲学思想。这两位哲学家,外加印度教和佛教的些许感化,对叔本华的思想产生了持久影响。他在耶拿大学递交了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然后回到了母亲的家乡魏玛。
27、无论叔本华是否愿意承认,这件事都扭曲了他的思想,很可能对他的个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能听到原本思维清晰的叔本华说,女人“……个头小、肩膀窄、臀部大、双腿短……她们一无所知,没有任何天赋”。
28、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是康德的知识论。康德认为,世界其实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被主体的认识方式所决定的,他提出了“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现象就是由我们的感官和科学研究而认识的事物所构成的经验世界,物自体则是一个独立于我们的经验之外的世界。
29、“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虽然只有人类才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识中思考这个真理,然而,却适用于一切有生命和有认识能力的人。如果人类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识中思考这个真理,他就获得了哲学的智慧。因此,人类就会明白,当自己认知太阳和大地时,认知的并非太阳和大地本身,而大地的手;他周围的世界只是表象,只是和意识有关的东西,和人类有关的东西。
30、 叔本华又把表象的世界区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直观表象是整个可观的世界和部经验,以及这些经验之所以可能的诸条件。直观表象是通过悟性和感性能够获取的认识。抽象表象作为表象的一个类,也可以被称作概念,只有通过理性、通过反省思维才能获得。并且,抽象表象只有借助于直观表象才能成就其意义。因为它是反省思维对直观世界的复制,因而也可以叫做“表象之表象”。可见,世界是相对于认识而成其为表象,没有认识,世界根本无法想象,它需要认识主体作为它在世间的支柱,而这个认识主体就是人,就是“我”,因此,世界对于“我”而存在,“世界是我的表象”。
31、《读懂叔本华的第一本书:》的中心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但在表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意志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万物的基础,整个世界就是意志,意志是唯一的、不可分的实体,人的认识和理性就是意志客观化发展到一定级别后的产物。生存意志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生存下去的欲望。《读懂叔本华的第一本书:》不仅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32、没有一种科学是彻头彻尾都可以证明的,科学的一切证明必须还原到一个直观的,也就是不能再证明的事物,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的真理;并且确信最近的途径也就是最可靠的途径,因为一有概念介于其间,就难免不为迷误所乘。
33、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亲去世后,叔本华才在母亲的应允下,脱离开囚役般的从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1809年叔本华进入了哥丁根大学,叔本华除了本行哲学之外,还兼习医学、物理学、生理学、法律学、音乐等诸多学术领域,而且在各个领域都有所造诣,显露出其卓越的才华。
34、叔本华与德国古典哲学那几位大师是同时代人。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的注意力与古典大师们截然不同。他关心的不是思辨唯心主义那一套东西,而是生命、生存、人生。像克尔凯戈尔所想的那样,就生命来说重要的不在于遭遇过多少奇特的经历,遭遇过多少悲苦的磨难,而在于要发掘生命的内在深度。有了这一深度,最平凡的事也能变得富有意义。叔本华正是从生命的内在意义出发去思考哲学问题的。但他与克尔凯戈尔不一样的是,后者走向了诗意的神学,他却走向了诗意的悲观主义。
35、叔本华悲观吗?笔者认为,他只是通过哲学的方式,来揭示世界的本质,让人摆脱肤浅的乐观主义。
36、图/日本摄影师MikiTakahashi超现实作品
37、在第一篇中,叔本华有意思地强调直观的重要性,不认为理性能解决一切问题,他指出一切自然科学最终都指向一片漆黑。
38、认识虽可以为意志服务,但在从低等动物经高等动物,发展到人以后,有时可以成为例外。认识可以从为意志服务中摆脱出来,这时就从认识个别事物过渡到认识理念了。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
39、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痛苦即未曾满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达到其目的,即为满足、安乐和幸福。生命意志的特性就是无休止的、盲目的欲求,现有的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产生了。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意志被满足而得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是说幸福只具有消极或否定的意义,即它以欲求的不被满足为先行条件,不满足的痛苦被满足所消除。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这就是幸福。幸福建立在各种纷繁复杂、纠缠不休的欲求的痛苦的基础之上,先行的不被满足的痛苦越强烈,满足后的幸福也就越强烈。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并且幸福的程度取决于痛苦的程度: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因为,意志的本性就是无尽的冲动,当一个欲求被满足后,它又开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会产生新的痛苦。
40、由此在第二卷,叔本华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自身,除了能被表象出来的,只是意志;而物自体,也只是意志。因为只有意志是不能被直接表象的,它只有客观化才能被知觉。意志不符合充足理由定律(这是叔本华论文的主要论题,大意是: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没有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而表象是摆脱不了的。
41、叔本华的哲学被冠以多种名号:悲观主义的、音乐的、反理性的、散文式的等等。这些名号里包含了多少谬误,相信很多读过的人都会发现一点。叔本华被误解的程度仅次于马克思,而被误解的原因一方面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又是截然相反的。
42、现在不会摆开意志,意志也不会摆开现在。所以,如果生命真能令人满足,凡是以各种方式肯定生命的人就都认为生命是无限的,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并把死亡当作幻象,幻象可能剥夺“现在”,让他变得愚笨、畏惧;这是时间方面的幻象,与空间方面的幻象相似,空间幻象让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在地球上所占据的位置居上,而其他所有地点则都处下。同样,每个人都把现在和自己的个体连在一起,以为整个现在完全在此并且也以为过去和未来是没有“现在”的。
43、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分四个部分论述了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和表象。
44、因此他对死亡不会恐惧,就像太阳不会对夜晚恐惧一样。在《薄伽梵经》中,当有修将军看到成列的军队时深感良心不安,灰心丧气地希望放弃战争以避免成千上万的人死亡时,克里修那便提醒这位弟子坚定意志。克里修那使他认识到不必为死之忧而拒绝战争,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不能再阻止他了;于是,也发出战争信号。在歌德的《普罗米修斯》中,尤其是当他说下面这段话时——
45、叔本华,1819年发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这部书标志了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尽管他因受到同代人的冷遇而感到失望,但他坚信真理的最后胜利。他认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经过了19年的“无声的愤慨”之后,他在1836年发表了短篇论文《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叔本华这篇文章灵巧地运用了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的疑问和发现来维护他关于意志的学说。在前言中他公开地对“骗子”黑格尔及其帮派予以沉重的抨击。然而直到1853年之后,叔本华的哲学才为世界所重视。
46、这个真理并不新鲜。早在笛卡儿哲学的怀疑思想中就隐含着。不过,贝克莱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个真理的人,他为哲学提供了永久的贡献,尽管他哲学中的其余部分没有永久价值。而康德的主要错误就是忽视这个原则。
47、在这一部分,叔本华对道德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同情心是道德中可贵的品质,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个人私欲,但是人们所能做的非常有限。最好的解脱之道,就是通过修行与禁欲,否定生命意志,这样才能跳出意志主宰的痛苦轮回。
48、我们要特别认清,意志现象的形式或者说生命或实在的形式只存于现在,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生命的形式只存在于概念中,如果遵循充足理由原则,就只存在于知识的关联中。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会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的唯一形式,也是永远不能从生命中拿走的可靠财富。“现在”永远和它的内容同时存在,两者永远固定、决不动摇。
49、世界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的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的,就只是对于主体的存在。因此,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部分:一半是客体,另一半是主体。
50、叔本华首先提出了“世界就是我的表象”的观点。表象是一种客观现象,但是它的背后有一种因果律在支配。所有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这种因果律的,比如,力学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化学是研究物质结合规律,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生长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世界是严格遵守根据律的世界,观察到的一切都只是表象世界,而隐藏在背后的本质,自然科学无能为力。
51、只有借助“同类相聚,异类相离”的方式才能获得。这个真理,即使不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同寻常,也必然给人深刻印象。
52、“一切幸福都建立在我们可能要求的和实际获得的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53、感觉到时间的存在,就无聊。感觉到身体的存在,就痛苦。
54、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被常人所认为的自私。他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
55、当那好几百代的人,那些世代英雄和哲人都在过去的黑夜里湮没无闻、化为乌有、无人知晓的时候;可是他,他那渺小的我,为什么还存在着呢?当然还可以这样问:为什么这个现在,他的现在,到目前还能存续不断,为何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殆尽呢?
56、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后两章就专门阐述了解脱的方法。
57、导演: 罗伯托·贝尼尼编剧: 温琴佐·切拉米 / 罗伯托·贝尼尼主演: 罗伯托·贝尼尼 /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上映日期: 2020-01-03(中国大陆) / 1997-12-20(意大利)
58、在所有神话中最富于智慧的印度神话把死亡现象归结为破坏之神,如三位一体之神中最罪恶、最低下的湿婆神象征创造生殖,毗湿奴象征维护保存;就是说,不但以骷髅项链作为宇宙破坏者湿婆的象征,也以男性生殖器作为他的象征来说明生死现象,男性生殖器是生殖的象征,这是表示与死亡对立。这告诉我们,生殖和死亡是两个根本相关的现象,两者相互冲突、相互抵消。